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4.古诗两首 课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字只识不写。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通过反复吟诵和了解历史,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诗中的词语 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 朗读背诵诗歌,感受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 教、学具 预习要求 个性化修改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尊称为“诗圣”。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结合课件创境。 二、初读,读通顺 1.听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初读。你能读准这些字吗? 蓟 ( jì )北,涕(tì)泪,妻子(zǐ),巫(wū)峡 4.这是一首七律,分为哪四联?韵脚是哪些字? 5.读准节奏,齐读。 三、再读,明诗意。 (一)交流重点词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如何理解“却”和“妻子”的意思? “却”在这里作“再,又”讲;“妻子”是两个词素“妻”“子”的叠加,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 “漫卷诗书喜欲狂”如何理解“漫”和“喜欲狂”的意思? 辨析:“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水满了流出来;②满,遍布;③随便,不受约束。这里取③这种义项。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欲,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和“青春”如何理解? 白日:明媚的阳光 青春:明丽的春天 (二)师生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剑外”和“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远,又表明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颔联和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尾联: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三)教者小结: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四、精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作者的想象中看出他的归心似箭、欣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不仅是作者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国家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总结: 这是诗人的第一首快诗,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累赘,相反能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之后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地爱!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后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教 后 记
课 题 4.古诗两首 课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具 预习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字只识不写。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通过反复吟诵和了解历史,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诗歌《示儿》 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诗中的词语 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 朗读背诵诗歌,感受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一生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你们知道他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诗吗? 二、揭示诗题,释题,介绍背景 1.齐读课题 2.释题: 说说“示”的意思;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3.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陆游,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85岁临终之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这首诗是85岁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儿女的临终嘱咐。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注意文章的节奏和韵脚。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解释重点的词语: 示儿:给 儿子们看; 元知:本来就知道;但悲:只为„„而悲伤。 九州同:祖国统一; 中原:沦陷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乃翁:你的父亲。 2.逐句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宋朝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家祭无忘告乃翁: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指名连说诗意: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五、理解诗歌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写一写: “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还是希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陆游临终前与儿子交谈的情景,写一段对话: 五、合作学习探究: 1.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六、拓展延伸 :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探究: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诗意: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金兵占领地区的百姓在敌人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七、拓展总结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八、比较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 作业:背诵全诗,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 书 设 计 示 儿 九州同 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死„„ 悲 告乃翁 (热爱祖国)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