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学科:语文 日期:班级:任课教师:
一、试题命题分析
本次语文试题考查的是八年级上册前三个单元,全卷共120分,三个大题,24个小题。内容涉及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与表达。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了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成语使用、病句修改、仿写训练、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等内容。该大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第二大题阅读与理解,主要考查了课内诗歌与现代文的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以及课外记叙文的阅读。该大题既注意了课内阅读篇目的考查,又拓展延伸到课外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考查,较为全面地检测了现阶段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第三大题表达与交流,是以“被温暖照亮”为题的命题作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能够考查学生
作文立意、选材、叙事、谋篇布局等能力。总体而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全面,能够紧扣近两年大庆中考语文试题题型,既能够诊断学情,又为接下来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学生方面
1、成绩的统计
班级。3.3.3.6 年组。人数。50.51 总分。3302.3260 平均分。66.045.63.923 优生数。10.5
优生率。5.88%。5.68% 及格数。20.18
及格率。35.293%。48.892% 差生数。10.13
差生率。10.084%。10.371%
相对于年组整体情况而言,两个班级的三率一分都有一定差距。3班的平均分与优生率稍好些,差生偏多;6班差生稍少外,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较低。
2、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
成绩揭晓后,我在两个班级逐道题地统计了一下满分情况。从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部分:知识积累与运用
优点:字音、文学常识、句子仿写、成语使用这四道题答对的比率较高,满分率50%左右。
不足:错别字改正4分题得满分的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字形掌握的很不到位,与老师的训练不够息息相关;病句修改的第二句,绝大多数同学找不到病根,施治错误;古诗词默写两个班级满分率都是36%,这道题理应是最易得分的,而出现此种情况,原因一是个别同学字形掌握不准,默写时出现错别字,原因二是不能准确理解诗意,理解性默写答非所问。
本次考试中,名著阅读考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由于缺乏提醒,很多学生忘记了这本书。因此,第一道题只有3班5人和6班3人得分。第二道题则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多数同学未能按要求作答,或者没有结合主人公的事迹,或者不符合开场白的要求。
阅读与理解部分是考查语文能力的关键,其中得分率最高的是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和词句翻译。这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训练的结果。但其他题的得分率就不容乐观了。原因可能包括阅读文本不细致,审题不当,知识点掌握不准确或模糊,以及语言表达不准确等。
作文部分的题目为“被温暖照亮”,提示语已经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但40分以上的两个班级加起来只有10人,其他同学的分数更低。作文分数低的原因可能包括审题不够得当,叙事虚假或缺少真情实感,文章正文与题目没能巧妙勾连,语言表达平铺直叙,以及字数不足等。
在教师方面,存在基础知识训练力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字形和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此外,课堂教学中,老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少,导致学生被动研究,缺乏主动思考的惯。语文知识只能随文教,但教材课文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导致知识脱节,不成体系。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并优化教材课文的安排。
优点: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较强,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对于细节的把握也较为准确,得分率较高。
不足: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存在理解不深入的情况,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题目难以准确把握,需要加强阅读技巧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需要加强答题注意力和细节把握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写作与表达
优点: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句式运用较为灵活,得分率较高。
不足: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存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流畅的情况,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提升。同时,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存在思维混乱、结构不清的情况,需要加强写作思维能力和结构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面:
1、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合理,紧扣教材要求,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较多样,既有传统的讲授、讲解,也有现代化的互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想法:
1、合理利用早读和课前时间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2、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语文学科术语的传授,以及答题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4、寻找阅读与作文的契合点,进行仿写训练,进行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逐渐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分析共考了四个语段阅读,分别是课内的古诗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和课内现代文阅读以及课外现代文阅读。从答题情况看,课外现代文得分率最高,其次是课内文言文,而课外文言文得分率最低。分析原因是:(1)审题不仔细,如
需要从两方面回答问题的题,很多同学只回答了一个方面,有的甚至很简单的问题没看清楚就做了与题目要求相反的答案。(2)回答问题“拈轻怕重”,无头无尾的回答或“高度概括”。(3)语意表达欠通顺和准确。部分同学能理解文意,但在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典型的心明口不明。(4)阅读分析能力低下,全班有10个同学读不懂文意,答题东扯西拉,答非所问,有个别同学的答案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第三部分:作文。本次作文以“被温暖照亮”为题目。很多同学没有把握好题意,作文的感觉不是很认真,构思简单粗糙,下笔随意。主要问题有:(1)审题不清。有的考生将命题题目作了改动,自行拟题。(2)立意不深。(3)情感不真。有的考生为使作文情感更深沉、浓烈,以博得高分,于是编造家人均已死,自己孤独地存于人世间;有的考生前边写自己小时与同学因一支铅笔而闹僵的平常小事,结尾却歇斯底里地、虚假地抒发强烈的感情。(4)语言过于直白枯燥,缺少文化底蕴。精彩语句太少,语言啰嗦,缺乏写作技巧。(5)基础不牢。有的考生书写潦草,让评卷老师无法辨认;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涂改过多,卷面极不整洁;有的文章不分段,全文只
有一段;有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6)字数不足。要求文章不得少于600字,但有的文章字数不足,有的甚至空无一字。
三)教师方面:教学存在的问题,培优转差解决方案,教学整改措施。1.对平时教学做题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忽视没有及时解决,没强化,教学无小事,一个字一个音都不能放过。(2)复时间短,部分知识问题还没有细化强调。(3)语文课内容杂,有时讲与练,阅读与写作脱轨,学生不好掌握规律。
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想法:(1)加强备考研究,明确复方向。要重点研究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复备考的盲目性。还要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把握中考命题的意图。(2)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语文实践。
语文能力的基础在于扎实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写字训练,保证字迹工整、规范、美观。其次,加强诵读训练,认真读书、背书,注重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最后,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
知识网,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要打好基础,必须注重语文实践,不能让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积累写作素材,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加强观察训练,从身边的平凡小事、所见所闻中发现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其次,加强语言积累,大量积累词汇,熟读、背诵一些精彩的语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最后,加强思维训练,对生活有了思考、认识、感悟,从中获得启示,才能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表达出真情实感,真正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有效使用练,强化考前训练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多做“精典”题目,选择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让“练题”服从复计划。多做分类练,有助于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还要加强答题规范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和答题思路,才能在解题中做到规范、准确、简明。
最后,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规范书写。学会用答题卡答题,注重审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作和做相应数量的阅读等,都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