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2011年烤烟生产技术改进要点
为了全面提升巴东县2011年烟叶生产水平,突出质量兴烟,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实现,针对我县2010年烟叶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完成计划为目标,以降碱增香为重点,以成熟度为核心,改善烟叶内在化学成份的协调与平衡,满足卷烟工业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对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做如下改进: 一、育苗
(一)存在的问题。
巴东烟区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改造和建设难度也较大,烟叶育苗基础设施更是如此,在部分烟区仍然存在壮苗率较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但是近年通过商品化集中育苗,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二)改进措施:
(1)按不同海拔确定播种时间,800以下2月25日前、1300米以下2月底、1300米以上3月5日前播种结束;
(2)执行湿润育苗措施,严控池水深度在出苗前不超过1厘米;三是落实多炼少剪、促根控叶的原则,将第一次剪叶时间推迟到烟苗长到6叶1心时,苗期剪叶次数控制在3此以内,移栽前7-10天断水断肥炼苗,干湿交替使烟苗逐渐适应大田环境,确保壮苗移栽,提高成活率。 二、平衡施肥 (一)存在的问题。
(1)氮肥施加量偏高。通过调查了解和从烟叶可用性、化学成分等方面来看,氮肥施加量明显偏高。对于烟农来说,片面追求产量
不追求质量,并不能增加烟叶生产收入,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烟叶质量和提高烟叶烘烤难度。
(2)是部分烟农对追肥认识不足。烟叶生长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是不同的,习惯上烟农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将化肥一次性施足,而没有根据烟叶的需肥规律进行追施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肥料的利用率低,烟叶肥料供应不科学等问题。
(3)巴东烟区位于大巴山脉的主要部分,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较低,营养供给能力较差,科学使用有机肥是一个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技术员和烟农对于有机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4)土地资源的紧张,山区可利用土地较少,长年的烟叶连作已经导致了病虫害的频发,近几年虽然在大力推广饼肥和农家肥的施用,但要全面普及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改进措施。
(1)控制氮肥施用量,烤烟亩平施氮量6公斤以下,白肋烟亩平施氮量15公斤以下;
(2)全面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扩大种植绿肥的面积以及范围,增加有机氮的比例,在所辖烟区进行推广示范,并且编辑烟农手册,让广大烟农学习交流;
(3)增施有机肥。饼肥亩平不低于20公斤,推广面积2.5万亩;陪嫁肥亩平施用1000公斤,推广面积5.5万亩。1000公斤陪嫁肥混兑5公斤的烟草专用肥,堆积覆膜发酵,在移栽前20天,根据实际情况,或条施或穴施,以此来改善土壤状况,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烟叶起到增产提质的作用。一般田块专用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其中氮肥的50%可以用有机氮代替,以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
降低烤后烟中烟碱的含量。硫酸钾一般全部用于追肥;
(4)有条件的烟区可以增施硝态氮。在土壤肥力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氮肥使用量1/4到1/3左右,改用硝态氮补充,以增加烟叶的抗病能力,并且可以增加烤后烟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降低烟碱含量,从而达到降碱增香的作用。
(5)有机肥的使用。火土灰作为巴东烟区当地重要的有机肥,有必要制定科学和有效的制作规范和使用流程,这对于加强有机肥的使用管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制定后,编辑成手册,在巴东烟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陪嫁肥亩平施用1000-1500公斤,推广面达到100%。并且在有条件的地区广泛使用农家肥,全面提高烤后烟叶的香气物质含量,提高烤后烟叶的品质。 (6)、施肥方法
底肥:60~70%的氮(上等肥力及土壤粘重田块70%,中下等肥力和中性、沙性土壤60%)、100%的磷、60~70%的钾(水田60%,旱地70%)作底肥,具体肥料品种有:烟草专用复合肥、磷肥、镁肥、硼肥、腐熟有机肥、饼肥、绿肥压青;进行条施、双侧条施或大窝穴施,起垄前施入。
提苗肥:烟苗移栽大田后,及时追施氮肥,为还活的烟苗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促进烟苗早生快发,起到壮苗抗病的效果。要对弱苗、小苗施“偏心肥”,完成三类苗提苗升级,消除三类苗。提苗肥的种类是硝酸钾或二元追肥,提倡施用硝酸钾。海拔800m以下烟区在移栽7~15天进行浅中耕时施用,施用时必须兑水于最长叶尖垂直部位打孔淋施,施肥深度不低于10cm;海拔800m~1300m的烟区,提苗肥结合陪嫁土于移栽时施入;海拔1300m以上烟区, 提苗肥结合陪嫁土于移栽时施入。
追肥:肥料为硫酸钾;海拔800m以下烟区在中耕培土时施入; 海拔800m~1300m的烟区,在地膜覆盖25~30天结合揭膜追施,将追肥于最长叶尖垂直部位打孔施入,并淋水覆土; 海拔1300m以上烟区,将钾肥于最长叶尖垂直部位打孔化水施入,并浇水、覆土;施肥深度不低于10cm。增强合理灌溉意识,以水激肥,实现水肥协调,提高肥料利用率。
注意:团棵前期如果垄体含水适宜,肥料充分发挥作用后仍然表现缺肥,可以适当补充速效肥料硝酸钾,但中耕培土后禁止氮肥的施用,宁愿浇水也不能施用氮肥,否则容易导致烟叶贪青晚熟。地膜覆盖打孔追肥后必须用土覆盖施肥孔穴。 (三)不同海拔区域平衡施肥改进措施
针对不同海拔,有针对性的制定生产技术改进措施。根据巴东植烟区域的具体地形和海拔特征,可以分为800-1000m, 1000-1300m,1300m以上三个区域。
不同海拔区域的技术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个区域,800m-1000m。
该区域具体以降低烟碱含量为主,针对性措施主要是降低化学氮肥使用量20%左右,增施有机肥主要以火土灰陪嫁肥为主,每亩1000公斤左右,同时亩平使用发酵腐熟的饼肥20公斤。 (2)、第二个区域,1000-1300m。
这部分烟区,烟叶生产前期以防治早花和花叶病为主,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增加肥料的使用量,并且全面推广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措施,全面普及适时揭膜措施,以保证植烟土壤的温度不降低,烟叶生长发育良好。另外,在原有的施肥基础上,火土灰的使用量增加到2000斤/亩左右,以提高土壤的持续供肥能力,提高烟株对花
叶病和烟叶早花的抵抗能力。 (3)、第三个区域,1300m以上。
对于该区域的重点改进措施是严控亩平纯氮施用量在5公斤以内,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增加亩平植烟数量烤烟925株以上,白肋烟亩平要达到1000株以上,杜绝早打顶,烤烟有效留叶在18片以上、白肋烟在22片以上。
(四)不同土壤肥力类型平衡施肥改进措施
根据2008、2009、2010三年的土样检测分析结果及烟叶大田长势,为防止烤烟长势过旺导致上部烟叶可用性下降,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配套技术措施实现平衡施肥,单产目标确定为125—150公斤,建议全县烤烟施氮水平及配方比例为:
一类土:指坪坝、槽口、三年以上的水改旱地,土壤粘性较重,土壤肥力较高,多年来烟叶长势比较旺盛,容易出现贪青晚熟的植烟土壤,主要分布在茶店子-绿葱坡区域。每株施纯氮量5.5g,N:P2O5:K2O=1:1.3:2.3。
二类土:指肥力中等的坪坝、槽口土壤、肥力较高的缓坡地,以及中性的坪坝、槽口土壤,保水保肥力中等,多年来烟叶长势合理,易于烘烤的植烟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渡河-官渡口-茶店子的缓坡地等。每株施纯氮量6.5g,N:P2O5:K2O=1:1.2:2.3。 三类土:指肥力偏低贫瘠的高山地带,以及酸性的不良粘性土壤和沙砾较多的土壤,保水保肥力一般,多年来烟叶长势较差,较难烘烤的植烟土壤,主要分布在大支坪-野三关的山岗地等。每株施纯氮量7.0g,N:P2O5:K2O=1:1.5:3。 三、大田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山区烟叶生产劳动强度大,人力跟不上,是烟叶大田管理“揭、
扩膜”不彻底的主要原因,天气状况及最佳时间的把握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指导。 (二)改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指导,培养烟农揭扩膜、高培土意识; (2)推广适宜于山地耕作的小、中型培土机,降低烟农的劳动强度;
(3)海拔1200米左右的烟区在移栽后30天左右,视天气情况及时揭扩膜并高培土,培土高度不低于30厘米,严禁只揭膜不培土。四、花叶病
(一)存在的问题。
生产各环节预防不到位,田间卫生清理不及时,以及不利于烟叶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花叶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改进措施。
(1)在培育健壮苗,确保壮苗移栽基础上,在烟叶生产各个环节合理安排农事操作人员,避免同一田块多人同时作业。
(2)对植烟田块在冬耕时亩平撒施生石灰50-80公斤,结合深翻冻土,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发病率。
(3)采用药物防治,在苗期普遍施用防病毒病药剂进行苗床喷雾,切实把好移栽带药关。 五、烟叶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1)调制后烟叶成熟度不够,单叶重较低,含梗率高,可用性中等,青杂色有一定比例,橘黄烟比例不高,烟碱含量稍高,重点在上部叶。目前,烤烟的烘烤技术是相当成熟的,基本上所有的特殊烟叶都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烤黄、烤熟、烤香的目的。但实际操作
中因烤房设备的局限和烟农对“三段式烘烤”工艺掌握不够,变黄时间短及重温度轻湿度的习惯,导致烤后烟叶青杂色较多,香味不足,而且在烟叶调制后期,“半斩株”烘烤推广面不大;
(2)烤房不能完全配套,烟农对烘烤工艺以及“半斩株”烘烤技术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到位。 (二)改进措施。
(1)全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控制亩平施纯氮在6.5公斤以内,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亩平1000-1500公斤陪嫁肥移栽、亩施20公斤以上的饼肥和1000公斤以上腐熟农家肥,促使烟叶养分均衡协调,使烟叶正常成熟落黄;
(2)增建密集式烤房,力争2-3年达到密集式烤房能与种植面积配套;
(3)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让烟农真正能运用“三段式”烘烤工艺,适度延长烟叶变黄时间,尽力将定色阶段的湿球温度稳定在40℃,提高橘黄烟比例,提高烟叶香味。
(4)推广普及烤烟上部叶4-6片一次性烘烤,降低上部叶杂色程度,提高烟叶可用性。
(5)在现有晾房基础上,增加晾房数量,并且研发改进新的晾房,提高晾晒效率,降低烂烟现象的发生。同时进一步推广白肋烟摘除底脚叶后的斩株晾制技术,提升白肋烟晾制水平。 六、灾害性气候的应对 (一)特殊气候下的田间管理
移栽后多雨气候:移栽后遇长时降雨,重点防止淹水条件下的根死亡。解决措施主要是移栽前起高垄;平坦易积水田块,要挖好腰沟和围沟,疏通积水。
移栽后持续干旱:烟苗还苗后,适度干旱有利于“蹲苗”,促进根系发育,且有地膜覆盖,水分散失较少。但持续干旱会引起烟苗生产缓慢,生长势减弱,诱导花叶病发生。因此,烟株在团棵期前遇持续干旱,进行一次灌溉即可,灌水量为1kg左右。
旺长期多雨气候:如果烟叶在旺长期遭遇长期阴雨寡照天气,由于降水量大及降水时间长,造成肥料流失大,影响烟叶的正常生长发育。根据烟叶生长时期和长势适当追加硝酸钾,确保烟叶正常生长和成熟。
旺长期持续干旱:在旺长前期期,天气干旱可适当推迟揭膜时间,发挥地膜的保水效益。如果在旺长中后期持续干旱,垄体内水分减少,肥料释放减少,而烟株此时对水肥的需求较大。因此,必须要利用现有烟水配套工程对烟叶进行灌溉,平均每持续7-10天灌溉1次,灌水量为1.5-2kg,加强水肥耦合,促进肥料的发酵养分释放,确保烟叶正常生长。
无论干旱和多雨天气,高培土、起大垄均是一项防涝、抗旱、保肥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特殊气候下的烘烤
成熟期多雨,含水量大的烟叶:雨水过多条件下成熟的烟叶,尤其是下二棚叶或过于繁茂烟田的嫩黄烟,表现营养不良,叶内干物质少、水分大,烘烤时变黄快、变黑也快,耐烤性差。首先要适时早采第一炕,尽可能避免采雨淋烟和露水烟;其次是编烟密度和装烟密度略少于正常烟叶;第三在烘烤时高温快烤、严防烤黑,做
到先高温低湿脱水、再降温保湿变黄,
成熟期干旱、含水量少的烟叶:这类烟叶往往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叶内干物质积累少,含水率偏低,烘烤时变黄、定色较困难,已出现浮青和微带青,也容易出现大小花片。首先要力争采收成熟烟叶,协调变黄和脱水的矛盾;其次在不超载的前提下,尽量将烤房内装烟密度加大;第三烘烤时湿球温度过低要向烤房内补充水分;第四变黄起点温度控制在38℃甚至更低,保持干湿球温度差在2℃以内,如大于℃进行人工补湿。变黄后期干球温度逐渐升至42℃左右,湿球温度控制在37-38℃。转火时底层烟叶达到全黄、主脉变软,此后每2小时升温1℃,48℃以后以每小时升温1℃到53-55℃稳火定色,整个定色期湿球温度一直稳定在37-38℃。
返青烟:已经或接近成熟的烟叶降雨的影响,重新恢复生长,叶色转青,烘烤时既易烤青又易烤黑。首先要推迟采收时间,雨过天晴后,力争使烟叶在田间能够再度表现成熟特征时进行采收。其次采用“高温变黄、低温定色、边变黄变定色”的烘烤办法,点火后以每小时1℃升至40℃,干湿球温度差尽快增至3℃左右,促进烟叶水分汽化并及时排出,当底层烟叶达到黄带浮青、主脉变软时立即转火,以每2-3小时1℃升温至46-47℃并充分延长时间,湿球温度稳定在37℃左右,使底层烟叶完全变黄小卷筒,然后转入正常烘烤。
(三)雹灾和风灾
雹灾:一是科学监控,加强冰雹的预警预报工作;二是明确责
任,严格作业程序,做好防雹工作。三是在旺长期发生雹灾后,及时展开生产自救,迅速清理残伤叶;严重烟株可每追施10-15kg硝酸钾,及时打顶,留一根茬烟,挽回一定经济损失。在成熟期发生严重雹灾后,及时拔掉烟株,改种其他农作物。
风灾:一是合理排列行株向,减小风的冲击;二是及时揭膜培土,烟株到团棵时揭开地膜,高培土,促进不定根生长和根系下扎,增强烟株稳定性;三是确定合理烟株高度,烟株打顶后高度不超过125cm;四是发生风灾后,及时展开生产自救,迅速扶直烟株,再次培土。
七、非烟物质控制 (1)存在问题
2010年技术要点未提及非烟物质控制。 (2)改进要点
从烟叶大田管理、采收、编烟、烘烤、分级、扎把、堆放、包装、交售、仓储各个环节认真做起,严格控制非烟物质(包括编织袋、化纤绳带、塑料制品;动物产生的杂物、皮毛、羽毛及小昆虫;塑料和泡沫塑料制品;各种油类、化妆品;金属、石块、玻璃等坚硬物质;各种草类、树枝、竹木制品;烟头、食物、衣物和各种纸类制品等)。 八、烟用农机具操作 (1)存在问题
2010年技术要点未提及农机具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2)改进要点
随着烟用农机具的逐渐增多,农机户根据服务项目、作业数量
和经营管理能力,选购农机具后,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调整和试运转。使用中,按照机务规章要求操作,并按时按项坚持技术保养和妥善保管。发现故障要及时排除,达到通过技术检测查看情况并进行修理。
对于起垄机来说,其机器技术状态要达到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要达到油净、水净、空气净、机器净;要保证技术状态完好。
对于作业机械来说,它的技术状态要达到操作灵活、转动灵活、升降灵活;还要不框、不钝、不锈蚀、不变形、不缺件;作到技术状态完好。 1)农机具的试运转
新的或者经过大修的农机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试运转,也叫磨合,也就是利用一定时间,加一定负荷和速度的运转。磨合的程序一般为空转磨合、空驶磨合、带负荷磨合。每种农机具各有不同的磨合规范,要按要求磨合机械。 2)农机具的技术保养与故障
定期对农机具的各部件进行系统的清洗、检查、调整、紧固、润滑和更换部分易损件的技术保养。目的在于延长零件正常磨损时间,保持拖拉机和农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也降低生产成本。
起垄机和农机具的故障有以下一些征象,即作用反常、声音反常、温度反常、外表反常和气味反常。产生故障的原因一般是机具本身结构失常或者操作使用不当。农机用户应根据具体机具及具体
故障及时排除。 3)农机具的正确操作
每种农机具都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都要按一定的规程操
作。以起垄机为例,正确的操作为:
1.正确起动发动机。任何一种起垄机,在起动之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加足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变速杆放在空档位臵;轮胎气压或履带张紧度正常;各种连接紧固;摇转曲轴数圈。起动时,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明火起动、加油起动。
2.正确操纵起垄机。在拖拉机起步、行驶、转向、倒退和挂结农具时,要正确使用离合器、变速杆、操向杆、制动器、手油门,杜绝一切不良习惯。 4)农机具的保管
起垄机和农机具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工作的时间很短,大部分处于停放不用状态,如果保管不当,由于温度、湿度、阳光、尘土、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会引起金属的锈蚀、木质的腐朽、橡胶的老化和零部件的变形。因此要提倡库棚保管,以防受潮、脏污和阳光直射老化等。
起垄机每天用完后,坚持班次保养,停放在库棚之中。没有库棚,也要用塑料、苫布盖好,防止风吹雨淋日晒。长期保管应做好以下工作:清除外表尘土、污泥;放净冷却水;卸下喷油嘴,包扎妥当,专门保管;加注黄油,盖上排气管;将轮胎垫起来。
农机具的保管主要应当做到清洁、涂油防锈,垫起工作部件。
对帆布、皮带、链条、橡胶等易变形、易老化零件,拆下来单独保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