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农事诗概述1

来源:二三娱乐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农事诗概述 陈文华

我国的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到了宋元时期又有长足的发展,而且其描写的重点已从歌咏田园风光,转而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几乎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育种、管理、收获、土壤、肥料、水利、灌溉、农机、蚕桑、茶叶、果蔬、畜牧、渔业及各种农家副业无不涉及,有的则描述农民生活、乡风民俗、赋税、徭役和农民的反抗斗争等等,说明了宋代诗人们虽然由于出身各异,社会地位不同,但大都关心农业生产,熟悉农村情况,对农民有较深厚的感情,故能写出深刻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具体、真切、生动、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农业诗歌,因而这些诗歌如果还继续称之为“田园诗”,似乎已不大确切,故称之为“农事诗”。农事诗的形成,自然是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也和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宋元是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外族频频入侵,社会动荡混乱,奸佞当权,忠良受害,一般知识分子也因躲避战乱和迫害而流离颠沛,辗转于社会底层,流落乡村,从而有机会接近农民,有的甚至直接参加农业劳动,过起农村生活。有些上层官吏也因企图改革政治以挽救垂亡的政权,需要掌握农村实际情况,了解农民的疾苦,因而在他们的诗作中也有许多描写农事的诗歌。他们对农村风光的欣赏,也逐渐转移为对农村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命运的关心。农事诗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宋代出现了一批创作农事诗的大家,其中如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苏轼,南宋的曾几、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不过在宋代最早写农事诗的是北宋初年的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官至左司谏知制诰。他出身农家,为官后又多次被贬官放逐,长期做地方官吏,了解民间疾苦,故他的诗有不平之鸣,写了不少反映农村情况的诗歌。他在被贬陕西为商州团练副使时,看到当地山民烧畲田热烈紧张的劳动情景,就写了五首《畲田调》:

“大家齐力??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畲,由来递互作生涯。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互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该诗以通俗易晓、朗朗上口的民歌语言,描绘了山区农民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放火开荒播种谷物杂粮的劳动场面,歌颂山民艰苦垦山的战斗精神。原诗附有很长的序文,记载山民烧畲历史和经过。第三句的“千百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第七八两句,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意思是烧山种谷之后,明年就会长出繁多树木,可以利用,所以每年都要烧山。最后说这里山民烧畲唱歌,“空有歌声未有词”。现在他写了这组《烧畲调》,就会“满山皆唱舍人诗”了。看来他写这组诗歌的动机就是受了山民的感染而专为他们创作的。

宋元时期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其中其中之一就是向水要田,即把湖边、江边和海边的一些滩地围垦成良田,其主要形式有围田、柜田、涂田、沙田和架田等。架田就是葑田,王祯《农书·田制门》说:“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即在湖沼深水中用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和水生植物封实而成漂浮在水面的农田,可随水高下,不受旱涝。北宋初年的林逋就写了一首描写架田的农事诗,题目叫《葑田》:

“淤泥肥黑稻秧青,阔盖深流旋旋生。”拟倩湖君书版籍,水仙今佃老农耕。”

林逋(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终身不仕,只身隐居西湖孤山上,二十年足不入市,种梅养鹤为伴,因谓“梅妻鹤子。”他写的梅花诗很有名。此诗具体描写当时农民利用水面种植水稻的一种特殊方式,比王祯《农书》的记载要早200多年,具有历史价值。诗的后两句也写得幽默风趣,意思是说准备请西湖水神将葑田登记上土地户口册籍,因为西湖旁边的花神水仙王已经将水面租给老农耕种了。

在北宋早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农事诗是较突出的。

梅尧臣(1002-1062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由于仕途不得意,困于州县十余年,所以写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和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

1

先看他的《田家语》,诗前附有序文:

“庚辰(康定元年,1040年)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辩,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云。”

诗之全文为: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唯存玻无目。

田闾敢怨暖?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破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渐,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刘薪向深谷。” 据《宋史·兵志》记载,宋代兵制,除正规军外,另有“乡兵”,称“弓箭手”,从当地居民中每户二三丁抽一,四五丁抽二,六七丁抽三,八丁以上抽四,设立军校、伍长等官职统领,进行训练,以为防守。康定元年,西夏出兵攻宋,宋仁宗下招征调,下面为讨好上司而层层加码,大量搜刮,弄得天怒人怨,梅尧巨就写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农民的同情,他认为空食奉禄,无法为民分忧,心中渐愧,只有学陶渊明辞官归田才能心安。

这是作者在河南襄城任县令时写的诗,他同时还写了另一首《汝坟贫女》,诗前小序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阪,僵尸相继。”其诗曰: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伦。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基,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

前一首诗还在说到“死亡在迟速。”这首诗写的是已经“道死者百余人”、“僵尸相继”的悲惨景象,宋代农民的苦难命运可想而知。诗中揭露了伤民害国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绪。

梅尧臣时农事也非常关心,曾写了13首《和孙端臾寺垂农具诗》,分别题为《田庐》、《扬扇》、《耧种》、《樵斧》、《耒耜》、《钱鎛》、《袚襫》、《台笠》、《水车》、《田漏》、《耘鼓》、《牧笛》。现举其《扬扇》一诗为例:

“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 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 任从高下手,不为暄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

扬扇是农民在场固中迎风扬弃谷物中的谷壳、草屑和灰尘的农具,它是用竹子编制的。作者通过扬扇的使用还告诉人们凡事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去粗而得特”的效果。梅尧臣另外还写了IS首《和孙端叟蚕具诗》,分别题为《茧馆》、《织室》、《桑原》、《高几》、《科斧》、《桑钩》、《桑筥》《蚕女》、《蚕簇》、《蚕槌》、《蚕簿》、《缘盎》、《纺车)、《龙梭》、《织妇》。现举其《桑原》一诗为例:

“原上种良桑,桑下种茂麦。雉雊麦秀时,蚕眠叶修摘。空条漏日多,余椹更谁惜。会待黄落来,酒炉烧斗石。”

该诗描写了桑下种麦,桑麦两旺的景象。桑麦间作是古代农民节约利用土地的宝贵经验,宋代江南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间作、套种法得到发展,此诗可作为一个旁证。可见梅尧臣片农桑生产非常熟悉,而且很有感情,才写了这么多的农具诗和蚕具诗。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很多诗人也写起农具诗来,典型的就是王安石,他读了梅尧臣的农具诗后很感兴趣,也写了15首《和圣俞农具诗》,其《扬扇》诗为: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慑。 翁乎勤簸扬,可使糠批尽。”

梅尧臣的好友苏舜钦也写了不少农事诗。

苏舜钦(1008 - 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河南开封。景妋年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等官。因受陷害,被罢官,归居苏州,后起用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死。

2

他罢官后居苏州时,看到城南农村在水旱后的悲惨情形,写了一首《城南感怀呈永叔》: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远林气霭霭,长道风依依。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 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rat咋其骨,乌着啄其皮。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天岂意如此,涣荡莫可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宪。 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 我今饥伶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腹,嵘吰不能齐。”

水旱相继,农民无食,老幼满野挖掘野菜充饥,误食“卷耳”被毒死者尸横道路,被鸟兽啄食,无人顾恤,而那些饱食粱肉的高官们安坐空谈,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作者自己也饥俄难忍,虽然关心民情,却也无能为力,只能愁愤满腹,徒唤奈何!

与苏舜钦年龄相同的欧阳修也是北宋大文学家,写过很多优美的诗歌。他也写了一些农事诗。

欧阳修(1007 - 107?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甲科,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是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对北宋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他有一首《食糟民》:

“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帷恐不得尝。 官沽味醠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天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 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 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 仁当养人义适宜,言可闻达力可施。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 我饮酒,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不享农桑的官吏们饱食终日,饮酒取乐。种糯稻的农民被剥削的冬春无食,只得去买堆积终年已经腐朽的酒糟充饥,官府还认为是他们的功德。欧阳修于心不安,只好写诗自责,实际上是鞭挞那些不恤民情的官吏们。

张俞(生卒年不详),字少愚,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屡举进士不第,遂在家隐居。后来朝廷曾先后六次下招征辟,他都不应。他的一首《蚕妇》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遥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代有不少诗人写过同样题材(蚕妇)的诗,但以此诗字数最少,最精练,也最深刻。既揭示了城乡贫富对立的尖锐矛盾,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李覯(1009一1059年),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家世寒微,应举不中后,便以立学教书为生。后得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后升直讲。李靓很重视农业生产,有很多正确主张,也写过很多农事诗。如《获稻》:

“朝阳过山来,下田扰露湿。 怕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 青黄先后收,断折枢楼拾。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

此诗描写收获季节,农民全家都出动去割稻,妇女老人也忙个不停。最后笔锋一转,说官家粮食满仓任鸟鼠糟蹋,而新缴纳的租粮又要入仓:“断折讴偻拾”和“鸟鼠满官仓”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时残酷剥削农民的官府的不满。

李靓另一首《喜雨》诗也写得相当不错:

“人皆喜青泽,我独忧丰年。 岁凶已贱桌,年丰安得钱? 赋役忽惊骇,仓凛甘弃捐。 铢铜苟可换,富贵宁我怜。 归来官事了,相吊柴门边。农夫未尽死,谷价应常然。

3

王心幸仁圣,分职当忠贤。谓谷残为美,咄咄无欺天。”

此诗立意奇特,说是喜雨,却独忧丰年,因为丰收年月,谷贱伤农。而官府有因丰年而加征租税,并且只要交钱,不要交稻谷,更给农民增加沉重的负担。那些当官的还说什么“谷贱为美”,真是欺天之谈。

李覯还有一首《哀老妇》长诗:

“里中一老妇,行行啼路隅。自悼未亡人,暮年从二夫。 寡时十八九,嫁时六十余。 昔日遗腹儿,今兹垂白须。 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 摇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 异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图。牵车送出门,急若盗贼驱。 儿孙孙有妇,大小攀且呼。 回顾与永诀,欲死无刑诛。 我时闻此言,为之长叹呜。 天民固有穷,鳏寡实其徒。 仁政先四者,著在孟柯书。 吾君务复古,旦旦师黄虞。 赦书求节妇,许与桂门间。 蘙尔愚妇人,岂曰礼所拘。 蓬茨四十年,不知形影孤。 州县莫能察,诏旨成徒虚。 而况赋役间,群小所同趋。 奸欺至骨髓.,公利未锱铢。良田岁岁卖,存者唯莱污。 兄弟欲离散,母子因变渝‘ 天地岂非大,曾不容尔躯。嗟嗟孝治王,早晚能闻诸。 吾言又无位,反袂空涟如!”

诗中描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农妇,从十八九岁起就守寡,因迫于官府赋税差役,不得不再嫁,与儿孙们永别时的悲惨情景,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北宋社会的黑暗腐败。诗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天地这么大竟容不下这么一位老妇人,自己又无职无位,无能为力,只能痛哭流涕而已。对老妇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文同(1018 - 1079年),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历任邓州、汉州、陵州、泽州等地方官。他是宋代的一位有名的画家,经常以绘画的手法写诗,《晚至村家》即是一例:

“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据飘风采桑去,白祫卷水秧稻归。

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唉烟起,稚于各出关柴扉。”

作者傍晚行至山村,看到农妇去采桑,农夫插秧归,涧水边水牛散卧,麦场上群鸡乱飞,家家炊烟冉冉升起,儿童们出来关上柴门正准备晚餐休息。一幅恬静幽美的农村风景画,但这里仍然是以农事内容为主,并不单纯地去描写自然风光,这正是农事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所在。

王安石(1021一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先后两次为相,实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元丰年间,他写了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接着又写了一首《后元丰行》,都是描写江南农村风调雨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丰行示德逢》诗为:

“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堂,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早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英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烧客追前劳。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故不穷,击攘至老歌元丰。”

《后元丰行》诗为: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4

水秧绵绵复多秎,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诸,获笋肥甘生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歌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两诗都是写因风调雨顺,天降甘霖,庄稼得到浇灌,用不着龙骨水车车水灌溉,农村出现一派兴旺景象,同时也是歌颂宋代实行变法之后的成效。这是两首带有歌颂性质的农事诗。

王安石还有一首《郊行》是写蚕农生活的: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此诗写蚕农辛勤劳动,蚕茧丰收,但却生活仍像荒年一样贫苦。作者故意向农民发问,但又不作出答案,言简意赅,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郑獬(102一1072年),字毅夫,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第一。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当过开封府、杭州府地方官吏。他有一首《采凫茨》:

“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矶。 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

凫茨就是野生的荸荠。农民没有粮食,只好采集野生的荸荠充饥,挖得十指流血。但是官家的仓库粮食成山,却不肯拿出一粒来救济农民,让它在仓中喂肥一大群老鼠。

刘邠(1023 - 1089年),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任州官20多年,官至中书舍人。

他有《江南田家》一诗: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痏疮。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朝廷虽多贤,正许资为郎。”

因为淫雨连绵,花到六月才插秧,官府不体恤农民,农民只有整天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浑身都是伤。这样辛苦劳动还不知秋后打下的粮食够不够交租,还不如经商者好,他们到处游逛,还可以捐钱买个官儿当当。诗中说“朝廷虽多贤”,实际上是讽语,讽刺朝廷上并无贤良之辈能够关心一下农民的疾苦。

苏轼(1037 -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肩山)人。嘉枯(1057年)进士。先后担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英州、惠州、儋州等地的地方官吏,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和发展生产,写了不少农事诗,其中关于农耕、茶叶、果林、圃蔬、花木、渔牧等方面的诗歌达200多首。如《秧马歌》就很有名气,诗前有篇引言: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复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藳其首以缚秧,日行千里。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侠相绝矣!《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其,挪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其诗为:

“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父子行水泥,朝分一垄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复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跃滑汰如凫翳,纤纤束藳亦可賫。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鯬,何曾蹶轶防颠陎。

5

锦鞢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踏牛犁。不知自有木驶蝭。” 实际上,秧马就是北宋农民在水稻袂田中拔秧时乘坐的工具,亦称作秧凳,因形状像船,也称为秧船。又因农民是跨骑在它身上在秧田中滑行,所以称之为袂马。此诗是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惠州,南行路过江西泰和县,看了曾安止所写的《禾谱》后,认为他不写农具是个缺点,就题了这首《秧马歌》在书后,介绍了他在武昌时所见到的这种拔秧时乘坐的农具,觉得有推广的价值。苏轼本人也在惠州和江浙一带推广过。由此亦可看出苏轼体恤农民,关心农事,推广农具的可贵精神。

苏轼对农具确实很关心,他还专门写过一首描写水车的诗《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街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鳌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此诗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4年)五月游无锡时所作。诗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水车的形状和车水灌溉时的情景,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首难得的农具诗。

苏轼自己还种过麦子,他在《东坡》八首之五写道: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途月,复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谪居黄州团练副使,因生活贫困,第二年春天请于郡东故营地数十亩,名之以东坡,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写了《东坡》诗八首。在序中说道:东坡原系故营地,“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本诗记述苏轼初次种麦的情况和虚心向老农学习的态度,诗中提到为了控制麦苗生长,按老农指导放牛羊到麦地里吃麦叶,来年麦子才能有好收成,这是古代农民的生产经验,直到今天在北方农村也还采用这种措施,称之为“放青”。可见苏轼对农业生产确实是有亲身体验,这是一首道地的农事诗。

苏轼还写过一首反映吴地农民悲惨生活的《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秋,假借农妇之口诉说久雨不晴致使稻穗都倒伏在田里。好不容易天晴收获了稻子挑到城里去卖,却又价格太贱卖不出好价钱。无奈只好卖掉耕牛去纳税,就好像是拆掉房屋当柴烧。只顾救眼前之急,明年肯定又要忍饥挨饿。这都是官府“要钱不要米”的政策造成的,他们要用钱去西北招抚羌人部落去征讨西夏。最后两句更是愤激斥责满朝文武都是像汉代名吏龚遂、黄霸却不能解救农民的疾苦,不如像河伯妇那样丢到河里去。语言尖刻,感情激烈,显示出苏轼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孔平仲(生卒年不详),字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出为江东转运判官。其诗内容较为丰富,能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其《禾熟》诗描写秋收后农村景象: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西风吹送着禾黍香气,山中泉水丁当,稻谷登场,老牛完成了它的耕耘任务,在夕阳下躺在草坡上吃着青草。一幅安闲静谧的农村风景画,形象鲜明,富有诗情画意。

孔平仲另有一首《夏旱》诗:

“元丰四年夏六月,旱风扬尘日流血。高田已白低田干,陂池行车井泉竭。多稼如云欲成就,天胡不仁忍断绝。雷声隆隆电摇帜,雨竟无成空混热。如闻大河决北方,目极千里波涛黄。我愿蛟龙卷此水,洒落东南救焦死。又闻戎泸方用兵,战车甲马穿云行。安得疏江拥三峡,余波末流灌百城。分枝引脉入南亩,尽使枯槁得复生。志大心劳竟何补,仰视云汉高溟溟。吾徒禄食固可饱,更愿眼前无饿莩。”

诗中记述元丰四年夏天东南地区严重干旱,即将收成的稻谷快要干死。又听说北方黄河决口,千里波涛汹涌。他愿变成蛟龙将北方的洪水卷到南方来浇灌旱田。又听说西南地区有战争,人民不得安生。他又幻想能够堵住三峡之水用它来灌注敌人的城垒,再将水引进田亩里,使得因干旱而枯黄欲死的庄稼得以复生。但又感到自己官卑职微,“志大心劳”,无济于事,

6

但愿眼前没有饿死的人。作者以激愤的心情,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得波澜壮阔,纵横恣肆,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邠州(今陕西邠县)人。进士及第,任襄乐令,官至吏部侍郎。他有一首《打麦》诗: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僮仆,岂信田家未入唇。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这是一首民歌体的诗,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农民在麦收季节的辛苦劳动的情况,与贵人尝新花天酒地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年复一年地在困苦中挣扎过活表示无限的同情,收麦时如此,割稻时也是如此,所以就“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历官太学正、著作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等职。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声名相齐,人称“苏门四学士”。诸体诗俱风骨高逸,尤长于古乐府,其《补乐府》三首之一为《豆叶黄》:

“蒹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东家车满箱,西家未上场。豆叶黄,野离离。 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衔角复衔萁。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哺糜粥。 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豆叶黄,穰穰何盶盶。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

诗歌描述一农家因男人被抽去当“弓箭手”,准备送往战场杀贼,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衰老的翁媪,满地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割,眼看着任野兽糟踏而无可奈何。深刻揭示了宋代兵役政策给农民带来严重的危害。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人。神宗熙宁年间进士,官至起居舍人。为官清廉,晚节愈厉。其诗效白居易、张籍,平易流畅,不尚雕琢,写了很多反应农民生活的诗篇。其《田家》三首之一、二为:“野塘积水绿可染,舍南新柳齐如剪。去冬雪好麦穗长,今日雨晴初择茧。东家馈黍西舍迎,连臂踏歌村市晚。妇骑夫荷儿扶翁,月出桥南归路远。”

“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

两首诗都是描写农家庆贺丰收的热闹情景和喜悦心情。第一首重点写初夏村市踏歌,第二首重点写庆贺丰收的欢饮。反映了农民终年辛苦,丰收后难得有这样的欢乐,于是尽情痛饮一番。写得声情并茂,绘形绘色,很有感染力。从“去冬雪好麦穗长”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农业生产相当熟悉,知道一场大雪会使来年小麦丰收。

作者还有一首描写蔬菜的《秋蔬》也很有特色:

“荒园秋露瘦韭叶,色茂春菘甘胜蕨。人言佛见为下箸,炙烹羹更滋滑。其余琐屑皆可口,芜菁脆肥姜菹辣。藏鞭雏笋纤玉露,映叶乳茄浓黛抹。已残枸杞只留蘖,晚种莴苣初生甲。南来食鱼忘肉味,久思吾土牛羊茁。软炊一饱老有味,痛饮百壶今不说。蒲团斋罢欠申时,自觉少年心解脱。”

诗中一口气写了韭、菘、蕨、芜菁、 、姜、笋、茄、枸杞、莴苣十种蔬菜,或夸其美味,或赞其色艳,或称质肥,或谓形奇,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菜园图画,也显示作者对蔬菜的形状、种植及食用都相当了解。

王庭珪(1079-1171年),字民瞻,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一说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调衡州茶陵丞。胡铨上疏乞斩秦桧,被谪新州,独他以诗送行,语触秦桧,因而被流放岭南。秦桧死,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乾道三年(1167年)复除直敷文阁。九十三岁卒。他的诗多写战乱生活,颇具爱国忧民之心。其《和周秀实田家行》:

“旱田气逢六月尾,天公为叱群龙起。连宵作雨知丰年,老妻饱饭儿童喜。向来辛苦躬锄荒,剜肌不补眼下疮。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边头将军耀武威,捷书夜报擒龙虎。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咸池洗日当青天,汉家自有中兴年。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帐

7

无忧方熟眠。”

该诗可能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破金兵战捷之后。先写旱中得雨,农家欢喜,接着写农民尽管辛劳备尝,还是甘愿将所获粮食支援前方抗敌将士抗金复国。作者很了解人民和战士的爱国精神并加以热情歌颂,反映了他对恢复国土的乐观情绪。

曾几(1084-1166年),字吉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徙居河南洛阳。高宗时做过江西、浙西提刑。因与兄曾开反对和议,被秦桧排斥去职。侨居上饶,居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又召为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奉通大夫致仕。卒年八十二岁。曾几诗风清俊轻快,自然平易,是大诗人陆游的老师。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作者在苏州、秀州道中遇到大雨三日,解除了旱情,秋苗得以复苏,为之欢欣鼓舞,连房屋漏雨,衣被尽湿也在所不惜。想到不种田的我都这样高兴,那在田间举头望天盼望丰收的农民一定更为兴奋不已。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和农民融合在一起了。

在宋代诗人中,写农事诗最多的要算南宋大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力主抗战,得罪秦桧,被黜免。秦桧死后始赴宁德县作主簿。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因论事忤旨,出通判建康、隆兴府。这些小官职不能实现他救国拯民的宏愿,常常苦闷悲愤,喝酒吟诗,不拘礼法,被人讥为“恃酒颓放”,再被免职,随自号放翁。晚年重归乡园。他先后在故乡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对农村非常熟悉,对农民的疾苦也非常同情,所以它写了大量的农事诗。陆游现存诗歌约9300余首,其中有关农业方面内容的诗歌至少有三四百首。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本诗是作者于乾道二年(1166年)因宣传、支持抗战派将领张俊北伐而被主和派罢免了隆兴府通判的职务,回到故乡山阴三山村居住,看到鉴湖附近山西村美丽景色而写的农村风情诗。看到故乡的农村保存着淳朴的古风心中十分欣然,想今后隐居无事时定要经常乘着月色拄杖去叩门拜访农家。

《代乡邻作插秧歌》:

“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载秧把,往来疾于鸿。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长歌相赠答,宛转含豳风。日暮飞桨归,小市鼓冬冬。起居问尊老,勤俭教儿童。何人采此语,为我告相公。不必赐民租,但愿年屡丰。”

此诗描写丰收之年,四月插秧时的乡村情景。农民紧张劳动,心情愉快,富足知礼,尊长教幼,康乐和平,风俗淳厚,是个理想社会。陆游毕竟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对农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对于农民的辛苦劳碌之后所获得丰收的欢乐有深切的体会,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甜美的田园生活赞歌。

陆游还有一首描写初冬农村景色的《初冬步至东村》,也是表现同一主题的: “八月风吹粳稻香,九月荞熟天始霜。男耕女馌常满野,宿麦覆块皆苍苍。 丰年比屋喜迎客,花底何曾酒杯迮。家人但觅浩歌声,不在东阡在南北。” 当然,陆游对农民的悲惨生活也会有深刻的了解,如《农家叹》诗中就写道: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此诗是庆元元年(1195年)三月于山阴故里所作,具体地描述了农民日夜辛勤耕种,却收获不足交租,还要受尽官吏的拷打,回家还不敢告诉家人的悲惨情景,语言朴实,感情悲切,令人不忍卒读。陆游还有一首《秋获歌》也是表现同一主题: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 万人墙进输官仓,仓吏炙冷不暇尝。讫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傍。 数年斯民阨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 岂知皇天赐丰壤,亩收一钟富万箱。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8

追思食不餍糟粮,勿使水旱忧尧汤。”

陆游还有一首诗谈到《农器谱》很有意思,诗题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

“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

前面介绍苏轼《秧马歌》时提到苏轼因为曾安止写的《禾谱》中没有谈到农具,觉得是个遗憾,就写了《秧马歌》。后来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就撰写了一部《农器谱》,专门记述古代和当时的农具。曾之谨做了耒阳县令时,就把《禾谱》和《农器谱》两书寄送给陆游,请他题诗。陆游看了很高兴,就题了这首诗。诗中说欧阳修写了记述牡丹花的书,蔡襄写了北苑茶的书,偏偏最有用的农业生产没有人来写,曾安止写了《禾谱》,苏轼读了感叹不已,写下了《秧马歌》传遍海内,农器才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现在曾之谨又写出《农器谱》一书,将古今农具一一辨析清楚。我今年八十了回到故乡过起农耕生活,得到这两本书真是喜出望外,农业科学是不能荒废的,要让那些弃本逐末追逐浮华之人感到惭愧。这两部书现均已失传,赖陆游的这首诗使曾氏祖孙两人之名得以为后人所知,也是农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与陆游齐名的南宋诗人范成大也写了大量的农事诗。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坚定维护民族尊严,不辱君命而归。回国后任静江、成都、明州、建康等地方官,累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范成大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也写了数百首有关农业的诗歌,其中如《催租行》、《后催租行》等都是深刻揭露当时租税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但就农事诗来说,当以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的影响最大。这是他在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归隐石湖后,养病一年,“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首,号《四时田园杂兴》。”广为人们传诵,对后世影响很大。六十首诗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租,每组十二首。现摘录其中十二首与农事特别密切的: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野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紫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这些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范成大还有《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也是描写农村题材。其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摆脱了过去那种远离现实单纯描写农村自然风光田园诗的局限,而将农业劳动作为主要对象,纳入创作视野,并以鲜明生动的艺术语言描绘农民的喜怒哀乐,从而把田园诗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它们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应该说,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可以作为农事诗在宋代已臻成熟的标志,因为再用传统的“田园诗”概念已经不能准确概括“农事诗”的特点了。因此不妨说,宋代正是中国农事诗成熟的时期。

在南宋能与范成大一样写了大量出色农事诗的是同时期的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一些地方官和朝官,后以宝文阁待制致仕。因不肯依附大官僚而去官还乡,家居十五年不出,因见奸佞专权,国事日非,忧愤而死。杨万里以诗擅名,其诗学习和吸收民间语言,通俗明畅,清新活泼,自成一

9

家,时称“诚斋体”。与尤袤、陆游、范成大友好,被推为“南宋四大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是我国古代诗作最多的诗人。由于长期生活的在农村,又比较关心农业生产,了解民间疾苦和农家风俗人情,所以他的农事诗写得真切细腻,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种秧》:

“田底泥中迹尚深,折花和叶插畦心。晚秧初捻金绒线,先种输他绿玉针。 云垄雾畴俱水响,丝风毛雨政春深。莫听布谷相煎急,且为提壶强劝斟。”

诗中描写春天播种过稻芽的田里还留有较深的脚印,田中还插着栀子花枝和柳条以求吉祥。晚种的秧苗像金绒线一样嫩黄纤细,不如先种的秧苗那样像绿玉针一样润绿尖挺。云雾弥漫笼罩着四周田野,到处都可听到流水的响声,天空又在下着毛毛春雨,雨水如此充沛,今年的稻禾定然生长得好,因此不管布谷鸟如何啼叫催耕,农民们心中有数,不慌不急,还是为提壶芦鸟的劝酒叫声而干杯吧。此诗构思新巧,形象生动,写得情景活现,饶有趣味,也是杨万里诗歌的特色之一。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此诗描写农夫全家忙碌冒雨插秧的情景,紧张得如同一场战斗,诗人觉得他们就是一群战士,所以连他们穿戴的斗笠和蓑衣也如同是战士的盔甲。农活如此忙碌,连送来的早餐也来不及吃,一味地低头折腰在插秧,连话都不答,只是交代秧苗刚插下去,秧根还没立牢,所以要照看鹅鸭,不要让它们下田弄坏了秧苗。这只有对农活了解得非常精细之人才能写得出如此精确的农事诗。笔者曾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过江西农村劳动,了解当时农村春天插秧的情形与《插秧歌》所描写的一模一样,当地有些水田离住地较远,农民们为了抢时间,就天一亮就出工,早饭、中饭都有人将饭送到地里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真切的写照,看来这种劳动方式,早在宋代就开始了。这也说明宋代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江西地区也很突出,人们才开发离村庄较远的土地,因而来往费时,只好送饭到田头。

《圩丁词》十首之一、六、七、九:

“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仗儿郎筑作圩。万雉长城倩谁守,两堤杨柳当防夫。” “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 “儿郎辛苦莫呼天,一岁修圩一岁眠。六七月头无滴雨,试登高处望圩田。” “河水还高港水低,千支万脉曲穿畦。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

该诗是作者在江东转运使任上,自溧水县(今属江苏省)登舟,水行二十里,亲巡圩田,调查圩事,了解到圩田的好处和修圩的情况,十分赞赏,便拟唐代刘禹锡《竹枝词》、《柳枝词》之声而作《圩丁词》十解(首),以供圩丁修圩时歌唱。上述四首可代表该组诗的特色,节奏明快,音节铿锵,形象生动,气势宏伟,在劳动中齐声合唱,确可鼓舞斗志,提高劳动热情。“万杵一鸣千坌土,大呼高唱总齐声。”“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豪迈!宋代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跃然纸上。如果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到20世纪50年代的新民歌中去,几乎难以分辨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宋代的农事诗能写到这样的高度,真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了。

杨万里还有很多农事诗也写得很传神。如《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此诗写水稻因旱歉收,荞麦遭早霜失收,年终定要忍饥挨饿,偏又遇到是润年,比平常年头多了一个月,不知生活怎么过?读来令人心酸,感慨不已,没有过分激烈的言语,但作者对农民贫苦生活的同情已在不言之中。

又如《至后入城道中杂兴》之一、二: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问渠田父定无饥,却道官人那得知。未送太仓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

10

前一首说升平盛事的标志不在箫鼓乐曲,而在村村的打稻声中。后一首说本以为丰收年头农家定然富足,农夫却说没有交完官府税粮之后,还很难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又如《初夏即事》:

“百日田干天父愁,只消一雨百无忧。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更无一个子规啼,寂寂空山花自飞。啼得春归他便去,原来不是劝人归。”久旱逢雨,一夜就解除忧愁。雨水充足,也就让它随意流泄了。秧苗很快都栽种完了,四周一片寂静,连啼叫“不如归去”的子归鸟也飞走了,原来它是在啼叫春天归去,不是在劝人归去。诗的立意新奇,写得很风趣,读来令人解颐。

两首《暮行田间》也写得很有风趣:

“布谷声中日脚收,瘦藤叫我看西畴。露珠走上青秧叶,不到梢头肯便休。” “水满平田无处无,一张雷纸雨中铺。新秧乱插如井字,却道山农不解书。”

前首写黄昏之后,露珠挂在秧苗的梢头。后首写新插的稻田里秧苗纵横成一井字,好像是农夫在田里写成的字,可人们还说农民不认识字呢!两诗的构思都很巧妙,想象力非常丰富。杨万里还有很多农事诗反映了当时的农作制度,颇具研究价值。如《江山道中蚕麦大熟》:

“黄云割路几肩归,紫玉炊香一饭肥。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却破麦田秧晚稻”反映的就是收割麦子之后在同块田里灌水插晚稻秧苗的“稻麦二熟制。”

又如《观小儿戏打春牛》:

“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丝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大田耕尽却耕山”反映的是平原田地耕尽,就把山地岭坡开辟成梯田,正是南宋时期扩大土地利用范围的实际情况。

再如《过宜福桥》:

“水乡泽国最输农,无旱无干只有丰。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是田是沼浑难辨,何地何村不一同。若遣明年无种子,却愁闲杀雨和风。”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反映的就是桑下种豆、稻田种荷的间作套种的多熟制。

由此可见,杨万里非常熟悉农业生产,才能如此详细而准确地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情形,才能创作出这么多出色的农事诗,它们不但具有文学价值,同时还具有研究价值,是研究宋代农业生产历史的珍贵材料。可以说,是杨万里和陆游、范成大等人的大量而又出色的农事诗创作,推动了中国农事诗进入一个高峰期,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以上几位大师之外,南宋时期还有一些诗人也写了一些颇有情致的农事诗。如王炎的《丰年谣》等。

王炎(生卒年不详),字晦叔,新安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所居武水之曲,双溪合流,因自号双溪。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初为潭州教授、临湘令,累官至军器少监,出守湖州。卒年八十余岁。其《丰年谣》五首为:

“满箔春蚕得茧丝,家家机杼换新衣。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纵横南陌接东阡,妇饷夫耕望有年。前此丁黄饥欲死,今年米贱不论钱。” “洞丁瑶户尽归耕,篁竹无人弄寸兵。要识二天恩德广,黄云千里见秋成。” “睡鸭陂塘水漫流,离离禾稼满平畴。共言官府催科缓,饱饭浑家百不忧。” “稻如马尾覆沟塍,桑柘阴中鸡犬鸣。收获登场便无事,输租人不入州城。”

此五首诗是作者任临湘令时所作。湖南临湘境内有洞(侗)、瑶等少数民族,该诗描写的就是当地少数民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欢乐景象,这可能是地处偏僻,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

11

加上地方官吏的良政,才能使少数民族得以过着难得的好日子。

虞似良(生卒年不详),字仲房,曾居横溪堂,因号横溪,余杭(今浙江余杭)人。1180年前后在世。做过官,能诗词,清新秀丽,富有诗情画意。如《横溪堂春晓》写得就十分精彩: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在烟雨蒙蒙的春天插下的秧苗立刻成活,万顷碧野像是被一阵东风吹绿,稻苗长得异常茂密,以致白鹭飞来飞去找不到立足之地。画面动静结合,在苍茫无际的碧绿世界里有一群白色的鹭鸶在飞翔,实在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构思非常新巧,令人喝彩。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做过官,其诗写得颇清新自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描写江南农村的四月农村风光,形象鲜明,色彩明亮,有声有色,一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抓住农桑大忙季节的特点。此诗古今传诵不是偶然的。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别号翠微,贵池(今安徽贵池)人。轻财好侠,开禧元年(1205年)因上书请诛奸相而被下狱。他有几首反映农家生活的诗写得相当不错,如《田家》三首之一:

“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妻子天不亮就起床给丈夫准备茶饭,而还想睡一会儿的丈夫怕妻子催得早了,自己偷偷掀开窗上的草帘看晓星出来了没有。短短四句把夫妻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都写得形神兼备,维妙维肖。那丈夫白日里耕耘的劳累从这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真耐人寻味。也反映了作者观察生活是多么细致,才能捕捉到这么生动的细节。

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以荫入仕,任建阳县令,因得罪权贵,罢官废居十年。后得起用,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其《春旱》诗为:

“清明未雨下秧难,小麦低低似剪残。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干。”

春旱连月,稻不能种,小麦矮瘦缺苗,乡村一片荒凉的景象。作者曾长期废居,靠种田为生,“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干。”真把旱情写透了,闲居的县令尚且如此,贫苦农民的境遇则可想而知了。

方岳(1199-1262年),字巨山,自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安徽祁门)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因得罪当道奸臣,屡受打击、贬斥,坎坷终身。其诗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很大,也写了不少农事诗。其《农谣》五首之一、三、四、五:

“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 “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秧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 “雨过一村桑柘烟,林梢日暮鸟声妍。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未眠。” “漠漠余香着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每首诗描写农村春景中的一个侧面,共同组成生机勃勃、鸟语花香、万象争辉的暮春农村生活的画卷。笔调明快,字句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的情绪,也反映了农家生活的清苦和忧愁。

利登(生卒年不详),字履道,自号碧涧,南城(今江西南城)人。诗风淳朴自然,语言新颖活泼。他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所以观察事物能细致入微。如他的《田家即事》: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农民为了驱鸟在田中插个“稻草人”是极为普通是事情,自古至今皆然,但是人们很少去注意它,更少见人在诗中写它。利登却是有心人,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使得该诗显得富于生活情趣,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