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有请大家跟随我走进华北第一军事重镇——阳曲县青龙古镇。
今天来到这里,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青龙镇的历史。青龙镇距离太原15公里,紧傍108国道,是阳曲县的南大门。最早名为“青蒿嘴”,因为当时从太原通往内蒙的交通要道上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一座高崖,上面生长着一丛茂盛的青蒿,这些蒿草四季常青,可以制作中药材,能很好的医治各种疾病,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将这个村落命名为“青蒿嘴”。这两面为当时老百姓的民居,后来开发建设成为商铺。
那么“青蒿嘴”是怎么更名为“青龙镇”的呢?
当时在距离青蒿嘴不远处的北面,有一个村叫做王家庄,住着的都是王氏族人,王氏族人以经商为主,他们家的商号店铺,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精明的王家人看准了青蒿嘴这块交通要道上的风水宝地,于是就购房买地,举家迁移至此。当时在这条繁华的官道上,来往行商络绎不绝,因而王家的生意也就越做越火,车水马龙日益兴旺了。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队撤出北京,一场激战后,他的残兵败将在退往南方的途中路过了青蒿嘴。由于天气晚了,就住在了王家店中,走的时候因为行动不便就将一批军
资寄放在店中,并约定,如果三年后不来取就归店家所有。三年后,王家得知闯王战死在了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于是就将这批军资打开了,结果发现全是金银财宝。之后王家就用这些银两修房置地、做买卖,至此王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并且做到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蘑菇商人,还在北京开了一家“巨泰”蘑菇店。除此之外,还在各地开设了药店、食品店等等。他们家的生意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请大家注意脚下,因为我们还在进一步建设当中,所以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青龙镇的主景区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阁楼,在它神秘的面纱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故事呢?下去告诉大家!
各位来宾!现在大家顺着我的手来看!这座古建筑是整个青龙镇五华里长街上保存最完好的嘉庆年间原汁原味的“真武阁”。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看到地面以上的砖石、门轴都是当年流下来的,穿过阁楼可以看到它墙体的划痕。沧海桑田、满目疮痍,见证了百年风云历史的变迁。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条敞亮的大街,就是青龙镇恢复重建后的一华里长街。右边这个庙叫“吕祖洞”,供奉着吕洞宾。〔泰山庙、泰山爷〕〔布散处、圣母堂〕。吕祖洞
的对面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规模也比较大的戏台,两边是看台,下面是普通老百姓,上面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拍摄电影《正骨》的道具。〕在场的各位游客如果想过把瘾当群众演员的话,可以随时和接待中心联系。〔厕所〕
王家做到最大蘑菇店以后,在清朝嘉庆年间,家族里出了一个优秀的代表人物叫王绳中。王绳中一次性向满清皇帝捐赠了一百万两白银。黄帝于是龙颜大喜,赐匾御笔亲书“百万绳中”,同时还赐予一面绣着“青龙”图案的大旗,示意满汉一家亲。从此就将青蒿嘴更名为了青龙镇。
至此王家和皇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正所谓“官道通,百业兴。”发迹后的王家依托青龙本镇固有的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地貌,依照北京颐和园和昆明湖东文西武、南龙北凤的建筑风格,东造文昌祠,西建龙王庙,北筑凤头寨,使全镇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这就是明国时期山西省电报局局长的故居,叫作“言庆堂”。〔过去有地位、有实力的家室才有堂号,像这样的堂号青龙镇有20多个。〕
前边这个院子是我们五华里长街上政治地位比较高的院子,它叫“养和堂”。为什么说养和堂的政治地位高呢?
因为当时阎锡山的手下只有两个军长,其中一个叫王嗣昌。可以说当时他掌握了阎锡山军界的半壁江山,而他正是这个院子的主人。大家看门前的石柱——上马石、下马杆,〔过去有地位的人家才有的,别人经过的时候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表示对他们家功业的认可和尊敬。〕一进大院映入眼帘的是王家修复后的百福图,二进院有偏方和过堂。对面是工农兵礼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百姓学习的地方。在整个青龙镇古韵浓厚的建筑当中它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晋》这里曾被作为监狱取景拍摄。
好,现在大家站在这里,看我手指的这座红色的建筑,它是王嗣昌女儿住的绣楼。主楼、配楼因形状似官帽,也叫“官帽楼”。 1900年,慈禧太后在西逃时,路过青龙古镇,夜宿于此,受到了王家盛情款待,〔王老太君亲自端上热腾腾的小米饭和地道老咸菜〕,赞不绝口,从此阳曲的太后香小米就得名了!〔长工坊磨豆磨面养马〕〔管家院〕
对面与其形成鲜明比照的是九窑十八洞。它是地下建筑中保存最好的,是青龙镇的标志性建筑。当时它作为仓库,是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前面是当铺。〔碑,整修家园、莫忘家训〕
前面这些院落是王嗣昌的弟弟王其昌的院子。右边这个院子是豆腐坊和车马院,即佣人住的院子、放车马的院子。
〔单就仆人所住院落的规模就足以显示当时王家的气派〕〔花园、假山、慈顺堂〕
那么为什么青龙镇要叫做古镇,而不是古村或其他呢?因为古镇必须有军事特点。拿青龙镇来说,首先,它坐落在交通要道上,南北贯穿。其次,从地势上来说,中间高,过去两边有数十丈的深沟,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三,或许大家想不到,现在就在我们脚下,有一个四通八达、贯穿南北的地道网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使得老百姓免受伤亡。第四,在青龙镇的城墙上还零星散落着梅花碉堡,是日军侵华的时候留下的,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还可以捡到些许的弹壳。以上这四个特点就奠定了青龙镇作为华北军事重镇的一个基础,也是之所以成为古镇的原因。
现在请大家走出来,抬头看我手指的天边那个凸起的土丘。它是汉代的烽火台,古代传递信息的设施之一,周边一排是明代的古堡墙。
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座建筑,叫千佛阁,是青龙镇的城门之一。在它的东后方是文昌祠〔文昌帝君坐像〕,西后方是龙王庙〔青龙爷坐像〕,按过去的说法就是一文一武,比方过去老百姓想考取状元就拜文昌〔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天聋、地哑〕,想祈求风调雨顺就得拜龙王〔雷公、电母,四海龙王、龙母,天公、地公、水公〕。大家顺我手的方向看
一下龙王庙的正殿顶那块青蓝色的建筑,那是清嘉庆年间的琉璃瓦叫印度蓝,这个工艺目前已经接近于失传了,所以能保留到现在非常不容易。
刚刚,我带领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青龙镇五华里长街中修复重建后的一华里。这里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诠释着青龙镇千百年的秘密。随着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一个璀璨的古镇明珠将在此发光发亮,造福黎明百姓,再现历史精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