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

来源:二三娱乐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

在做每一件事情的开始阶段,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失误。但出现这些问题与失误并不害怕,重要的是分析与找出出现这些问题与失误的原因,然后总结一些经验和并找出相应的正确的办法解决。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

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着缺点和偏差,遗留问题不少,但毕竟是支流。主要应看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表现在: (一)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提出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的用和平的赎买的办法,即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出现过,但是采取这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二)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 (三)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和平改造的方针、政策,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首先应肯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这一改造的确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其次,也应看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缺点,这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速度过快。最初党的设想是18年,后来只用了7年。其中1954年以前的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妥的,以后尤其是1956年高潮时期速度过快。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总的来讲是件好事,消灭了资产阶级,使我国较快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但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没有充足的时间加以思考,对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状况不能从容地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以致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于彻底,把私有经济完全消灭了,这是不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的。建国初期,党是强调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后来则不再提私有经济的积极作用,而是一味强调私有经济的落后性、破坏性。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至1956年底,98.7%的私营企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83.1%的私营商业及饮食业实行了合作和公私合营。在以后又进一步强调公有制经济纯而又纯、

造成私有经济完全消灭。这就使我国经济结构中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国家背上很多大包袱,使生产和流通中留下许多空隙无人填补,许多小商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消失,使群众生活不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