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届时,一条北起广场南路(彭刘杨路),南至紫阳路,横贯蛇山和紫阳湖之间的首义景观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将矗立在武昌首义历史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及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工程设计方案是经过国际招标选定的。地上建筑项目由辛亥革命博物馆及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工程两个部分组成,项目总占地面积14.6公顷。
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汉阅马场首义广场南端,呈“V”字形,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遥相呼应,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800平方米,于2009年动工建设。博物馆将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新馆将承担辛亥革命文物存储、辛亥革命历史展览、武汉近现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武昌辛亥首义的世界名片。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正面看,高台加大屋顶的架构,传承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从侧面看,三块几何形拼出“破土而出”的意象,颂扬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外墙的颜色沿袭了武昌古城墙的“楚国红”,建筑整体以肃穆凝重的纪念风格,与周边的蛇山、红楼和武昌老城区景观协调共存。博物馆分南北两个入口,南入口结合水景,设计了叠水和大面积园林。引导人们从庄严肃穆的历史过渡到阳光春意的自然。博物馆主要技术指标:规划建筑占地面积7678㎡,总建
筑面积22142平方米,共四层,地下1层,地上3层,其中地下车库面积2089㎡。主要功能:博物馆内设有5个用于辛亥革命专题陈列的基本展厅、1个多功能展厅,另设有用于学术交流的学术报告厅、藏品库房、办公、服务、设备用房和地下车库等。总体设计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求新求变”为核心的首义精神为构思重点。整个建筑平面轮廓和外形以“正三角
1
形”的母题,含有稳定、进取、向上的意味,既与辛亥革命的精神——“求新求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相对应,又令人联想到一系列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文化。寓意胜利的“V”型的平面构图,隐喻了革命胜利的标志。建筑色彩采用红色为基调,既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又与红楼的色彩协调统一。建筑外观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既反映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又与首义文化区和武昌老城区的整体景观相和谐,整体建筑造型体现了东方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建筑布局体现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为合院式的组合模式。博物馆的平面布局为变形的三合院形式,与同样三合院形式的红楼遥相呼应 。建筑造型体现首义精神,上部岩石——象征着封建的桎梏。中部玻璃——象征着革命的新兴力量。下部基座——象征着革命的基石。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为高台、大屋顶的外观形式。建筑南入口形成“人”字的造型 ,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的抽象概括与提炼。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飞檐”、“翘角”等造型元素,表达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意味。以“破土而出”的气势,体现了求新求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总之,建筑造型既提取了中国传统元素,又抽象地概括了辛亥革命的贡献,表达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意味。以“破土而出”的气势,体现了求新求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建筑造型体现首义精神:通过玻璃与石材的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交锋,同时彰显建筑外形的张力,象征着冲破封建桎梏的革命精神。运用红色、半透明的玻璃托起上部石材的造型元素,造成视觉上冲击,隐喻推翻封建顽石的首义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继湖北省图书馆、湖北剧院、湖北省艺术馆、武汉市青少年宫艺术综合楼、武汉图书馆、武汉博物馆后的又一文化建筑力作。
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工程。从国内外知名环境景观设计机构中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由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首义南轴线城市
2
景观工程将诞生我市第一条城市景观轴线,将自北向南打通红楼、首义文化园、辛亥革命博物馆、紫阳湖公园等景点,全线铺绿,形成长达3公里的“翡翠项链”。总用地面积14.6公顷,景观绿化面积约11.4公顷,自北向南以红楼、首义文化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纪念公园和紫阳湖为载体,分为 “一心、两轴、三区”,由北部纪念广场区、中部博物馆区和南部英雄林区三大分区组成。整条线上布置十大历史主题景点,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以体现辛亥首义的革命精神为重点,以纪念空间的塑造为手段,沿袭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采用“一心、两轴、三区”的规划结构,并建立了博物馆与周边历史景点的衔接。同时景观设计进一步突显首义主题、体现民族特色,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庄重、简洁、舒适、协调”, 注重与博物馆、纪念碑及周边环境的协调,较好的展示了首义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北部纪念广场区采用与首义广场相呼应的开敞空间形态,通过树阵使两个广场成为连续的整体;喷泉广场及可移动绿化、鲜花扎景,可较好地满足纪念庆典活动和日常群众休闲的不同功能需求,并注重环境设计对博物馆建筑的烘托映衬。博物馆新馆区的博物馆北侧观景平台是百年庆典时的主要观赏场所。南部针对武汉地区夏季酷热的气候条件,创意地设计为纪念性林地,绿化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绿荫环境,舒适、宜人,形成纪念广场与南部紫阳湖公园自然过渡。通过地形及种植设计对东、西两侧住宅区形成较好的视线隔离。空间布局突出首义轴线的纪念性,充分依托首义文化区周边相对集中的首义历史遗迹和纪念物,深入挖掘首义文化内涵,突出展现武昌首义的历史必然性,强化首义文化区的纪念功能。空间布局突出首义轴线的生态性,首义南轴线中轴
3
对称布局,空间序列自北向南依次为蛇山、红楼、首义文化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及博物馆(新馆)、纪念公园、紫阳湖。充分利用蛇山、紫阳湖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恢复山水景观的自然生态特征。同时,打开视线通廊,实现绿化景观向城区渗透,形成了 “轴线——黄鹤楼”、“轴线——蛇山炮台”两条景观视廊,使整条首义南轴线更为突出。按照资源整合、空间渗透的空间处理手法,以“一心、两轴、三区”来整合首义南轴线空间序列,构建“座拥山水、背山面水”的景观格局,凸现首义文化的重要地位。一心——以博物馆为核心,突显首义主题。两轴——直线形态的时间轴和折现形态的空间轴。三区——北区(仪式空间)、中区(纪念空间)、南区(休闲空间)。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