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18BYJ007);作者简介:陈彬,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分析、能源与资源环境经济、就业与收入分配等。
14ENERGY OF CHINA
Expert Analysis专家分析几方面特征。
1.1 能源安全更有保障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供应,特别是对油气的供应需求现在日益增加,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如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未来,我国能源保障将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地缘政治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来源更加多元化,有足够的灵活、适应和调节能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能源供应。
1.2 能源结构更趋优化
我国传统能源富集地区大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美丽中国”的阐述,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的同时,也拓展了能源绿色发展的新空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清洁利用、绿色发展是衡量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尺,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将朝着绿色、低碳化方向 发展。
1.3 能源供需更为协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都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来安排的,主要的基调就是扩能保供、满足需求,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能源产能严重过剩,优质能源供给不足矛盾突出。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将以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生态化能源需求为根本目的,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扩大优质增量的供给,努力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1.4 能源效率更加提升
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长期依赖劳动、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缺乏制度革新、要素升级与结构优化,导致能源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与能源产品质量提升缓慢,部分关键设备及原材料依赖进口的
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而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向更加重视科技、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能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做到集约、节约、高效、协同发展。
2 能源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
2.1 煤炭去产能后的债务问题依然突出当前,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2018年,煤炭行业实现去产能 9.6亿t,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去产能的目标任务1。然而,伴随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产能退出所产生的债务处置、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等后续问题累积凸显,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多重压力。由于大多数煤炭企业为国有企业,债务关联性复杂,同时前期在整合地方煤矿过程中,改革并不彻底,股权关系复杂,合作模式多样,增加了债务处置中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再加上目前国家对煤炭去产能债务处置尚无明确意见和政策,完全运用市场化手段较难有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增加债务处置的难度和 风险。
2.2 煤电发展控制与保障供需平衡统筹难度加大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确定并严格执行“十三五”期间煤电装机11亿kW以内的控制目标。但是,受电能替代加速、第三产业及居民用电快速增长等因素带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用电量增速明显超出预期。2016—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增长5%、6.6%和8.5%,远高于2014年的3.8%和2015年的0.5%。2019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仍处于较高水平2。与此同时,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电力供需矛盾开始显现,2017年和2018年用电高峰期间,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高峰电力供应缺口,实施了有序用电措施。2018年“迎峰度夏”全国有序用电最大错避峰负荷达 1245万kW。预计2019年电力供应缺口的规模和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难度
1 煤炭去产能后债务问题现状与建议http://www.sohu.com/a/308229161_131990
2 2019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 http://www.xinhuanet.com/power/2019-07/26/c_1210216368.htm
第41卷 第8期 2019年8月15
专家分析Expert Analysis将进一步加大。
2.3 炼油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民营股份制炼化企业迅速发展,国内炼化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炼油产能过剩矛盾日渐显现。2018年,我国炼油能力8.31亿t/a,炼厂开工率为72.7%,低于83%的全球平均水平,炼油过剩产能超过0.9亿t/a1。而随着未来几年将接连投产多个千万吨级炼化项目,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加剧。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19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净增3200万t/a,全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 8.63亿t/a;过剩产能将升至约1.2亿t/a,同比增长约1/3 2。从产业链来看,炼化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供应端的产能严重过剩叠加需求端的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将进一步挤压炼化行业的利润空间,倒逼炼厂加快转型升级。
2.4 价格偏高仍是制约天然气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我国正迎来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但价格偏高问题成为限制我国天然气产业实现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从上游气田至终端用户涉及长输干支线管道、省域管网、城市燃气管网等多个输送环节,而终端用户的用气价格由井口价、干线管输费、省域管网管输费、城市燃气输配费等多项费用累加而成。虽然已经对干线管网第三方公平准入和输送价格严格监管,但仍存在省域网和城市配气环节过多、收费过高的问题。“最后一公里”垄断导致输配环节层层分割,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提高了用户成本。同时,门站价定价机制也存在许多弊端,管道气各省实际交易门站价基本固定,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用户承受能力不直接相关,不能反映行业发展变化。此外,还存在价格动态调整的时间过长、时间节点模糊等问题。
2.5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制约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保有量的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面临的瓶颈制约也日益显现。一是补贴政策制定还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每年退坡,并且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出现一些整车企业为了拿
到补贴,盲目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情形。二是核心技术仍需提升。我国动力电池在循环寿命、成组可靠性与热管理等方面尚需改善,在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尚未形成有效布局。三是产品安全性及售后服务市场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增加,包括电芯、PACK、系统等层面的安全性问题;不同品牌车型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不同、售后服务配套体系滞后、二手车市场评估标准缺失等,都对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2.6 风电发展存在地方保护和无序竞争现象随着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拥有了风电资源分配权,但是一些地方却通过“资源换产业”的方式,来拉动本地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税收和GDP。这种做法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导致风机制造企业间无法充分竞争、不能自主选择最优机型,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并造成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平价上网的预期,风电开发竞争日趋激烈,低价中标模式弊端开始显现,已逐渐引发非理性竞争态势。夹在中游的风机制造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大幅压缩设备报价,而风机设备的不断降价无法有效向下游传导,导致一些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退出风机制造领域,还有一些优质产能流向了利润更高的海外市场。此外,为了迎合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各机组厂商都在加快推出6MW及以上机型,设备的稳定性和发电量水平还有待市场检验,盲目投入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有效处置煤炭去产能后债务问题对由存续企业承担的已关闭煤矿所涉及的资产、负债,应允许剥离,进行集中处置,避免让已经“搁浅”的资产及对应的负债继续拖累留存企业发展。尽快落实市场化债转股的配套政策,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明确资本市场对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支持,同时出台对去产能债转股国有企业移交“三供一业”等剥离社会负担的相关政策支持细则。鼓励对去产能煤矿采
1 炼化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才是出路!http://www.sohu.com/a/312680576_825950.2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炼化行业如何转型?http://www.cinic.org.cn/hy/hg/476899.html.
16ENERGY OF CHINA
Expert Analysis专家分析用银行核销、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市场化债转股等多种组合处置手段,并从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2 统筹推进化解煤电过剩与保障供需平衡工作
在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工作中,既要坚决淘汰煤电落后产能,也要有序释放先进煤电产能。提前谋划“十四五”煤电发展,在深入研判“十四五”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规划煤电发展布局,促进煤电清洁利用,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煤电机组调峰储备机制,积极推进将具备调峰能力的煤电机组认定为调峰机组,组织将符合条件的煤电机组依据相关规定认定为应急备用机组,形成一定规模的煤电调峰储备资源,增强煤电供应弹性。完善煤电调峰利益补偿机制,综合采用两部制电价、优先发电计划补偿、建立辅助服务市场等方式,保障煤电企业合理调峰收益,促进煤电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推动炼化行业转型升级缓解产能过剩首先,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炼油行业总体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建炼厂。其次,炼化行业要从战略上将产能扩张、投资拉动的粗放外延式增长转向依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向大型化、园区化、低碳绿色发展方向转变,采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型炼厂。再次,炼化企业应当从生产大量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的发展模式,转向多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尤其是增产低碳烯烃、芳烃,适当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3.4 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当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天然气开采、进口,加快管道、LNG接收站、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平开放,广开气源,气敞其流,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放松管制,建立上下游价格疏导机制,逐步推行峰谷气价、季节性差价和以热值定价,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天然气用户合理避峰。在放开直供用户等用气门站价格的基础上,择机全面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推动形成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市场基准价格,可尝试在有多个气源竞争的地区试点完全放开销售价格。继续引
导价格放开的天然气进入交易中心交易,加快推动天然气市场建设。
3.5 多渠道破解新能源汽车发展困局
建立科学有效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从宏观统筹、推广应用、行业管理、财税优惠、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重点攻克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瓶颈等。加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监管,包括安全监管、二手车市场管理等。加快构建新型充电系统,系统推进快速充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充电设施智能化、网联化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活跃新能源汽车二手交易 市场。
3.6 稳妥有序提高风电产业发展水平要坚决杜绝“资源换产业”的现象,限制地方保住主义,为风电产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机制,风电场开发建设不能单纯以低价为前提,而应鼓励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设备停机时间和运营成本,最终实现度电成本的下降。海上风电发展要稳步推进,海上风电电价水平的下调要适应技术进步和造价下降的速度,幅度不宜过大、过快。不应过分追求机组大型化,新机型至少需要2~3年的稳定期和成熟期,不能急于批量投产使用。在国家层面建立设备监造中心,统一质量标准,对新下线样机进行严格测试,保证国产机组的整体质量。参考文献:
[1] 白俊,王庆.多管齐下抑制炼油产能过剩促进炼油行业健康
有序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6,(10).
[2] 韩雪,任东明,胡润青.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现状
与挑战[J].中国能源,2017,39(07).
[3] 刘延彬.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资产与债务处置探析[J].中
国市场,2019,(21).
[4] 雷栋,摆念宗.我国风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模式
[J].水电与新能源,2019,(05).
[5] 孙世超,苏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对策探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9,(07).
[6] 张颙.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价格体系:现状、问题与建议
[J].天然气工业,2019,(01).
第41卷 第8期 2019年8月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