第27卷第2期 2018年4月 淮 阴工学 院学报 Vol_27 No.2 Apr.2018 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述评 周丽秋,黄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朱利安·巴恩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英国作家,因其大胆尝试多种实验创新手法,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 中国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巴恩斯研究都不能与其盛誉相 匹配。根据中国学者对巴恩斯作品进行纵式结构的综合分析以及平行式结构的具体研究,即艺术性、文化性和单个作品 研究 个方面考察巴恩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当中,既要重视对国外朱利安·巴恩斯研究成果的翻译 和引进,还要加强自主研究及其对朱利安·巴恩斯创作复杂性的洞悉。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18)02—0038—06 An Overview of Julian Barnes Studies in China ZHOU Li—qiu,HUANG Hui (Se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 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Julian Barnes enjoys a wide recognition in China.He is called a”chameleon”in English literary cir— cles for his bold attempts to make experiments and innovations.Chinese critics have read and approached him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ince the 1990s,offering a fairly rich Barnes scholarship.Based on Chinese scholar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Barnes,s works,this paper explores Barnes,s research from three as— pects,namely,artistry,culture and single works.We should not only increas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ulian Barn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abroad,but also improve our own research and study his works and thought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Keywords:Julian Barnes;Chinese perspectives;work analysis 0 引言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坛极具影响力 2007年出版、蒯乐昊和张蕾芳合译的《亚瑟与乔 治》。自此之后,巴恩斯的作品在国内也时有介 绍。特别是巴恩斯2011年斩获布克奖后,我国在 的作家。自1980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伦敦郊区》 译介出版、评论文章和相关著作三个方面对巴恩 以来,巴恩斯已经在创作领域耕耘卅载。最早把 斯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中国学术期刊 巴恩斯介绍到国内的,首推亢泰。还在伦敦游学 网》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可查数据显 示,自1985年至2017年12月底,国内对巴恩斯及 的亢泰发表短文《湖边旅社》(1985),介绍了巴恩 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其后三十年问,《文学译 丛》《译林》《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等都 分别评介巴恩斯及其作品,尤其是他数十部新作, 使得巴恩斯和他的作品逐渐为中国学界所认识。 其作品的研究文章约有132篇,其中,1997~2005 年的文章有5篇,2006~2011年18篇(含4篇学 位论文),2012—2017年4月76篇(含29篇学位 论文)。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2011年巴 恩斯荣获布克奖,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是前 巴恩斯的作品在真正意义上被引入中国,应数 收稿日期:2018—0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28) 作者简介:周丽秋(1992一),女,广西博白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第2期 周丽秋,黄晖: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述评 39 期论文数量总和的三倍。巴恩斯的研究论文数量 注程度大幅提高。 1985~2005年这一阶段的5篇文章主要是对 过多元边缘叙事来颠覆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模 从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研究巴 恩斯作品也是中国巴恩斯研究的热门角度。杨金 的大增,说明中国评论界对巴恩斯以及作品的关 式,向读者提供一种历史阐释的新路径 J。 巴恩斯及其作品的介绍。国内巴恩斯的研究始于 才、王育平的《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一从<10 1/2 叙事特色和内容精神研究的文体研究范畴,首篇 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 以其人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是阮炜的《巴 遁》(2006)认为巴恩斯的《10 1/2章人的历史》模 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1997)。2006~ 2011年,我国巴恩斯研究步人了一个初步的阶段, 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颠覆传统的宏大叙事,目 的在于展示后现代社会中真实性变动、易逝的本 主要是对巴恩斯文学创作中艺术特点的探究。 2012~2017年,我国巴恩斯研究进人一个全新的 阶段。首先,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中国前二 十多年的巴恩斯研究基本上止步于作品的评介以 及其小说”后现代性”特征的解读。2012年之后, 研究重心显著偏移学术研究。其次,众多文章从 不同的视角探讨巴恩斯及其作品。再次,越来越 多的博、硕士生加入朱利安·巴恩斯研究队伍。 当今,中国巴恩斯及其作品研究向纵深发展, 可谓硕果累累,但相对于巴恩斯在英国文坛的显 赫地位,我国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故文章从 中国学者对巴恩斯及其作品进行纵式结构的综合 分析以及平行式结构的具体研究,即艺术性、文化 性和单个作品研究三个方面考察巴恩斯在中国的 研究现状,为学者们深入探索巴恩斯及其文学创 作提供参考。 1 巴恩斯作品艺术性研究概况 巴恩斯作品的艺术性研究主要涉及对其作品 的叙事结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等研究。从叙事 学角度研究巴恩斯的作品是一直以来的热点。阮 炜的《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1997)从 叙事学的叙事视角方面进行客观论述,探讨《福楼 拜的鹦鹉》中具有变动性和不明确性特征的叙述 视角…。该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巴恩斯 “非小说化”的“后现代”小说研究基调。聂宝玉的 《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 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2013)突破了文 学的纯叙事研究,探讨叙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认 为作者通过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等叙事策 略,进而达到“后现代语境下叙事技巧和主题的完 美统一”¨ 。赵胜杰的《边缘叙事策略及其表征的 历史——朱利安·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 史>之新解》(2015)从反写实的非线性叙事、边缘 叙事策略和非理性叙事三个方面论证作品如何通 质_3 J。徐颖颖的《从<福楼拜的鹦鹉>看人物传 记的真实戏仿》(2009)论述巴恩斯《福楼拜的鹦 鹉》的后现代人物传记特点:悖论式矛盾、权威消 亡、拼凑、真实与虚构杂糅 j。周贝妮的《不确定 性、反传统、荒诞一论<终结的感觉>的后现代主 义特征》(2013)主要探讨巴恩斯这篇小说中突出 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不确定性、反传统叙事话语 与荒诞性,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小人物。 同时有部分学者强调巴恩斯作品中的新历史 主义倾向。罗小云的《震荡的余波——巴恩斯小 说<十卷半世界史>中的权力话语》(2007)考察 了作品中的新历史主义特色,揭示了人类文明的 权力关系,彰显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 性 J。兰岚的《论<终结的感觉>中格林布拉特 新历史主义与克莫德虚构理论的会聚》(2014)采 用了新历史主义和虚构理论研究,在肯定历史与 文本不确定性的同时,为新历史主义注入了确定 因素“终结、终结感”,把巴恩斯作品新历史主义的 研究推上一层楼。王一平的《朱利安·巴恩斯小 说与新历史主义一兼论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 的感觉>》(2015)认为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 存在相同性以及差异性,强调其“对传统历史观的 批判”的同时,指出巴恩斯超越新历史主义的权力 话语,寻找有意义的重建可能。 对巴恩斯自传体小说的研究是有待中国学者 仍需不断开拓的领域。仅有魏艺的《朱利安·巴 恩斯<没有什么好怕的>直面死亡之光》(2009) 是对巴恩斯的”自传体”小说的思考。文章通过分 析巴恩斯《没有什么好怕的》中个人由无神论者到 不可知论者的人生体验,认为作者的自传性创作 是他坦承对死亡的恐惧,分享自己对信仰、哲学和 历史的认知,从而创作出直面死亡与时间等人类 永恒课题的小说文本。 艺术性研究还包括众多学者采用多种文学批 评理论角度来解读的巴恩斯及其作品。有些学者 淮 阴工学院学报 2018拄 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审视事件背后的伦理 我认识的迷雾——解读<终结的意义>》(2014) 反思,揭示小说家的伦理情怀。有的学者为女性 以及钟玉凤的《<终结的感觉>:在回忆中自我建 发声,从女性主义角度肯定作家的人文关怀。也 构》(2016)更多地从“记忆与个人身份建构”的关 有的学者借助文化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视角,探 系,即通过记忆或回忆的方式不断地建构自我、解 讨作品的记忆书写特征。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还 构自我身份,到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进而建构更 真实的自我身份的目的。此外,毛卫强的博士论 积极地运用空间批评、接受美学、精神创伤、自由 主义人性、后殖民主义、绵延理论自性化理论、人 文《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一朱利安·巴恩斯 格结构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对巴恩斯不 小说研究》专题研究了危机叙事在发展自我身份 同作品的进行阐释,大大地丰富了对巴恩斯的作 的中介作用,从而挖掘巴恩斯小说在建构个体和 品的多元化解读。 综合来看,对朱利安·巴恩斯及其作品的艺 术性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文学创作方面,特别 是小说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上,确实有益于深入挖 掘巴恩斯作品的文学性,了解其内在的完整性与 统一性。同时因为研究者们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环 境的联系,文学作品成了独立个体,文本的社会性 被大大地忽视了,现实意义在作品的内部研究当 中处于缺失状态。 2 巴恩斯作品文化性研究概况 学者认为巴恩斯的作品涉及“英国性”这一传 统文化母题。“英国性”主要是指以民族国家为单 位,是当下人们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归属感。 谢丽琴的《对英国性的重新构想——主题解读朱 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2012) 认为通过《英格兰,英格兰》中通过复制英国传统 代表物重新构建英国性的失败,来证明当下人们 对英国性的迷茫。王一平的《朱利安·巴恩斯小 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2015)认为 作品的“英国性”是中产阶级白人群体展开的国族 联结性想象,通过对中产阶级物及其日常生活的 描绘来阐释何为“英国性”_6 J。蔡玲燕的《巴恩斯 对“英国性”的戏谑——<英格兰,英格兰>的空 间解读》(2016)依据地理空间来开展解构和建构 英格兰的空间实验,对民族国家面临的传统身份 认证危机敲响警钟。 身份建构问题蕴含的是群体与个体在当代英 国社会中面对的身份追寻问题。罗媛的《历史反 思与身份追寻一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 蕴》(2010)从主人公个人真实身份的追寻角度出 发,进而透视“后现代世界里人们的身份认同危 机” ,关注个人追寻真实身份的困境。刘红的 《记忆·身份·责任一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 意义>中的记忆运作》(2014)、胡伟达的《走出自 群体的自我身份方面所做的贡献 。 对巴恩斯作品文化性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 现代文明以及对后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反思。毛卫 强的《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 <结局的意义>》(2012)通过小说范式与道德批 判的关系,彰显了道德影响下人类生存的困境,反 映作者为人类寻求生存意义范式的忧思。刘春芳 的《<终结感>: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精神症结》 (2015)从阐释文本对历史的颠覆人手,指出小说 的核心批判指向当代文化精神的彻底坍塌,进而 揭示巴恩斯对当代都市文化病症的深刻认知及忧 患意识。许文茹、申富英《论朱利安·巴恩斯<终 结的感觉>中的记忆、历史与生存焦虑》(2016)分 析小说中“记忆与历史不确定性”,进而对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道德责任模糊感根源的解 构,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犬儒主义生存状态下无 法抑制的生存焦虑” J。 对巴恩斯作品的文化性研究还包括对作家的 创作观、批评观的探析与研究。罗媛的《追寻真 实一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 (2006)中发现“福楼拜大事记彼此间互相矛盾、冲 突”,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模式,体现 了巴恩斯的后现代主义历史怀疑论、语言批判意 识的创作理念。张莉、郭英剑的《直面死亡,消解 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 (2010)审视了巴恩斯的“死亡观”¨ ,认为他对死 亡问题的忧虑和思考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 强调巴恩斯提倡以坦诚的人世态度来面对人类虚 无的生存状态。赵婕的《再见自由;再见,自由一 解读巴恩斯的自由观》(2015)梳理了《脉搏》中的 第一个短篇小说《东风》,分析了其中人物的悲剧 命运,力图挖掘出“个人所显现的真实远比‘大写’ 的历史来得真切”的巴恩斯自由观¨ 。此外还有 部分研究者专题考察巴恩斯的多部作品呈现的历 史理念,考察巴恩斯的基本历史态度、历史批判与 第2期 周丽秋,黄晖: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述评 41 历史观的艺术呈现等,系统地解读巴恩斯的历史 《终结感》《福楼拜的鹦鹉》和《十又二分之一世界 观:难以追寻客观真实、对历史批判性解读。 史》。对其他作品的研究比较少,部分作品只有一 可见,对巴恩斯所进行的文化研究既有从英 两篇研究论文。表1是对巴恩斯具体作品研究论 国整体文化出发,考察其“英国性”问题、群体与个 文数量的罗列,可以看出巴恩斯具体作品受国内 人的身份认同、对现代文明、后现代人精神思想状 研究者关注的程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对于 态的反思的研究,也有把朱利安·巴恩斯视为一 种文化现象,具体探讨巴恩斯的创作观以及批评 观等方面的研究。 巴恩斯,我国学者对其具体作品研究的现状。 3 巴恩斯单个作品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对巴恩斯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于 表1 巴恩斯作品研究概况 表1表明:首先,我国学者的兴趣集中于2011 们的精神困境、生存焦虑等的解读;同时我国学者 年巴恩斯荣获布克奖后国内出版的作品。这似乎 对《终结感》的研究视角十分丰富:有文学伦理学 见证了一个普通的现象,即作家名誉天下之后,更 批评、性别研究、创伤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时间绵 吸引学者关注作家作品当中独特不凡的特质,同 时也容易掀起一股巴恩斯研究的热潮。其次,目 前,我国巴恩斯作品的中译本有“小说”《亚瑟与乔 延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大大地丰富了对《终结 感》的解读。 巴恩斯发表于1989年的《十又二分之一章世 治》(2007)、《终结感》(2012)《十又二分之一章世 界史》极具实验性和革新性。我国学者主要从作 界史》(2015)《福楼拜的鹦鹉》(2016)和短篇小说 品的“另类历史”角度人手,主要采用新历史主义 集《柠檬桌子》(2012)《脉搏》(2015)。这在一定 理论分析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的非真实性”、程度上说明,对于外来文化,我国学者对于翻译作 探讨历史、艺术与真实性的关系。也有学者关注 品还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说明相对于短篇小 作品当中的后现代技巧的运用:反讽、互文性、戏 说集,我国学者更关注巴恩斯的单篇作品。对于 仿、寓言和边缘叙事等。同时,另有学者从空间批 巴恩斯主要作品的研究可归纳为: 评、权利话语以及女性角度加以阐释。 《终结感》(2011)为巴恩斯赢得了英国文学布 克奖,可见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终结感》的影响 范围比较广。国内研究者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 《福楼拜的鹦鹉》(1984)标志着巴恩斯创作艺 术和手法的创新。故我国学者对他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其后现代叙事手法的运用上,探究作品的“非 中于四个方面:叙事结构分析、后现代文明的反 小说化”、戏仿、动物意象、不可靠叙事以及探究当 思、主题分析和不同的理论解读。叙事结构分析 代文学传记叙事等的特点。同时,也有学者集中 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相结合,针对作品叙事策略 聚焦于作品中历史的真实性的探究上。此外,对 中的不可靠叙述和历史的不可靠性展开;对作品 《福楼拜的鹦鹉》的解读还有:拉康的相关理论、接 后现代文明的反思主要评析这部小说对于当下人 受美学理论、玄学侦探小说角度和创伤理论等进 42 淮 阴 工学院学报 行研究。 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 《亚瑟与乔治》是巴恩斯2005年的新作,在我 国2007年便有了译著,是我同巴恩斯作品译本中 最早的一部。然而,相对于巴恩斯其他的作品,这 部作品并没有得到我国学者相应的关注,目前对 这部作品研究的数量只有4篇文章。一是采用新 4 中国巴恩斯研究特点分析 国内研究者对巴恩斯作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年代,发展较缓慢,早期主要以评介为主,但经 过三十多年众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在这一领域 其一,中国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是在后现 代研究视角下开展的。它始于对作品的叙事特点 历史主义的角度,质疑文本中的真实观念;二是运 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体特点如下。 用自由主义人性观分析作品个性与命运的相互决 定关系;三是后殖民的视角进行研究,对文中西方 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和支配关系深人研究;四是主 题探析,结合“戏仿”艺术特征,发现主题始于反对 种族歧视,继而扩展到与多元文化环境相关的更 大主题。 《没有什么好怕的》是巴恩斯2008年发表的 回忆录,在我国的研究仍引起足够的学术关注。 目前同内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巴恩斯的“死亡观”, 认为是存在主义色彩并折射出来的人类当下虚无 的生存困境。而对作品蕴含的信仰、家庭、哲理、 历史等内容还没有深入研究,甚至还不曾涉足。 《柠檬桌子》是巴恩斯2004发表的短篇小说 集。巾同学者的研究焦点集巾探寻作品当巾衰老 与死亡的主题,并揭示其现实意义。同时还有学 者以修辞叙事学为理论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基于 修辞叙事学解读的方法。 《地下铁》是巴恩斯1980发表的处女作。目 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叙事机制、情感教育、戏 仿、现代英同性这四个视角试图揭示作者对生命、 时代及窄问的独特理解与思索。 《生命的层级》是巴恩斯2013年的新作,在我 同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 于作品”爱”的主题,认为巴恩斯一方面消解了爱 的意义,另一方面又重新确立了对爱的信仰,从而 确立情感的智性维度¨ 。 从列表可看出,我同巴恩斯作品研究的不平 衡性。相对于其他的作品,因巴恩斯的《福楼拜的 鹦鹉》(1984)、《英格兰,英格兰》(1998)《阿瑟与 乔治》(2005)《终结感》(2011)曾四度入围布克奖 短名单,故在我罔的关注度较高。而其他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则受到了忽略。另外,对巴恩 斯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多元化,研究视野过窄,主要 集中在叙事结构分析、后现代文明的反思、主题分 析和理论分析的探讨上,学者们形成了相对稳定 的评论模式,而从文化、跨学科等视角来理解和阐 释巴恩斯作品以及探讨巴恩斯文学创作影响的研 的研究,继而巴恩斯的英国文坛上名声鹊起而逐 渐成为单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的中国巴恩 斯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与后现代研究有很多 相同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巴恩斯作为后现代 主义作家的形象逐渐形成,他所使用的后现代创 作技巧、表现手法也慢慢地被学者们所认同。同 时,巴恩斯作为一个还在不断创作的作家,其新作 仍不断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这是中国巴恩斯研 究论文数量最多的领域。 其二,中同朱利安·巴恩斯研究既关注作品 本身,同时也探讨作品与社会的联系、作家自身的 创作理念。如前面所述,我围学者对朱利安· 恩斯及期其作品的研究,始于对作品的后现代性 特征的分析。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我同学者不 断地挖掘作家作品中隐藏的对当代文明的反思以 及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忧虑。另外,作家自身创 作中蕴含的历史怀疑论、语言批判意识、死亡观、 自由观等理念不断地被学者们深入挖掘,同时这 也是我国巴恩斯研究的重要阵地。 其l一,我国朱利安·巴恩斯研究与译介同时 发展,也存在研究先于译介的状况,呈现出我围朱 利安·巴恩斯研究的前沿性。如上文所述,在我 国已经出版_『译本的巴恩斯作品,更容易吸引研 究者的关注,我国巴恩斯译著的研究论文数量一 直居高不下,同时呈现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对巴恩斯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 数量众多的译介作品、相关著作和评论文章的相 继发表,对不断丰富国内巴恩斯研究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朱利安· 巴恩斯研究的不足和相对滞后性。我围虽然翻译 出版了朱利安·巴恩斯的主要作品,但仍有极少 数长篇小说没有译介,相当数量的侦探小说、散文 集、回忆录也还没有译文。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 巴恩斯的译介重心仍停留在小说上,对其他作品 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引进、翻译了巴恩斯相 第2期 周丽秋,黄晖:朱利安·巴恩斯在中国研究述评 43 关的著作,但是国内却仅有一部朱利安·巴恩斯 状。因此,以后的研究必须转向更深层次的领域, 的研究专著。 比如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以 2011年朱利安·巴恩斯赢得布克奖后,国内 及加强多学科交叉共存研究,更好地形成有机的 关于巴恩斯研究文章引领研究热潮的同时,也存 研究体系,同时也要大胆创新,敢于运用新理论、 在研究比较集中,选题重复且研究方法单一的问 新方法,来进一步开拓朱利安·巴恩斯研究的新 题。学者们倾向于解读作品的艺术特征、文化反 天地。 思、主题等方面特色,或运用单一理论对单一文本 进行分析,而采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或者专 参考文献:题研究的论文却较少,运用比较、跨学科视野来理 解和分析巴恩斯作品的文章也不多,对巴恩斯作 品中的自传性、创作理念研究等还比较零碎,有待 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大多数论文集中于巴恩斯的 几部作品,局限性明显,视野过窄;另外,部分研究 尚显粗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人挖掘和拓展。因 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更多地译介朱 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引进国外朱利安·巴恩斯 的研究成果,提高对朱利安·巴恩斯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主研究,不断拓宽视野和范 围,采用新方法、新角度对朱利安·巴恩斯其人其 作进行剖析,深化研究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深化研 究主体意识,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力求以中国人的视野及民族文化来探讨朱利 安·巴恩斯及其作品。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学者们对朱利安·巴恩 斯作品纵式结构上的艺术性、文化性以及平行式 结构上的单个作品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八十 年代以来中国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虽然批评方 法日趋多元化,但在多元批评方法中仍存在主流 研究倾向,即后现代手法、新历史主义、身份构建 等。尽管后现代批评风行,但是传统的历史、人 文、传记等的研究论文数量仍不可小觑。后现代 研究与人文研究并行,从而形成了朱利安·巴恩 斯在中国的庞大研究领域。同时,可见朱利安? 巴恩斯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一定深度的现阶段, 流于表面的浅显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研究现 [1]阮炜.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J].外国文学评 论,1997(2):50—57. [2]赵胜杰.边缘叙事策略及其表征的历史——朱利安, 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之新解[J].外国语 文,2015(3):57—62. [3]王育平,杨金才.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 1/2 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1—96. [4]徐颖颖.从《福楼拜的鹦鹉》看人物传记的真实戏仿 [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71—74. [5]罗小云,震荡的余波——巴恩斯小说《十卷半世界史》 中的权力话语[J].外语研究,2007(3):98—102. [6]王一平.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 书写模式[J].国外文学,2015(1):74~80. [7]罗嫒.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 的主题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05—114. [8]毛卫强.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 斯小说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9]许文茹,申富英.论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 的记忆、历史与生存焦虑[J].山东社会科学,2016 (11):170—174. [1O]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 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0(3): 8l一88. [11]赵婕.再见自由;再见,自由——解读巴恩斯的自由观 [J].外国文艺,2015(12):74—76. [12]张莉.哀悼的意义——评巴恩斯新作《生命的层级》 [J].当代外国文学,2014(1):73—79. (责任编辑:郑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