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研究

李祖超 胡 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对研究型大学形成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美国的一些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我国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提出了战略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跨越;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5-0076-07

中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2005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达到2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但是中国大学的结构不尽合理,研究型大学很少,而教学研究型大学数量较多。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利,也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大学的结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扩大我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必须加快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一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尽快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新的发展战略。

一、研究型大学的形成规律初探

研究型大学虽然是美国提出来的,但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尽管只有美国明确划分研究型大学这一特殊的大学群体,但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客观上也存在研究型大学这一群体。它们一般居于高等教育的顶层,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对该国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探讨这些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揭示其特点与形成规律,对于我国一些大学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试图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形成规律作初步探讨。

1.志存高远,树立追求卓越之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实质上是一所大学的理想。它主要指的是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大学定位、性质、职能与使命等根本性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办学实践的导向和指针。树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将其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首要前提。

19世纪初,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们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世纪后半叶,致力于美国现代大学运动的高等教育家们很快将这一办学理念引入美国,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端的重要标志。它的首任校长吉尔曼

收稿日期:2006-07-1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05z044).

作者简介:李祖超,湖北松滋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思想政治

教育;胡燕,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学术研究将是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前进指南和激励器0。/知识的获取、保存、提炼和整理将是这所大学的主要目标0,/大学的最重要的使命是研究生教育或称作高级教育,大学教育

¹的目标是最自由地促进有益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和提高学者的水平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办学

理念是一种迥异于美国传统大学的办学理念,它开创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崇尚创新,视科学研究为首要己任。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从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史看,柏林大学因为洪堡提出了/为科学而生活0,遂采用讲座制以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鼓励研究高深学问,使柏林大学成为当时世界耀眼的光芒。霍普金斯大学在吸收了柏林大学经验的基础上,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促使科学研究成为美国主要大学的职能之一。考察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超过老牌的哈佛和耶鲁而崛起,凭借的是科学研究。芝加哥、哥伦比亚、康乃尔等也因此而兴起。芝加哥大学知名学者哈珀就坚持研究工作第一,教学第二。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从一般技术院校发展为具有坚实文理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也是因为它透过战争看到了国家对大学基础科学研究的需要。英国的大学同样如此,英国的高等教育数百年来以牛津、剑桥为骄傲,后两校曾因崇尚古典而拒绝新科学,结果致使科学研究落后于德国,直到19世纪80年代,科学研究才盛行于英国,牛津、剑桥也重获昔日之荣耀。

3.造就精英,以培养高端人才为重要使命。柏林大学是最早开办研究生教育的大学,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便是最大的受惠国之一。1800年前后,美国的高校几乎完全是本科教育机构。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它是美国国内第一所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并提供博士后教育的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在1876年指出,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这是第一次把培养研究生放在大学任务的第一位,使授予博士学位和开展科学研究成为一所学院变为大学的标志,使拥有博士学位成为在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院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必备资格。受其影响,许多老式的文理学院,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也趋于向研究生教育发展,有的甚至成立了研究生院。有些新建的大学更是从开办之初就对研究生教育情有独钟,如1889年成立的克拉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主要模仿者,成为美国第一所完全是研究生院的大学。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下,美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向正规化与制度化方向全面迈进。到1900年,美国开设研究生课程的学院和大学已达150所,其中近1/3开设了博士课程,全美国共授予博士学位250人。1940年,研究生院有学生100000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的有3000人,40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人数增长到12倍。而美国研究型大学尤其是排在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在这一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67年,美国高等院校中的博士后人员50%集中于占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9%的著名研究型大学中。1993年,约占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3%的研究型大学授予了美国约80%的博士学位和40%的硕士学位。在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领域也日益拓宽º。

4.求才若渴,视才如命。美国素有重视人才的传统。20世纪以来有许多科学家先后移居美国,这不啻于技术引进,其实远远胜于技术引进。它推动了世界科技中心转向美国,并有力地支撑着美国的科技优势。以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为例,1776-1960年,共有近600名美国科学家做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1900年以前不足60人),其中仅当时加入美籍的移民就有近百人。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实行反犹太主义,为美国送来了3000多名欧洲著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著名的火箭专家布劳恩、意大利的费米、匈牙利的西拉德#德勒等。他们加盟美国研究型大学,大大增强了这些大学的科研实力»。

¹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2-33.

º殷小琴,孔志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原因与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97-98.»殷小琴,孔志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原因与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97-98.

这种重视人才的传统也一直影响着美国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他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是取决于他们的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0¹因此,他更喜欢将霍普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0。确实,早期的霍普金斯大学没有宏伟的建筑,但它拥有一批科学精英。该校组成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团体,其中包括著名的数学家西维斯特、物理学家罗兰、化学家雷姆森、生物学家马丁、古典学家吉尔德斯利夫等。霍普金斯大学的追随者哥伦比亚大学首创了带薪休假制,在师资上利用丰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教授,使得1904年的教授人数约是1890年改造之前的四倍,而且教师素质也是全美第二。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认为,什么都可以失去,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一流的教授。可以说,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求才若渴,视才如命。她将优秀人才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所在。一流的师资是办好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正是由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对人才的重视,才能持续地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前来求学或从事研究,使得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5.追求一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学科是大学的核心,学科水平是反映一所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综观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除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综合性强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学校拥有某些独具特色的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都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规模并不大,然而,由于他们坚持以数学、热力学、牛顿力学、电磁学等最基础的学科为基础,形成了一批一流的学科和优秀的科研机构。该校的喷气推动实验室,也就是钱学森工作过的实验室,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主要基地,美国导弹、火箭、卫星最初的基础研究都始于这里。这使得该校成为既是优秀的教育机构,又是顶尖的科研机构。

6.不惜代价,耗费巨资抢占制高点。科学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是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只有拥有充足的经费,才能更新必要的研究设备,聘请尖端科研人才,从而为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巨额经费支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联邦政府、企业界、非营利机构、州及地方政府和大学本身,其中联邦政府是主要的支持者。联邦政府的巨额经费资助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联邦政府的这种大力支持始于二战时期。联邦政府之后一直将高等学校当作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这种/工具论0的内在出发点是联邦政府促进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及高等学校开展基础研究的优越性,美国联邦政府在其多元分散的科技体制中,通过重点投资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研究与发展经费分配时,联邦政府实行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方式,注重/杰出原则0,从而使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相对集中于少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62年,得到资助最多的前6所研究型大学得到了联邦科研经费资助的57%,排名靠前的20所大学得到了79%的经费;联邦政府资助的资金占这20所大学经费支出的比例高达20%到80%以上。这些大学也因此获得/联邦拨款大学0的美称º。战后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的资助,不但使研究型大学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在质量和水平上也有了更大的提高。研究型大学在攻克科技难关、抢占学科制高点、追求学术前沿等方面,总是不惜一切代价,耗费巨额投资来争夺与力保其霸主或领先的地位。

此外,研究型大学的形成还要吸引优秀的生源、杰出校长的管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及科研设备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美国部分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成功经验

在美国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初期,并未出现/研究型大学0这个称呼,但1900年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立

¹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3-199.

º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8-39.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协会认为,真正的大学必须满足/高深学问、研究生教育和通过研究促进知识增长0的要求。因此,按照严格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成绩作为接受会员的标准,同时该组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究型大学0的概念。它的第一批会员包括12所大学,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这12所大学便是美国最早的研究型大学。现今,按照美国卡内基基金会1994年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标准,第一个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有125所,占高校总数的3.1%;按2000年最新版的分类标准划分,美国现有研究型大学261所,其中,广延型博士学位/研究型大学有151所,密集型博士学位/研究型大学有110所。研究型大学的范围和数量得到较大的扩充,把原第二层次的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都纳入到研究型大学的行列。考察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这种途径建立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一些新型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拉克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芝加哥大学等。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些学校在不同时期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历史机遇的结果。华中

¹科技大学沈红教授认为这种机遇有九个。在1874-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董事会欲筹建一所

与众不同的新校。在实地考察与访问众多著名院校之后,他们发现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大学正在本科生教育之外尝试另外一种新的教育,即研究生教育,但规模尚小,还不成气候。霍普金斯大学正处于新建阶段,根本不具备雄厚的实力与之较量,只好在另一个层次同其他名校相竞争,即办有特色的教育,这样才能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在众多名校中站稳脚跟。于是,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之后,董事会决定建立一所完全不同的大学,即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自此,这一制度便在美国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壮大。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建成,首任校长吉尔曼极端推崇德国式大学教育,提倡科学研究,在开学典礼上,他宣布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的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因此,霍普金斯大学开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先河,其首创的独立研究生院和研究型大学模式,后为美国大学纷纷效仿。这些模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的新大学主要有1889年建立且建立之初只招研究生的克拉克大学,1889年建立的重点培养神学领域研究生的美国天主教大学,1891年受洛克菲勒资助的芝加哥大学等。这些研究型大学形成的主要经验是,抓住历史的机遇,借鉴新型大学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一跃成为研究型大学。

2.改造老式大学,尽快缩短转型期。按照柏林大学和美国新型大学的模式改造老式大学,从教学型院校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按照这种途径建立的研究型大学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从教学型院校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被称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于一些较老的教学型大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这些大学中的许多教授都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他们深受自己在德国的博士导师们的启发,积极寻求开展研究和高层次学位授予工作。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从成立之初到19世纪中叶的200多年间,虽然完成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但仍带有殖民地学院的烙印,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国和德国的大学。哈佛大学校长蒂克纳首先倡导改革,为取得学士学位教育的学生开设更高一级的课程。虽然规模极小,但这确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哈佛大学真正实施研究生教育应始于艾略特当政时期。1869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化学家艾略特在上任伊始,就宣布了他重建哈佛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0。他指出,/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它将不是一个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和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将是美国接受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

¹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51-253.

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上无双的。0¹艾略特想要把哈佛大学建成一所既不同于英国大学又不同于德国大学的美国式的大学。他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实行选课制,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奠定了哈佛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地位。随后的几位哈佛校长,如劳威尔、科南特、普西、博克、陆登庭等,更是立志高远,锐意改革,改进本科生教育,完善专业学院,强化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推行核心课程计划,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哈佛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地位。

美国的一些老式教学型大学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并积极地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来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的。

3.创特色独辟蹊径,实现追赶式崛起。采取这种策略建立起来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历史并不悠久,且当时实力不强的大学,如威斯康星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

威斯康星大学虽然创办较早,但起初很一般,赠地学院运动中州政府将依据5莫里尔法6获得的资金给了威斯康星大学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威斯康星大学逐步意识到大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解决经济、生产、社会及生活中的问题。大学要努力为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服务。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0对美国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威斯康星大学也因积极主动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后成为一所颇具特色的、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型大学。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但到1960年便已经名列前茅了,1985年就全美一流了。那斯坦福大学是靠什么崛起的呢?说到斯坦福大学,人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硅谷0。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被看作是伙伴关系的典范,也就是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0,没有硅谷也就没有后来的斯坦福大学。1951年依托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硅谷)之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微电子工业便不断互促发展。依托高水平大学创办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后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相继推广,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是卡内基技术学院,创建于1912年,最初只是工程学院,20世纪40年代,实施卡内基计划后,开始了由学院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1967年改名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后来,学校仔细分析了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和优势,决定不选择与在其他大学已是一流学科相同的学科去竞争,而是独辟蹊径,采取新的发展战略,明确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异学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就敏锐地觉察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将来会大有作为,于1975年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系,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的重点和本校特色,且尤为重视跨学科的研究,崇尚创新。不久,该校便迅速崛起,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占据前沿地位,在很短时间内就跃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这类大学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形成特色,实现追赶式崛起跨入研究型大学行列。

三、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对策

要研究中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对策,首先应该明确我国目前到底已有多少所研究型大学,哪些学校已经是研究型大学,哪些学校还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阶段。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所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近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有三。丁学良教授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由武书连领衔的5中国大学评价6课题组发表的中国研究型大学评价报告认为,2006年中国有36所研究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专题研究组则认为,中国有研究型大学55所。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能算得上研究型大学的大概有20所。有一批自称研究型大学或者被人恭维为研究型大学

¹郭键.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1-102.

的学校,实际上只不过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已。这类大学不必沾沾自喜已是研究型大学,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正是要扎扎实实地努力,尽快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这批被列入中国研究型大学名单而排名靠后的几十所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都面临着这一任务。

通过以上对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形成规律以及美国部分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成功经验的粗略分析,下面简要谈谈对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对策,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选择各不相同的战略。

1.抢抓机遇,超常跨越。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新建立起来的大学而言的。这些新建立起来的大学可以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做法,抓住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熟知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是跨越成功的典范。香港科技大学没有芳泽绵长的历史,没有积淀丰厚的传统,然而它却在建校10年间一举蹿升为世界名校。这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罕有的创举。有人说香港科技大学/得尽天时,占尽地利,享尽人和0;/没有老本,没有包袱,没有束缚0。笔者认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时机、人才和大量的经费支持。正如该校创校者所言,/以人为本,因人成事,事在人为0。这所按现行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则和主流理念建立起来的大学,把创建一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作为它10多年始终清晰无误、宗奉不渝的办学理念,并且网罗了一支享誉国际的优秀教师队伍)))拥有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约450名,来自全球35个国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75%的教授从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学府取得博士学位。再加上政府巨额的资金支持使得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10间一跃成为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原来只是一个技术学院,后紧紧抓住计算机科学大力发展,很快也跃入研究型大学行列;英国的沃威克大学办学35年就创出世界一流之奇迹;美国斯坦福大学也是近几十年因创造硅谷才由一所乡村大学而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

2.固本强基,勇于创新。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而言的。中国不乏历史比较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普遍基础比较扎实,但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往往侧重于教学,虽然也注重研究,成果也丰硕,但原创性的少,有重大影响的少,标志性成果少。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国际竞争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命脉。综观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它们总是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大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可见,今天的大学若没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想成为研究型大学是不可想象的。建校初期的哈佛学院基本上是英国大学的翻版,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培养人才,最初是培养牧师,后来是为政府部门培养官员。19世纪后期,校长艾略特对哈佛大学进行改革。他指出,/大学有三个主要的直接职能。首先是教学;其次是以书籍等形式大量汇集已获得的系统知识;第三是研究,或换句话说就是把目前的知识疆界向前推进一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掌握一些新的真理。0¹因此,他主张科学研究应成为哈佛大学的新职能,并注重发展研究生教育,从而初步奠定了哈佛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如今的哈佛大学共有11个学院,其中有10个是研究生院。我国的这类大学,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哈佛的经验,重视科学研究,重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努力促成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跻身到研究型大学的行列中来。

3.重点突破,争创一流。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新兴的综合性大学而言的。新兴的综合性大学是指那些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一般都覆盖了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近10个学科门类,专业多达上百个的大学。这些新兴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类学校开办新专业、新学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便利。这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发展均衡,但往往面临高水平学科不多、学科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使之与研究型大学失之交臂。综观世界著名研

¹WilliamBentinck-Smith,TheHarvardBook,350AniversmpEdi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6),22.

究型大学,除了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学校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且被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先生在清华大学所做的5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6演讲中明确指出,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然后其他学科也会自然而然地上来。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

¹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一流,一定要有先后。可见,高水平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所大学腾飞的引

擎,是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这类大学要想成为研究型大学就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关键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会拖累前进的步伐,减缓发展的速度。这类新兴的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一般起步较晚,因此,应在稳定本科生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4.以强携弱,文理均衡。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优势学科很强的多科性大学而言的。这类优势学科很强的多科性大学,在历史上一般是由学科单一的学院起家的,如工学院、农学院,甚至是更加专门化的单科学院,如地质、海洋、矿业、石油、钢铁、化工、铁路、纺织、邮电、纺织、林业等,因此这类学校往往有一个到多个二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力和扎实的基础。随着学校的发展,这种单科学院逐渐增加其他学科,成为多科性大学,有的甚至合并成了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虽然有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在全国可数一数二,但其他学科的实力并不强,学科呈畸形发展状态,因此学校整体上缺乏竞争力。这类大学要跻身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校情出发,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强势与弱势,继续保持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带动其他的学科,而对于那些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要限制其发展,甚至淘汰拖后腿的学科,即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0的策略。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原本有建筑学院,并且在全美排名10至12位,有很好的声誉,但学校认为它往后很难达到一流水平,1969年断然决定撤销建筑学院。在这一点上,学校的领导者决不能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迁就现状,否则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就要犯历史的错误,与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类大学千万不要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不必再铺新摊子,上新的学科门类,而应该重视那些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学科,或者尽量使较弱的学科与优势学科形成交叉学科,从而提高全校学科的整体水平。比如当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吸纳优秀人才,实行文理交叉,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的学科,使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颇强的研究型大学。

5.规模适度,特色为先。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巨型大学而言的。本文所指的巨型大学是那些由高校合并重组所产生的多校区、学生人数达几万的大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合并重组和自身拓展形成的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巨大的大学纷纷出现。应该说,多数大学在合并和拓展中,使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办学条件有了较明显改善,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强强联合使一些巨型大学的竞争力更强,向研究型大学又迈进了一步。但有些巨型大学在形成过程中,却将实力较弱的高校(甚至是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并入。这类大学虽然在规模上得到了扩张,但整体实力反而下降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举步维艰,这对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是极为不利的。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有特点,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想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研究型大学的形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那些处于研究型大学边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只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战略对策,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成功跨越也是完全可能的。

(下转第88页)

¹宋晓梦.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N].光明日报,2000-01-12.

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这些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也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中存在,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体对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多样化,都使得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政府也应积极倡导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根据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几点。其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实现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多种模式的并存;其二,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是今后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三,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以及国家急需发展的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其四,高校主导型模式应该在研究型大学或国家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其五,学科单位主导型模式适应于高校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采用;其六,应该谨慎地有所选择地采用导师主导型模式。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陈学飞等.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周洪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谢桂华.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米银俊,黄慧民.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16-20.

NewPerspectiveonPostgraduateEducation

CHENGSi-hui ZHANJian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

Abstract:/Totrainwhattypeofstudents0and/howtotrainpostgraduatestudents0aretwofun2damentalissuesinpostgraduateeducation.Thisstudyproposestoclassifypostgraduateeducationintosixmodelsaccordingtostatusandfunctionsofdifferentstakeholders:theyarepostgraduateeducationledbythegovernment,institution(theinstitutionsthatprovidepostgraduateeducation),supervisor,student,andemployer.Thestudyevaluat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eachmodelinordertoinforminstitutionalchoices.

Keywords:postgraduateeducation;trainingmodel

(上接第82页)

StrategiesforUpgradingfromTeaching-ResearchUniversitytoResearchUniversity

LIZu-chaoHUYan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

Abstract:ThisarticleexploresthedevelopmentpathofresearchuniversityandillustratesitwithanalysesofsuccessfulexperienceofseveralAmericanuniversities.Itconcludeswithrecommendationsofvariousstrategicchoicesfordifferenttypesofteaching-researchuniversitiestoupgradeintoresearchuniversities.

Keywords:researchuniversity;teaching-researchuniversity;institutionalstrate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