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版 《空气占据空间》课堂实录评析 O 0 教学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是冀人版《科 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空气看不 见摸不着,让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 的孩子认识空气和桌子、椅子一样 占据着空间,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 点。在不久前参加的远程培训活 动中,我有幸观摩了北京市密云县 石城小学晁风华老师的录像课,以 及北京教育学院李晶老师的点评, 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 范引领。 本课围绕“听话”的小球展开 探究活动,力争在一节课中把活动 做实、做透,让学生感悟到空气占 据空间。再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 实际问题,强化学生认识,让他们 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 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课堂用到的主要材料比较简 单,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利 用去掉瓶底的大可乐瓶(有的瓶盖 上有孔,有的无孔)、小球、水槽、塑 料袋、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吕敬芬 晁凤华 李 晶 展开实验探究。 “一英尺宽,一英里深”这个理 念体现的是知识内容要少而精,内 容展开要有深度,围绕着这样一个 教学理念,本堂课分成了三个层 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推测把瓶子 竖直压到水底,小球会出现在哪 里,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活动,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概念与 经验,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你能让小球“听话” 吗——引导学生想办法让水槽中 的小球到水底、水中、水面。学生 通过瓶盖来控制可乐瓶中的空气, 进而调整小球的位置,体会到小球 “听话”的关键是“空气跑出瓶子, 水进人瓶子”,感悟到空气占据空 间。 第三层次,运用“空气占据空 间”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 给学生提供一个塑料袋,让水槽中 的小球反复“听话”:把塑料袋中的 空气压入瓶内,小球下去;松开手, 瓶内的空气跑到塑料袋中,小球又 跑到水面上来。由此,学生再次感 悟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最后一 个活动是课后延伸,让学生想办法 把饮料瓶内的气球吹大,主要是引 导他们利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课后 想办法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不同 位置,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后,利用 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去底的饮 料瓶,如果用双手拿住瓶子的上部, 对准水中的小球,把它竖直压入水 底,猜一猜小球会在水槽中的哪个 位置?是在水底、水中还是水面? 生:水面。 生:从下面到中间,然后再到 水面上。 生:在中间。 生:水面上。 师:到底这个小球会在水的什 么位置呢?待会请大家分小组试 一试。组长拿着饮料瓶的上部,扣 住小球,竖直插入水底后,双手压 住瓶子不要动,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小球一分钟,看看最后小球在哪 里? (学生分组实验。) 师:谁来说说,小球最后在哪 个位置? 生:在水面上。 生:在水底上。 生:在水面上。 生:在水底。 生:在水面上。 生:在水底。 师:6个组出现了两种情况:3 个组小球在水面,3个组小球在水 底。看似同样的可乐瓶,为什么会 出现两种情况?谁知道秘密在哪 里? 生:老师,我们这组瓶盖上有 一个眼。 师:让同学们看一看。你们这 组瓶盖上有孔,实验的结果是小球 在哪里? 生:水面上。 师:瓶盖上没有孔的小组,小 球在哪里? 生:水底。 师:还有哪个小组是这种情 况?(学生举手示意)为什么瓶盖有 孔时小球在水底,瓶盖没有孔时小 球跑到水面上来了呢?谁能解释 一下? 生:可能是与气压有关。 生:没孑L的可乐瓶,空气在里 面憋着。有孔的,空气顺着孔向上 升,小球也跟着上升。 师:还有要解释的吗? 生:有可能是空气的原因。 师:瓶盖有孔的小组,做实验 的时候,感觉到了什么吗? 生:我感觉到小球在慢慢上 升。 师:还感觉到了什么?瓶口那 里有什么感觉? 生:压下去,气就从口那里出 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做实验的时 候感觉到了一些。接下来我给大 家布置一个任务:刚才有的组小球 在水面,有的组在水底,请大家想 办法先让小球在水底,不要让瓶子 动,接着想办法让小球慢慢到水 中,最后到水面。不要慌着动手, 小组先讨论,用什么办法可能做 到? (学生小组讨论。)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成功。 老师有几点提示:瓶子压入水中 后,不要再让瓶子移动;想办法让 小球在水底、水中、水面;你用到了 什么方法,用简单的文字在实验记 录单上写下来。 (学生动手实验。) 师:哪组上讲台来汇报一下? 先告诉同学们你这组是瓶盖有孔 的,还是无孔的。 生:瓶盖是有孔的。先把有孔 的盖拧紧,然后用手堵住孔,把瓶 子压入水中,小球在水底;然后手 松开小孔一点再堵上,小球在水中 间了;最后完全松开小孔不堵,小 球就在水面上了。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贴出示意 图。) 师:哪组也是有孔的这种情 况?请上台来说一说。 生:把瓶盖拧紧,堵住小孔,小 球在水底。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里面全是气,水进不 去。把孔松开点,让小球上升到水 中,再堵住。 JfREN6AN 师:为什么这么做? 生:因为放了一点气,水进去 了一点,小球就到中间了。最后完 全松开,不堵了,小球就上升到水 面上了。因为气全出来了,水全部 进去了。 师:有孔的小组,都把实验方 法讲了一遍,并且说出了原因,非 常好。刚才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 希望同学们坚持下去。现在没有 孔的组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把瓶盖盖严,小球在水底。 师:为什么小球在下面? 生:里面有空气,水不能进去。 (教师板书:盖严、有空气、水 进不去。) 生:把瓶盖打开一些,水进去 一点,小球就到水中间了,再盖严。 (教师板书:打开、再盖严。) 师:为什么要打开一点点,目 的是做什么? 生:比如有一个物体,中间有 这么多东西,如果再放进去一点东 西,必须先拿走一些,才能再放进 去。 师:你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放 出一点是放出什么?(学生回答:空 气)再进去一点,进去的是什么? 生:水。 (教师板书:气出来、水进一 点。) 生:把盖都打开,小球就会慢 慢升到水面上去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水满了,空气没了。 师:空气没了,上哪里去了? 生:从瓶中跑出去了。 (教师板书:盖打开、气跑出 来、水进去。) 师:瓶盖无孔的,哪组还愿意 汇报一下? 生:第一次是把盖拧紧了,让 科学课 e- ̄"11-12月■■l奠人版 空气在瓶子里面。第二次是把盖 它怎么进去? (把一个完好无损的气球放进瓶 子拧松一些,等球到了水中间的时 候再拧紧。第三次是把瓶盖完全 拧松。 生:用嘴去吹气,小球下去了, 打开又上来了,然后再用嘴去吹。 师:这种办法不是很卫生,可 内,气球口套在饮料瓶口上,往饮 料瓶内的气球吹气)你能让气球听 你的话吗?你能吹大吗? 生:能吹瓶子的宽那么大。 生:吹瓶子那么大。 师:不错。除了这两种方法以 外,谁有新的方法,也可以让这个 小球“听话”? 以尝试做一做。还有其他办法 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种材料 ——塑料袋,现在谁有办法呢? 师:这位同学力气大,请他上 生:把瓶子压入水里后,再把 瓶子弄弯了,让瓶身倾斜,水就进 去了。 (学生汇报时,教师演示。)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现在大 家一起看黑板,咱们运用这些方法 让小球“听话”了。再仔细看一下, 让小球“听话”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生:空气。 生:水。 师:大家说哪个最重要? 生:空气。 师:以前大家只知道,看得见、 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桌子椅子会占 据空间,今天同学们通过实验发 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占 据空间。原来小球“听话”的秘密 是——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 题)。 现在每个小组的组长,对着小 球把瓶子竖直压入水中后,然后把 瓶盖都打开,观察一下,6个小组的 小球都在哪里? 生:水面上。 师:为什么都在水面上了? 生:空气全都跑出来了,水进 去了。 师:现在有一个更有挑战性的 任务需要大家来完成。你想个办 法让小球反复“听话”,即让小球 “上来——下去——再上来——再 下去”,怎样做? 生:打开瓶盖,小球到了上面, 然后再盖上瓶盖。 师:这时候空气全跑出来了, .t 毽…1 扛…^日 生:塑料袋一抖装上空气后, 抓住口,把塑料袋的口放入塑料瓶 口内。 师:(演示方法)还有不一样的 吗? 生:塑料袋装满空气后,把塑 料袋的口罩到瓶子口外面,用手紧 紧捂住。 师:(演示方法)为什么要紧紧 捂住? 生:不让空气跑了。 师:这时,谁占据着塑料袋的 空间? 生:空气。 师:这个实验一个人能完成 吗?小组内的同学要相互合作,用 手捂紧后,慢慢把塑料袋里的空气 往瓶内挤压,再缓慢松开手。 (学生分组实验。) 师:成功了吗?上台给大家演 示一下。 (学生上台演示。) 师:成功了。谁能用空气占据 空间解释一下? 生:一开始空气在塑料袋里, 占据塑料袋的空间,用手挤压空 气,空气下去占了水的空间,小球 就下去了;松开手,空气跑上来了, 水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就跟着 上来了。 师:说得非常好!小球之所以 非常“听话”,是因为—— 生:空气占据空间。 师:这节课,小球开始听同学 们的话了。我这里还有个气球, 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吹,其他同学喊加 油,气球却始终吹不起来。) 师:说说你现在吹气的感受。 生:吹不进去,很费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空气 占据着空间。 师:怎样做才能把气球吹大? 自己课下想办法,我相信同学们一 定会成功。 评析 对学生来说,空气占据空间是 比较抽象的,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 有趣的探究实验,通过让小球在可 乐瓶的水面上去、下来,再上去、下 来,使学生看到空气占据空间,把 抽象的内容可视化。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善于等待学生去发现,并 提供引导。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实验 完后,不是简单地由学生填写一个 报告单,教师还同时在黑板上出示 非常详细的分析过程。教师通过 一步步的追问,使实验现象和空气 占据空间联系起来,配合形象化的 板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 传统有效的教学技能与新的教学 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认识 过程中,不但有兴趣地开展探究活 动,而且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河北省衡水市河西小学(053000) 北京市密云县石城小学(101513) 北京教育学院(100120)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