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来源:二三娱乐
78 卤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第18卷第1期 ・综 述・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江宗泽杨昆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2010)01-0078-02 中图分类号:R744.5 4-l A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主要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和复发率;大 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均表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显著影 响MS的发生发展、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复发,而雌激素须通过 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即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结合而发挥其强大的生物学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基因水 平探讨MS与E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ER是一种能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具有DNA结 合域、配体结合域和一个可变的氨基末端域 。目前,在人体 上发现的ER主要有两种:ERa和ERI3,亦即ESR1和ESR2。 目前,学者们对ER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ERa上,而对 ERa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编码序列的差异上。人类Era基 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q24一q27,总共有超过14万的碱基 对,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ER 蛋白含有5个功能区, 由氨基端到羧基端依次为A,B,C,D,E,F区 。学者们已经 发现许多不同的ER的剪接变异体存在于正常的和病变组织 中,但是仅有少量和疾病相关的突变被鉴别出来 。国外学者 对ER的基因多态性与一些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ER 基因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高血压、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发 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MS是一种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被 认为与多种因素和环境有关,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均表明雌 激素对MS的发病、病情变化及复发有着显著的影响,而雌激素 须通过与ER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不同的基因背景可以 造成不同人群对于某些疾病存在不同的易感性,因而探讨ER 基因多态性与MS的相关性将有助于从基因水平更深刻地阐明 其发病机制及探讨其治疗策略。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是解释多种临床疾病表现多样化的一 个有力工具,而在对一些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时,首先了解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是正确分析基因多 态性与疾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采用限制性酶 切方法对ER采用内切酶Pvu1I进行酶切,可区分出PP、Pp、pp 三种基因型,而使用XbaI进行酶切可区分出XX、Xx、xx三种基 因型,将个体中的这两种酶切结果加以联合分析便可以得到诸 如PPXX、ppxx、PpXX等9种基因型。刘浩等 通过分析中国 汉族健康人群ER基因上PvuⅡ和XbaI两个酶切位点上的基因 多态性,发现ER基因分别以pp型、xx型最多,而以PP型、XX 作者革位:650031 云南,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杨昆胜 型最少。ER的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问的分布存在差异性, 我国与日本人群的分布较为接近 ,而与瑞典、美国人群中分 布差异较大,我国人群中pp型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和瑞 典,而瑞典Pp型的发生频率则显著高于我国 。值得注意 的是,在我国和以上各国的研究中,均未检测到ppXX型,且 PpXX型和ppXx型亦很少出现,这说明在一个染色体上px型 的单倍体很少出现,这是否存在某种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研 究。 基因多态性是人类基因组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基因 组中的某些位点上的多态性会对其基因产物的生成和功能造 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生物个体在这些基因产物的 效应方面存在差异。ERa基因PvuⅡ和XbaI两种多态性均发 生在ERa基因的1号内含子内。其中,PvuⅡ酶切位点位于第 1内含子,距第2外显子上游约0.4kb,XbaI酶切位点位于第1 内含子PvulI酶切位点下游约50bp处 。第1内含子内距第2 外显子上游约0.4处发生的T/C转换及距该位点约50bp处发 生的A/G转换,即产生ER基因PvuⅡ和XbaI酶切多态性 J。 而1号内含子中含有增强子、启动子等重要序列,因而在其中 发生点突变将有可能影响到ER的表达与功能 。另有研究 显示,1号内含子内具有的增强子和启动子等重要调节序列与 基因的转录、调控等密切相关 …。近来还有研究报道,1号内 含子发生的点突变对于其基因产物的蛋白合成也具有显著影 响…J。有研究显示,人群中不同ER基因型有可能决定不同个 体间ER在表达与功能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体内雌激素的最 终效应”j。这有可能解释不同种族间MS的发病率和临床表 现的差异性及ER基因多态性与MS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Niino等 通过对日本116例复发一缓解型Ms患者与101例健 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ESR1 PvuⅡ基因多态性与MS具有显著 的相关性,即具有该基因者对本病具有较高的易感性且该患者 在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与不具有该基因的患者相比,有着更高 的致残率及复发率,而XbaI酶切多态性主要影响MS的最初发 病年龄,即xx基因型的最初发病年龄早于XX基因型,而XX的 最初发病年龄又早于XX基因型;另有研究显示,主要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MHC)局部的多态现象可诱发MS。Fukazawa 等 副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探讨HLA—DRB1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 性,在去除了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发现HLA—DRBI 150l与MS 具有独立的相关性。Mattila等通过对芬兰MS女性病人的研 究,也认为Pvu II基因多态性与MS具有相关性,女性携带pp 基因型且具有HLA—DR2者对MS具有高度易感性,表明pp基 因型和HLA—DR2在女性MS患者的病情发展中具有促进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第l8卷第l期 79 用 14 3。Kiluchi等¨ 对日本Ms女性病人的研究也发现,ER基 ing T,Rastad J,Kindmark A,el a1.Estrogen receptor gene [6] Carlpolymorphism in postmenopausal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urgery,1997,122:1101-1105. 因[P]与HLA—DRBI}1501等位基因与疾病间具有独立的相关 性,且[P]基因与HLA-DRBI 1501等位基因对MS具有协同 性,该研究还发现,PP纯合子和Pp杂合子比pp型更具有致残 [7] Hill SM,Fuqus SA,Chamness GC,et a1.Est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with an estrogen receptor gene 性,即[P]基因可促进疾病的发展,而[P]基因对疾病具有抑制 性。Savettieri选取意大利南部的132例MS病人与129例对 照,经相似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ESRI PvuII和 XbaI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在MS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 别¨ ;有人对澳大利亚110例经典复发一缓解型、继发进展型、 restictir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ancer Res,1989,49:145— 148. JA,UdokangK,Mosquera JM,et a1.Oestrogen receptor and beta [8] Shaw di矗_ef i normal Human breast and breast carcinomas.J Patho1.2002. 原发进展型MS患者和110例种族、性别、年龄相当的对照组的 研究也得出,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 差异¨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孙庆利等 通过 选取63例MS患者及95例对照者研究发现Pvu II基因多态性 与MS具有相关性,认为其可能是MS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 其是携带P等位基因的女性较携带P等位基因者更易患MS, 而Xba I基因多态性与MS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还发现,MS 组患者Ppxx型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认为Ppxx基 因型可能是MS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以上是不同地区不同种族 关于MS与ER基因相关性的一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 同,这可能是与其所选取的数量、筛选标准及基因背景等的不 同有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ER基因多态性是影响MS的一个 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的 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尚未得出一个统一和肯定的意 见,还有很多不一致和不明确的问题,这有可能和样本的数量、 研究方法的不统一、地域和环境、遗传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Mangelsdorf DJ,Thummel C,Beato M,et a1.The u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the second}lecade.Cell,1995,83:835-839. [2]Fox CS,Yang Q,Cupples LA,et a1.Sex—speciifc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ogen receptor—alpha gene variation and measures of adiposity: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6257— 6262. [ ]Herynk MH,Fuqua SA.Estrogen receptor mutations in human disease.Endocr Rer,2004,25:869-898. [4]刘浩,刘志红,陈朝红,等.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 群中的分布特点.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8,8:105.109. [5] Ushiyama T,Ueyama H,Inoue K,et a1.Estrogen receptor gene oplymorphism and generalized osteoarthritis.J Rhenmalol,1998,25: 】34.】37. 198:450_457. [9] Hodges YK,Richer JK,Horwitz KB,et a1.Variant estor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Messages in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irculation,1999,99:2688-2693. [1O] Matsubara Y,Murata M,Kawano K,el a1.Genotype distribuy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polymorphism in men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from healthy and coromary populations and its relation to serum lipid level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7,17:3006-3012. Gash A,Hinz U,Renkawitz-Pohl R.Intorn and upstream sequences regulate expression in Drosophila beta 3-tubelin in the visceral and somatic musculature.Proc Nail Sci USA,1989,86:3215-3218. [12] Niino M,Kikuchi S,Fukazawa T,et a1.Estorge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l Sci,2000,179:70-75. [13] Fukazawa T,Yamasaki K,Ito H,et a1.Both the HLA-CPB1 and— DRB1 alleles correlate with risk for multiple sclerosis in Japanses: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gender as important factors.Tissue Antigens, 2000,55:199-205. [14] Mattila KM,Luomala M,Lehtimaki T.Interation between ESR1 and HLA—DR2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S in women. Neurology,2001,56:1246—1247. [15] Kiluchi S,Fukazawa T,Niino M,et a1.Estorge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nd multiple sclerosis in Japanses patients:interaction with HLA—DRB1 1501 and disease modulation.J Neuroimmuno1. 2002,128:77-81. [16] Savettieri G,Cittadella R,Valentino P,et a1.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eslorgen receptor 1 gene polymorphisma and muhiple sclerosis in southern Italy in humans.Neurosci Lett,2002,327:1 15. 118. [17] T.iouri L,Fernandez F, ouri S,et a1.Allelic variation investigation nf the estrogen receptor within an Australian multiple sclerosis oppulation.J Neurol Sci,2007,252:9—12. [18] 孙庆利,谢汝萍,王荫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4,1 1:249-252. (2008—05—17收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