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6月第9卷第l2期Chin J Mod Drug Appl,Jun 2015,V()1.9.N0.1 2 Mitani等 通过对胃癌患者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发 现了几个胃癌特异性基因,而Reg 1V是肿瘤特异性表达的候 and treatment of pre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 related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Helicobacter,2007,12(1):1—15. 补基因。定量RT—PCR分析显示约50%的胃癌患者过表达 Reg IV,且在他们先前的研究中也证实Reg V在约30%的胃 I癌组织中表达并与肠内粘蛋白表型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相关。 本研究显示,Reg IV、CEA、CA19—9、CA125在实验组 【2 J Nakajima K,Ochiai T,Suzuki T,et a1.Impact of preoperative serum CEA,CA19—9,AFP level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Tumour Biol, 1998,19(6):464—469. [3 J Tocchi T,Costa G,Lepre L,et a1.The role of serum and gastric juice levels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A19-9 and CA72.4 in patients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 此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均<10.0%,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 with gastric cancer.J Cancer Res Clin Oncol,1998,l 24(8):450- 455. 高的特异性,对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用酶联免疫吸附 [4]谌剑飞,张忠平.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疾病现代诊断中的进展与 法测定胃癌患者血清Reg 1V水平优于传统的血清肿瘤标志 评价(文献综述).放射免疫学杂志,1994,7(5):308—312. 物CEA及糖类抗原CA19—9、CA125。Reg V最敏感(I41.2%1, [5]朱昱冰,葛少华,张连海,等.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诊 断及预后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2):161—164. [6 j Hwang G1,Yon CH,Sohn BH,et a1.Predictive value of preoperative serum CEA,CA19—9 and CA125 levels for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Reg V和CEA的特异性最高fI96.9%),Reg IV的诊断准确度最 高(93.3%),诊断价值最大(阳性似然比为13_3),说明Reg V I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大于其他3项。 Miyagawa等 发现在胃癌伴有腹膜转移的患者腹水中 Reg IV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Reg V可能是胃癌患者腹膜播 I散的一个新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胃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Cancer Res Treat,2004,36(3):178- 181. [7]温怀凯,王倩.血清CEA、CA19—9、CA12—5、CA72—4、CA50 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临床价值.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43— 45. Reg IV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高于CEA、CA19—9、 CA125,Reg IV在胃癌中表现的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特别是在 腹腔微转移中高表达,是评估胃癌临床进展的一个重要生物 标记。它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对术后预 测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8]Mitani Y,Oue N,Matsumura S,et a1.RegIV is a serumbiomarker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predicts response to 5-fluorouracil—based chemotherapy.Oncogene,2007,26(30):4383—4593. [9]Miyagawa K,Sakakura C,Kin S,el a1.Over expressionof Reg IV in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of gastric cancer.Gan To Kagaku Ryoho, 2004,31(11):1909-1911. f收稿日期:2015—02—09] [1]De Vries AC,Haringsma J,Kuipers EJ.The detection,surveillance 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在乙肝急性肝损伤中的 机制及临床意义 林志鹏刘江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 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复程度 分为病情改善组2l例与病情恶化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功能检查,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时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变化情 况。结果人院时病情恶化组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一d(TNF一仅)、干扰素一 (IFN一 )及白细胞介 素一17(IL一17)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而病情恶化组的抗炎因子白细胞 介素一IO(IL一1 0)、转化生长因子一p(TGF—p)水平显著低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周后与人院时相比,病情恶化组患者促炎因子TNF—d、IFN一 、1L一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0.05);病情改善组患者促炎因子TNF—Or.、IFN一-y及IL一17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05)。结论对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进一步了解 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1乙型肝炎急性肝损伤;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失衡 DOI:10.14164 ̄.cnki.cnl1-5581/r.2015.12.02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我国目前 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这些患者往往会发生急性肝损 临床上暂时无明确机理解释这些现象,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的肝炎免疫反应导致的炎症损伤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 胞因子水平可作为免疫强弱的标志。因此本研究探讨分析乙 伤症状,不同个体病情转归与预后可存在较大差异…,目前 表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病程中发生明显免疫炎症反应,细 作者单位:362000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 医院感染病科 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6月笙 鲞箍 塑 』 旦 g PP !』 ! :!: : ・47・ 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机理及临床意义。 及转化生长因子一p(TCF—B)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 1资料与方法 ‘ 盒内的说明书。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感染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 收治的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均符合2010年病毒性肝 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f ± )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 炎的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根据既往病史及入院 以率(%)表示,实施 检验。P<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检查排除:①存在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 2结果 和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②存在肝硬化及肝癌;③6个月内 2.1 41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指标与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患 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干扰素等影响免疫功能药物;④由其他原 者人院时的ATJT均>800 U/L,符合纳入标准,两组入院时的 因导致的肝损伤,如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⑤合并其 凝血酶原时间与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他细菌或病毒感染;⑥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⑦合并其他 2.2病情恶化组及病情改善组患者人院时促炎因子与抗炎 器官重大疾病。根据患者人院后4周检测结果分为病情改善 因子水平对比病情恶化组的促炎因子TNF一0【、IFN一 、 组(2l例)和病情恶化组(20例)。病情改善组:年龄25-62 IL一17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情改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岁,平均年龄(43.82±5.03)岁,男17例,女4例;入院后4 <0.05),而病情恶化组的抗炎因子IL一10、TGF—B显著低于 周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基 病情改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问IL一35水 本正常。病情恶化组: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3.04±5.1 4) 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2。 岁,男17例,女3例;入院后4周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凝 2.3病性恶化组及病情改善组患者人院时与治疗l周后促 血酶原时间以及肝功能检测无好转或进一步恶化。 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水平对比病情恶化组患者治疗后的促 1.2方法所有病例入院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标本,检测 炎因子TNF—d、IFN一 、IL一17及抗炎因子IL一10、IL一35 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 水平与人院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0.05),而抗炎 酶f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 因子TGF—B水平与入院时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 凝血酶原时间(PT)等。入院时和治疗l周时采集外周静脉 学意义(尸<0.05);病情改善组患者治疗后抗炎因子IL一10、 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 TGF—B、IL一35水平与入院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一 (TNF— )、干扰素一 qVN一 )、白细胞介 >0.05),促炎因子TNF一 、IFN一 、IL一17水平与人院时 素一17(IL一17)、白细胞介素一IO(IL一10)、白细胞介素一35(IL一35) 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见表3。 表1人院时41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 ± ) 注:与病情恶化组比较, P<0.05, P>O.05 表3两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后1周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水平比较( ±S,pg/m1) 注:与人院时比较, <O.05, P>O.05 3讨论 衡,促炎因子过强可保证病毒清除,但会造成组织损伤,抗 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可发生免疫应答,免疫反应会引起炎 炎因子则是宿主针对组织损伤的反制手段。本组资料显示, 症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及临床症状。细胞因子参与并调节炎 病情恶化组的促炎因子TNF—d、IFN一 、IL一17水平高于 症反应的过程,促炎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而抗炎因子则 病情改善组,与相关研究报道相符,这说明乙肝急性肝损伤 避免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本组资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促炎因子水平有关,目前已有研究 料检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TNF—d、IFN一 及 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与TNF一仅、IFN一 、IL一17等促炎因 IL一17及抗炎因子IL一10、TGF—B及IL一35水平,并观察其 子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凝血酶原时间与促炎因子呈正相关, 入院治疗1周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这进一步证实了TNF一0【、IFN一 、IL一17等促炎因子能反 许多研究 ' 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出现的免疫反应和免疫 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此外,在本次研究中的病情改善组的 损伤的发生程度取决于机体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 抗炎因子IL一10、TGF—B水平高于病情恶化组,这在一定程 ・4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6月第9卷第l2期 Chin J Mod Dmg AppL,Jun 20l5,Vd.9,No.12 的关系.巾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6):468—469. 陈湖光,余春艳,孟雪芹,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 素一4、12及干扰素一 水平的观察.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 18f3 :195—196. 度上说明抗炎因子能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动态观察治疗 1周后病情恶化组与病情改善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后发现, 病情恶化组患者治疗后的促炎因子TNF—Ot、IFN一^y、IL一17 水平较人院时无明显下降,病情改善组患者治疗后促炎因子 TNF—Ot、IFN一 、IL一17水平则有明显下降,说明促炎因子 水平随着病情改善而下降,病情恶化者则持续了促炎因子的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 1,19(1):13—23. 高水平,这与国内外多个研究 相符,提示治疗早期检测 程娜,张伦理,徐国荣,等.HBV感染的急性肝损伤患者促炎 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的初步研究.广东医学,2012,33(8):1 150一 ll52. Muto Y,Nouriaria K,Meager A,et a1.Ehanced tumour necrosis 促炎因子,并观察有无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 综上所述,对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 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动态变化,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 者肝组织损伤程度,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factor and interleulin-1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Lancet,1988, 2(8602):72—74. 钟庆祝,季柏林,徐丽霞.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浆 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 14—115. [收稿Et期:2015—03—26] [1]冯岩梅,陈铭,李娟,等.肝炎肝硬化患者降钙素原与肝功能 胸苷酸合成酶和谷胱甘肽一S一转移酶丌在 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 l l rl_l rl 2 ] 3 ]j4 ]j 5 1J 6 1j 闰海山 【摘要】目的观察食管鳞癌患者胸苷酸合成酶(TS)以及谷胱甘肽一S一转移酶 (GST一叮r)表达情 况,总结此类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48例食管鳞癌石蜡标本作为研究组,4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 为对照组。以免疫组化法对两组实施检测,观察Ts与GST一订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的 TS、GST一叮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5%、52.08%,对照组则分别为18.75%、79.17%,研究组的Ts阳性 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0.05),GST一叮r阳性表达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0.05);研究组高分化鳞癌Ts 阳性表达率低于中一低分化鳞癌 <0.05)。结论Ts与GST一订可以有效判别是否发生食管鳞癌。 【关键词】食管鳞癌;胸苷酸合成酶;谷胱甘肽一S一转移酶丌;临床意义 DOI:10.14164/j.cnki.cnl1—5581/r.2015.12.026 目前,临床研究者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法对肿瘤标志物 理,以梯度浓度乙醇实施水化处理;以3%H 0 对其进行 10 min的孵育,然后将其取出,置于TBS缓冲液,进行清 进行检测.以掌握食管鳞癌的发作情况。本院此次对Ts与 GST一耵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其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 黏膜组织中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洗(3次,2 min/次)。②Ts实施热抗原修复:将玻片置于 柠檬酸钠溶液f浓度为10 mmol/L,pH值为6.0)之中,并放在 电饭煲中进行30 min的加热处理;处理完成后,取 冷却, 冷却至室温,再以TBS缓冲液对其加以清洗(3次,2 min/次), 滴加一抗。GST一 不进行此番处理。③将滴加一抗后的玻 片置于冰箱(4 )中,孵育1夜;取 玻片,使其恢复到室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O月~2012年10月间在本院 行手术切除治疗的48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作为研究 组,男41例,女7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7.5±6.2) 岁。肿瘤部位如下:5例为上段食管鳞癌,27例为中段食管 鳞癌,16例为下段食管鳞癌;组织学分化为高分化鳞癌14例, 中分化鳞癌24例,低分化鳞癌10例;肿瘤分期如下:2例 为I期食管鳞癌,24例为Ⅱ期食管鳞癌,16例为Ⅲ期食管鳞 癌,6例为Ⅳ期食管鳞癌。另取4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 作为对照组,均选自食管鳞癌5 cm以上部位,男39例,女9 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8-4-6.5)岁。两组患者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温,再行TBS缓冲液清洗(3次,2 min/次)。④依次将试剂1、 试剂2滴加到玻片上,分别进行20 min的孵育及3次 FBS 冲洗;冲洗后,置于DBA显色试剂盒中,5~10 min后,存 显微镜下对显色结果进行观察。以苏木素进行复染.盐酸 乙醇进行分化,并实施脱水、透明及封片处理,之后 将其 放置在光镜下进行观察。 1.3临床评价标准阳性:胞浆、胞核二者中有其一或者 全部呈现出棕褐色颗粒;强阳性f计3分):胞浆、胞核二 1.2方法选择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V一9000试剂盒实施 者中有其一或者全部呈现出深棕色颗粒;弱阳性(计1分): 胞浆、胞核二者中有其一或全部呈现{“淡黄色颗粒;中度阳 性(计2分):介于强阳性与弱阳性之间。 免疫组化法检验,具体的步骤如下:①对腊片标本进行 切割,每片厚度为4~5 m;采用多聚赖酸氨对玻片进行 处理,将切割好的标本固定于其上,以二甲苯进行脱蜡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 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作者单位:458030鹤壁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