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娱乐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教学设计

摘要:本次教研设计基于初三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经验,经探讨和研究总结出初三化

学中考热点之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教学模板。各位在职教师可根据此模板和本班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新教师可依据此模板积极有效地进行备课和提升。 关键词:金属;金属活动顺序表;置换反应;教学设计

一、 教研目的

通过任课教师将在上课过程中有关金属活动顺序表相关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分享,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建议进行互相的补充和改进,经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后,把此部分内容统一化、规范化,并制定出相应模板,以供大家备课时参考。各位教师根据模板流程及本班教学具体情况以及学员整体水平可自行调整教学内容与深度。

二、 教研内容

1、 引入方法之情景引入法举例

小故事讲述:提出问题——如何判别铜锌合金与真金。指导学生根据上个课题(第八章金属及金属材料课题一:金属材料)的内容提出物理的解决方法,再由教师提出用化学的方法进行鉴别。由此可以引入并给出学生第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 系统教研研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所熟悉和掌握的两类试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回顾实验使学生明白不同金属在相同反应的情况下所需要的不同条件,以及从剧烈程度、反应速率、生成物等角度出发可发现不同的实验反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实验现象,初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及实验现象排列出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可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PPT、图片或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展示出金属在盐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比如铁在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等。用这些感官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带领大家认识和学习新的反应和化学知识,并由此再推导出这几种金属之间的化学活泼性的顺序。

教师可在此探究顺序后给出金属活动顺序表,告诉学生技巧性的记忆方法,并通过化学名称、化学符号等不同的书写方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并开始指导学生在其四个方面应用的相关学习和练习。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和学习化学基本四大反应之一置换反应的概念,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可以顺带回顾之前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要与本课题开始时的金属与酸的反应相结合,给出定义及常见常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本课题难点在于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各位教师注意将本课题难点与中考考点和真题相结合,有目的性地进行分类,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

三、 教研成果

具体总结模板(流程)及说明、扩展(各位教师具体情况具体选择各自的扩展探究的内容)如下:

探究: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注意:让学生感悟试验,通过实验现象找规律。 提出:1、金属与一盐溶液的反应 2、置换反应 给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注意:1、记忆顺序表的方法; 2、边写边介绍各个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记忆; 3、先在上行写中文名称,再在下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1. 总说金属活泼性与顺序表中位置的关系; 2. K到Ag与氧气反应的难易规律和Au的不反应; 3. (H)存在的意义及(H)前金属与(H)后金属在通常情况下与酸[1]的反应,还有反应速率与金属活泼性成正比的关系(讲义P38T4); 4. 盐溶液的问题: a. 与(H)无关; b. 前金换后金(要求学生马上仿写),比如Cu + AgCl (×); c. Fe、(H)、Cu、Fe; d. K、Ca、Na的特殊性; e. 金属在多种盐溶液中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反顺序),比如Zn与FeSO4、CuSO4等,注意反应顺序及存在物质的量。 2+2+3+行写化学符号。 *说明:[1]此处的酸为非氧化性酸,即非浓硫酸或硝酸。 扩展:1、金属游离态和化合态的概念及金属的冶炼方法;

2、 钝化的概念(浓H2SO4与HNO3)

3、 Na2O2的探究: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及其水溶液; 4、 Na与CuSO4溶液反应及现象的探究; 5、 重点练习滤渣/液成分的鉴定(P35T7);

6、 重点练习金属与酸反应的图表类题型: 1)、 看斜率:斜率越陡反应越迅速剧烈; 2)、 看平台:与金属化合价及原子量有关; 3)、 总结规律,比如

四、教研反思

金属活动顺序表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规律,其反映出的本质就是金属元素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教师应让学生们感受到,任何化学性质其实都是有判断标准和相对顺序的,掌握好规律,不仅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问题,同时也能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研究事物的方法。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学生以有的认知层面进行教学,抓住学生们已经知道的内容,从已知发展到未知,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有些金属活泼而有些金属不活泼,但是对于其他不常见的金属的性质是不了解的,老师根据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作为不同金属活泼性的不同差异,这是从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入手,得出感性的认识,这时需要老师在进一步,把前科学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告诉学生这些事实,都是从实验得出的,我们不用再重复地去走发现之路,而只需要记住重要的结论,通过对前人间接经验的学习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学习的时间,这就是学习的意义。讲到此处,只是对以往知识的总结,但是还没有利用规律去解释新问题,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进入金属与盐溶液的学习阶段,在这里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接受程度,适当地讲讲拓展的内容。黑格尔曾说过: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他的规律,而其规律,就是事物的内在逻辑。那么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内在逻辑。即,金属失电子的难易程度、第一电离能的相对大小。这也反映出了结构性质的决定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