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秋“名师大课堂”(芬)

来源:二三娱乐
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语言魅力

——2014年秋“名师大课堂”之小学语文阅读新教法培训活动

学习心得

金城江区第九小学 罗素芬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10月18、19日能有幸进入名师课堂亲身体验,真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叹。本次小学语文阅读教法培训活动共安排了低、中、高三段11节课,分别是湖北省小语学会会员杨梅老师、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一小高级教师德秀齐老师的二年级识字课;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名师工作室导师,全国著名的评课专家吴琳上的四年级童话教学《巨人的花园》以及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副院长向爱平与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州市骨干教师郑玮瑜——胖小鱼的四年级科普教学同课异构《呼风唤雨的世纪》;安徽省小语会常务理事陈金龙老师上的五年级律诗教学《七律 长征》以及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语文教师罗才军执教六年级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广东省名师彭才华执教的六年级阅读课《少年闰土》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忠诚执教的六年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11节课概括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法的走向,强调了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走出来,关注文本个性,把握文本特点,教出文本特点。是什么样的文本就要上出该文本特点,如识字教学分为集中识字和阅读识字两种,不要上成阅读课,要处理好语言材料与识字之间的关系;古诗教学就要依据古诗特点学会读古诗,如罗才军老师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抓住诗眼“喜”字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悟出了诗人当时的情感主线“喜从天降、喜极而泣、喜笑颜开、喜上眉梢、欣喜若狂和喜不自胜”的变化,从而达到对全诗的理解;童话、民间故事之类就不要上成别的文体的课,要把握故事的情节、故事的语言以及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一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要体现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字词句的训练,朗读的训练,读出感受,读出情感,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扣:先是善于挖掘文本教育的价值与学生紧密联系,得到熏陶与感染,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其次

1

是对原文(课文)进行“踩点”,内容和语言这两点的有机结合,品析字词句,悟读感受;接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想象为翅膀。不能一味教课文,应该学课文读课文,读懂文本内容,与学生有实效相连,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最后关注语文基础,追寻语文阅读教学规律(字---词---句---段---文章)之间的联系,教出真实、有效的阅读课。

在这些课例中,吴琳老师的《巨人的花园》、陈金龙老师的《七律.长征》和彭才华老师的《少年闰土》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他们那一瞬间展现的精彩让我回味无穷。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令人惊叹,课堂问题的设计精确巧妙。当我听着几位名师讲课时,不由惊叹,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魅力,他们能把学生带进无限的遐想,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名师大课堂”之小学语文阅读新教法培训,吴老师在授《巨人的花园》的课中,老师设计思路突出了“合作” ,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了人物的特性,了解神奇之处。老师教学思路很清晰,课堂节奏也比较紧凑,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其次把握文体的美,如: “巨人花园” 引领学生走进花园,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爱”使学生心灵受到碰撞。课堂上, 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 味词句, 要动笔书写, 积累感悟等方面的能力。

陈金龙老师原来准备的是五年级的阅读教学《梅花魂》两课时,但是与现场学生课前交流时发现该班学生已经学过了《梅花魂》一课,于是灵机改动上最后一单元的第一课《七律 长征》。陈金龙老师的《七律长征》一课追求了简单高效。这首诗看

2

似简单,但要理解诗中的意义却不是那么简单,陈老师就注重到一点“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也教到学生手上。”注重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文本研读——挖(抓住文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情培养与调动,如理解“远征”就从介绍红军长征要走二万五千里路来理解。但为了体现红军的坚强意志,只把它当作很平常的事。红军长征要经过万水千山,让学生找“万水”的代表,“金沙江”“大渡河”,“千山”的代表“五岭”“乌蒙”,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山的气势磅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红军过千山的艰辛,但在红军眼里却像“腾细浪”“走泥丸”,陈老师在教学中就抓住了这些字眼来教学。

陈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读书,重视学生,重视效率。陈老师很注重读,通过有感情地读去体会红军的不畏艰险。如读“五岭逶迄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重点指导“腾细浪”“走泥丸”陈老师很重视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多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读中下功夫,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诗句的意境,再展开想象,并从课件中展示当时红军长征时的各种艰险处境,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从思想上加强教育,让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更进一步地提高。在学生朗读诗句后,陈老师又热情洋溢地范读全诗,当陈老师刚朗读完全诗时,整个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被陈老师那朗诵家的气势所感动。陈老师在教学完全诗后,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从一个文学家方面加以介绍,以及在写作本诗时的情境方面介绍,让学生们对毛主席有更多的了解,对毛主席更加敬仰。

陈老师在教学本诗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从词到诗再到全首诗,从朗读中都能体现出陈老师的教学语言准确地运用,并注重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也教到学生手中。

以下是陈老师的几个教学片断,供大家一起分享: 1.读题目,味道渐浓

初读题目,教师这样引导:这是一首诗,每行7个字,共8行,有个题目,看老师板书。谁来读?

指导读题目:

(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

(2)知道长征吗?学生介绍资料。根据你的资料,你来读题目。

3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之后生再读题目。

(4)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学生资料、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2.读诗行,知内容,悟情感

(1)初读要求:人民红军眼里长征是什么?读诗要读懂读顺,读得像诗。 推进评价指导:刚才是用眼读的,你还要用心读,我能听到你的声音,感受你的投入。(学生继续朗读)

(2)初读后解决问题:红军眼里长征怎样?诗中就有。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初读整体感知,一个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教师介绍这两句的意思后板书“只等闲”,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跨越千山万水真的是平常事吗?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陈老师在下面的教学中始终紧挂这个句子,回旋式阅读理解,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六句的理解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长征是如此的充满艰险却又是那般的乐观。】

(3)重点理解诗句:

A、真的平常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当时头上有敌人的轰炸,前后有围追堵截,走这样五岭逶迤的山简单吗?读。 想一想,他们空着肚子,饥肠辘辘,敌机在轰炸,再读这四个字,等闲吗,平常吗?

这逶迤的五岭,画波浪线,在红军眼里就是这样细小的浪花。读这7字。 教师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运用指导方法读好“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鲜明的朗读对比中感悟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师:这就是红军眼中的山,读。这山,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师没有采用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诗句意思的老路,而是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紧扣前文中“等闲”“不怕”,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运用想象体验、简笔画、对比朗读地方法,体会情感。基本上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对于距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

4

的文章,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B、师:水呢?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金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大浪淘沙,金色的沙子……)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此时红军什么心情?(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的一张张笑脸——暖。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好“暖”。

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片,你看了什么心情?(学生说害怕,紧张)

师:对面是一个射击口,身后是增援的敌军大部队,这就是红军,这就是长征。 出示“寒”:和刚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担忧)对比读出不同。 师:你的心就在文字里,读。

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穿着草鞋过雪山快乐高兴吗?但对红军战士来说却是——喜。为什么?读出幸福快乐。

师:这就是红军眼里的长征。

出示地图:长征,这条路是用什么谱写成的?(汗水、鲜血、生命……) 师:这是一条生命的路,智慧的路,希望之路,这就是长征。 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D、生读全诗。教师配乐范读,大气磅礴。师:你可以睁眼小声读,可以闭眼听。想到了什么?

生:一双草鞋走了这么长的路,他们太辛苦了。 生:他们翻山过河,太不容易了。 生:……

师:这就是长征。 3.读作者,情感升华

出示毛泽东草书《长征》,生配乐朗读。认识草书:书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位书法家、诗人、伟人,他就是毛泽东。56个字,他饱含激情写下的,就是长征。这字字句句中,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标点,就是一次战役,一滴鲜血,这就是长征。

出示毛主席站立橘子洲头的相片,播放演唱。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