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

来源:二三娱乐


一、《咏雪》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集中商量) B.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

C.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像什么) D.公欣然曰。(欣然:幸福)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B.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D.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3.下列句式属于倒装句的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白雪纷纷何所似?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B.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为此而笑乐。

C.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D.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B.柳絮的比喻好一些,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

1

C.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D.两种比喻都很好,撒盐比柳絮好一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

B.本文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C.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喜爱之情。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谢太傅的偏爱之心。

二、《陈太丘与友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丢下B.下车引之:引导C.去后乃至:刚刚D.太丘舍去:舍得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 你父亲不在吗?B. 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等了你很久也没来,要打算离开了。

C.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D.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不顾别人走了。

3.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有误的一项( )

A.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B.委 古义:委托 今义:委屈、委托

C.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D.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B.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C.陈太丘父子身上体香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

D.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5.对元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对其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性格直率的特点。

B.元方的无礼体现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给他脸色看看,让其知道自己的厉害。

C.元方品质良好,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

D.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B.本文反映了“友人”的不守约定、不讲信用。

C..《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传说故事。

D.本文记述了年方七岁的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3

三、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④故曰:教学相长也。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圣旨,今义,意义)C.虽有至道(至: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D.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由日常现象品尝佳肴开始,意在借此类比,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B.第②句“是故”带起下文,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C.第④句得出结论,教与学互相促进。

4

D.结尾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4.对“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是聪哥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B.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的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C.前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后者是全文的观点,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D.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5.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逻辑性强,有条理,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句式整齐。

C.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D.古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河中石兽》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一寺临河干(靠近)B. 山门圮于河(倒塌)D.阅十余岁(学习)D. 但知其一(只) ....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寺僧判断其“在水中”,是因为“顺流下矣”。

B.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5

C.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寺僧、讲学家和老水兵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B.本文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地方去找。

C.我们应该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4.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B.最后写老水兵的话,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效果。

C.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和说明等。

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6

A.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夜晚)B.其子曰(其,代词,代指他的)

C. 其家甚智其子(其,这)D. 而疑邻人之父(而,而且)

2.对“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天晚上果然拿了大量财物逃跑,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B.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C.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甚至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D.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隔壁那个老人怀疑自己儿子干的。

3.下列各项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

C. 其邻人∕之父亦云 D. 暮而∕果大亡其财

4. “不筑,必将有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本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本句是故事的关键处,这是“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的话,但因亲缘关系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

C.这句话在文中可有可无,只显示结果即可,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D.总括句,总领下文。

7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主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B.从老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看到问题要勇于直言,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

C.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D.从积极方面: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太简练,寓意有些欠深刻。

B.开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宋”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和经过。

C.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D.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B. 人皆吊之(吊,吊唁)C. 此何遽不为福乎(福,幸福)D.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堕,堕落)

8

2,下列各项句子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擅长巫术的人。)

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是件坏事呢?)

C.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居住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

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3.下列各项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B. 此何∕遽∕不∕为福乎?C.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情的开端。

B.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刻画了一位善于推测、有预见性、神通广大的老者形象。

C.“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为下文叙述的塞翁之子因折髀而活着作铺垫。

D.本文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5.对本文写作特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篇幅短小,构思巧妙。

9

B.文章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C.文章全文巧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化主题。

D.本文寓意深刻,可读性较强。

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隶,属于) 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

B.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微微)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D.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自己可以。立就,立刻完成)

2.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

A.(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B. (他)最终成为众人中的一员,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C.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先天的影响较大。

D.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3.方仲永让“邑人奇之”的表现是( )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D.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B.“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文中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D.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下列在本文写法上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略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 安排材料的作用是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B.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抑;方仲永其父“利其

11

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扬”。

C.语言精当,言简义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D.记叙、议论、说明和描写相结合,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