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11-10-17 15:31 | 编辑: 全亚军 |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在有着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里欣赏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昆曲厅堂版《牡丹亭》别有韵味。
老傅与小傅。
开心麻花音乐剧《白日梦》获得原创剧目全国金奖。
每个傍晚,华灯初上,遍布北京各处的剧场便热闹起来。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悲喜大戏,让做戏的和看戏的人都欲罢不能。这其中既有艺术理想的创造、精神滋养的需要,也有市场生存的不断拓展、雄心勃勃的事业野心……
根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0年话剧演出达2919场,话剧观众人数达152.5万人。另据统计,2010至2011年度,北京小剧场已达30多个,小剧场剧目数量也超过350部,相当于几乎每天都会诞生一部小剧场话剧新作,而这些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就让我们揭开这剧场大幕一角,看看这些台前幕后的人和故事。他们不在剧场,就在去剧场的路上…… 两代人的戏剧梦想
站在位于京城黄金地段的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窗前,随时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和繁华如织的东单“银街”。
刚刚坐了一宿火车从上海赶回北京的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小傅,匆匆爬上先锋剧场办公室所在的五楼,他来不及回家休息,也无暇欣赏窗外景色,自己公司运作的好几部话剧巡演的事儿都急等着要办。而他的父亲老傅——国话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则正准备从办公桌前起身,去上海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老傅
玩“火”人艺国话小剧场
在北京,搞戏剧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老傅。
曾先后担任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这两大中国最有名剧院小剧场首任经理的傅维伯,称得上是中国当代三十年戏剧发展与剧场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无论是曾掀起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林兆华导演,还是创下当代小剧场奇迹的先锋导演孟京辉,再到如今一大批生龙活虎的戏剧“新生代”,都与老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密切合作。
老傅本来是表演科班出身,曾是北京人艺学员班第一届毕业生。林连昆是他的班主任,宋丹丹、梁冠华、杨立新都是他的师妹师弟。到人艺后,他既登台演戏,也负责剧院行政管理工作,担任过首都剧场副经理。1995年11月20日,北京人艺小剧场开业,刚从日本自费留学回国的他被剧院任命为小剧场首任经理。
人艺小剧场刚开业,只有1000元开业资金,人员算上老傅才仨人,“每个人什么都得干,销售、业务、卖票、检票、宣传、卫生……”最难的是,由于当时戏剧环境鲜有小剧场创作,因此开业后第一年冷冷清清。傅维伯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刺激创作和培育市场,“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以个人名义和剧组合作,参与投资和宣传,这样使每个人都有市场概念、经济责任和风险意识,积极程度就高。”像由何冰、吴刚、冯远征三人主演的小剧场话剧《非常麻将》,最开始由傅维伯和李六乙导演共同投资,三位主演都没拿演出费,而是各自占有15%股份。演出票房格外火爆,三位演员每人都赚了两三万元,比起当时一般演话剧的酬劳可谓“天价”。而老傅,则把从《非常麻将》中赚到的钱又投入到了新剧《切·格瓦拉》当中。
“人艺小剧场是我一扫帚一扫帚扫起来的,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在老傅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孩子”成了北京小剧场的王者至尊。2005年,人艺小剧场即将迎来开业十周年,傅维伯却从北京人艺调离,来到国家话剧院新启动的东方先锋剧场担任首任经理,再次和一个新剧场一起,从零开始。
东方先锋剧场的起步和人艺小剧场一样艰辛,第一部开业大戏《哥本哈根》演完后便面临“戏荒”局面。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戏放在新剧场当“炮灰”。傅维伯因此拿出十几万个人存款,和别人共同投资了《玩偶》填上剧场的空档期。
如今,每年演出场次超过330场以上的东方先锋剧场绝对称得上京城最有名、最火爆的小剧场。但老傅却一点不轻松,他的心思也绝不只是放在搞好一家剧场上。明年,他还想让国话先锋剧场联合北京人艺的实验剧场、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共同操办“北京原创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就是要鼓励既有艺术美学追求,又有良好市场效应的原创戏剧。”在这个原则下,他举贤不避亲,自己儿子小傅运作的几部话剧都有入选可能。 小傅
“折腾”戏剧产业化
1982年出生的傅若岩,继承了父亲热爱戏剧的基因,大学报考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大学毕业一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名字与“折腾”谐音,也寄予了“腾飞”的希冀。
经营三年多来,“哲腾”已经出品运作了不少戏剧演出,在京沪两地戏剧圈中名气不小。如今小傅在北京、上海都有自己的居所,每年有半年时间要在上海忙巡演。公司平时业务除了戏剧演出,还有各种公关、晚会、活动的执行和制作,前者是因为兴趣和理想,后几项则是为了生存和盈利。但小傅最大的目标还是在戏剧上:“戏剧今后不仅是制作人负责制,而且要走向产业化,我们要为此搭建平台和合作模式,要有清晰的分工,要有产业化的目标,还要学习资本的运作。”
老傅对儿子搞民营公司的做法特别支持。“我希望他能在社会上摔打历练,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如果在院团里呆舒服了,那么几年后有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而且老傅认为,戏剧的发展,不是国有院团就能够完成的使命,必将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老傅和小傅,两代人的梦想,都寄托在了“戏剧”之上。他俩不约而同都说了一句话:“这辈子,就认定做这个了。”
记者手记 这出好戏没有尾声
作为一个喜欢戏剧近二十年、从事演出报道十余年的记者,我也应该算得上一个“不在剧场,就在去剧场路上”的人。目睹了一个个新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也亲历过一些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老剧场消失于视野。
因为长期泡在各个剧场,也熟悉了剧场里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和能量,都远远超过了一部剧作的容量。
这篇报道中选取的几位,既不是显赫的导演,也不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是幕后“推手”,不仅推动着中国戏剧的创作、剧场的建设,也推进着中国戏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无论是身处国家院团,还是投身市场商海;无论是高举理想之火,还是心存商业野心;无论是雄心勃勃资本运作,还是脚踏实地低调做事……做剧场,做戏剧,都不是易事。
眼前是掌声与辉煌,回身便是一地鸡毛的琐事。正如那句被广告词引用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但戏剧和人生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谁计较胜败?最迷人之处便是那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充满悬念的过程。因此,我相信,这出好戏不会有尾声,也永远不落幕。
王润/TAKEFOT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