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下的家庭教育_姜辉

来源:二三娱乐
2007年・第5期下  学 术 ・理 论

企业现代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下的家庭教育姜  辉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现今教育界过于关注学校教育,往往太多纠缠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但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它有诸多不可为,但正是这些不可为才是家庭教育大有可为的地方。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资源有限。要升学,可教育资源有限,这就必然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要就业,可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也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这等怎么分,就要求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考试制度。有考试,必然有应试,这个试小则关系到个人前途,大则关系家族兴衰,所以中国人看中这个试无可厚非。这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喊得响,而大家搞得最扎实的却是应试教育的缘故。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应试教育的存在并非完全合理,但至少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完全搞应试教育行得通吗?学生每天超12小时地在课桌前,背题、演算,两耳不闻窗外事,连吃煮鸡蛋要剥皮都不知道。只知道千方百计地考高分,家里来了客人都不懂招呼。我们必须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某些教育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初衷。

又要应试,又要素质。要传授知识,还要道德情操。要选拔人才,要才还要有德。学校教育好累,学校教育能行吗?我们是否要求学校教育太多了。

二、学校教育能做什么

美国教育家博比特曾说过“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眼于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无法获得,而必须由学校教育才能获得的经验”。所以说学校教育不是个无限大的篮子,你想放什么就放什么,你想放多少就放多少。学校教育有自身的特点:1、以传授知识为主,兼顾技能培养。学校是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地方,与此同时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所开设的课程--语数外、政史哲无不说明这一点。2、集中授课。一个学校少则百人,多则千人,必然采取分班集中授课,教学进度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系数的。3、通过考试为社会选拔人才,这一点前边已经提到,不再累述。

通过学校教育能做什么,我们就能看到学校教育不能做什么。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可他不见得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一个学生数学学的好,可他上街买菜不见得心算比卖菜的大娘快。地理、生物学的好,可他不见得有勇气到野外露营。考试高分的他不见得懂得谦让,照顾弟妹。也就是说书本学好了,考了高分,他不见得就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学校教育,它并非万能,并非要它有什么功能就有什么功能,对它要求太多是强它所难了。

三、“应试化”的家庭教育

其实教育是个广义词,不只包含学校教育,现今教育界把重心完全放在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改来改去可总是改不成想要的样子,即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那么何不看一看教育的另一分支--家庭教育。

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无论他经历什么样的学校教育他必然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而且更可能担负起一个人的终生教育的责任。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的学生,所受

教育(教材、教师)基本相同,可出来的学生却各异。这与学生的资质有关,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教育存在着我们以上提到的诸多不可为,但这些不可为正是家庭教育大有可为的地方。我们必须看到,在完全的应试教育,学习只为高分只为考个好大学的大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也“应试化”了。在家里家长做了孩子的全职保姆,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做,而且这个学习也不是广义的学习,而是狭义的学课本、考高分。孩子不用懂礼貌,不用懂为人,不用懂家务,不用懂尊长爱幼,更不用懂什么爱国主义。家长请来家教,为孩子补课,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我们得承认现今的家庭教育已经越位了,现今的家庭教育也“应试化”了。它多做了学校该做的那部分,而自己该做的却没做或没做好。家长应该想到,孩子考了高分,上了好大学,之后呢?像个别北大、清华学子那样因为压力大自杀?像马加爵那样因为自卑而连杀了四个同学?像清华那个学生因为好奇往熊身上泼硫酸?像马加爵的那几个同学那样肆无忌惮地嘲笑农村人的土气?虽然这些都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必须从这些个案中看出一定的问题。这些个案中显示了教育的缺失,也就是教育的真空地段。学校搞应试,家庭还搞应试,我们把该做的没做,形成了教育的真空地段。

四、莫走极端

说学校教育中的考试有选拔人才之功效我们并不是提倡“应试教育”。应试不是而且也不该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德育、美育、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助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等等。

提倡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道德、情感、价值的培养也并不是说在家庭教育中完全不能有知识教育。我们更应看到的是许多孩子独特的才能的开发都是在家庭这个大背景下。那些早智的音乐神童、绘画神童其父母多数都是从事专业的或对专业有兴趣的人。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将学校教育视为万能,既要应试还要全面素质,因为如果要求太多,别说全面素质恐怕就连知识传授这个最基本的职能学校都会履行不好。同时我们更不能将家庭教育完全应试化,毕竟家庭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教育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使命。

五、大有可为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很多家庭教育都应试化了,把大有可为的家庭教育为少了,并且就是在这“少为”中也为错了,所以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尤其是转变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的观念势在必行。

1.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99

现 代 教 育

试论生涯发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程克坚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444)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倾向,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业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走向职业成功。本文目前就业形势下,阐述了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生涯发展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人数达2000万,在校生规模世界位居第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翻了两番。与之相对应,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在近几年内也连续增加,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到400多万,高校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毕业生的素质状况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具专业性、目的性。然而大学的培养却趋向于专业大类,即重视专业基础、缺乏专业分化。大部分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但是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给自己正确定位。这样就使学生在校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甚至产生盲目性,不能够给自己将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在毕业之后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为自己积累。毕业生如何能顺利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并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是高校面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所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下,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目标导向的制定,帮助学生进行成长路径设计,并协助学生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储备。生涯发展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现实意义

生涯发展教育,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通过生涯发展教育,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生涯发展教育实质上是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的全面展开。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生涯发展教育使其更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人职匹配,有利于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的生涯发展教育发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美国人帕森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特质因素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2.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3.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4.家长要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表扬奖励与批评

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此推断,社会上如果人人乐业、人人敬业、人人守业或创业,大家自然安居乐业,生活美满,那不正是党和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吗?

2、促进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成功的生涯发展教育对于毕业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计划,从而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劳动是劳动消耗的过程,更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不同,社会的回报程度也不同。而对社会来说,成功的生涯发展教育将使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施展自己的才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这正是生涯发展教育中的双赢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

3、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定向问题,有效地缓解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就毕业生而言,适当的就业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如何搜索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如何应聘面试、如何签订就业协议,等等。然而面对人生长期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能运用职业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和定位,进行比较科学地勾勒出大学生的将来职业生涯蓝图,最终合理地进行职业取向和自我的成长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还训练学生如何谋职业,如何创事业,如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职位、职业、事业的实现程度与人的需要满足程度是相匹配的,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与惩罚相结合。感情与理智相结合。及时教育与持恒教育相结合。六、结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与其纠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何不转向家庭,让家庭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构建我国教育的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凌龙华《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平共处”》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

100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