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伞的演变史

来源:二三娱乐
伞的演变史

小时候去乡村,适逢倾盆下雨,顺手从荷塘里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就这样走回亲戚家里。仔细观察我们日常用的雨伞,很像是荷叶,再多加一个手柄以做支撑,而其实伞的发明就是受头顶荷叶遮阳避雨的启发而来。

相传4000年前,黄帝在逐鹿和蚩尤打仗,时值春末夏初,风刮土扬,烈日炎炎,黄帝身边的一位谋士献计:在战车上撑起一个类似荷叶的圆形遮盖物用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黄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个遮盖物后来被称为“华盖”。后来,黄帝打了胜仗,古人以为是“华盖”之故,因此视它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南北朝之前,伞被称为盖,就是一顶圆形的布盖子,下面支着一根长棍子,像一片大荷叶盖在头顶上,比较笨重,但有遮风避雨的功能。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下雨时只能淋着,他的弟子颜回叹息道:“孔子将行,雨而无盖”。

盖与普通老百姓无缘,多为王侯将相所使用。后魏时期开始,盖的大小、颜色和乌纱、官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卑微的一种标志。在三国时期,孙权为表彰大将陆逊打了胜仗,就将自己的华盖赐给他,堪称殊荣。

南北朝以后,一些富有人家让工匠仿制盖,制作一种可以遮日避雨的工具,又要同盖有所区别。于是,一种采用绫罗丝绸当面料,骨架比盖小,又可撑可收、防雨遮阳的用具-伞就诞生了。

而到了唐朝,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于是有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防油的油纸伞,作为罗伞的补充,很受大众欢迎。

公元781年的一天,京城长安的大街上,突然落下雨点,大街上往来的行人人人手中一把纸伞,只有一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没有伞,他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好像明白一件事。回国的时候,他买了很多伞带回日本,送给日本的亲朋好友。自此,伞由大唐传入日本。

17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到中国广州办货,看到行人撑着黑布伞在雨中行走,觉得很好玩,就带了一把伞回伦敦,当他第一次在伦敦钟楼下打伞避雨时,被路人视为怪物。

17世纪末,伞第一次在美国纽约出现,当时在街头引起一片混乱。妇女们大呼小叫,认为这是个怪物,能把人吓死,小孩子们跟在后边,不停地朝打伞的人扔石块,路上的马匹因为受惊,乱蹦乱跳,惹了不少祸。

由此可见,一件新商品要能被社会认可、人们接受,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要经过不少的误会、波折才能传播开来。

一直到几十年后,罗马教皇对伞发生了兴趣,以上帝的名义对伞洗刷清白,并在出场的时候专人撑伞侍候,以示其庄严、郑重,伞才最终在欧洲被认可和流行。

现在,伞已成为人们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备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