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来源:二三娱乐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毛得奖 ,朱亚玲 (1.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2.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济南摘250353; 250353) 要:天然色素具有安全、营养、多功能性的特点。天然蓝色素是天然色素中的稀缺色素。植物和微 生物是生产天然蓝色素的主要原料来源。植物天然蓝色素主要有靛蓝、栀子蓝、藻蓝蛋白色素等。链霉菌、 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杜擀氏菌、黄杆菌、出芽短梗霉、光合细菌、基因工程菌株等微生物中的某些种 类能够产生天然蓝色素,其中放线菌紫(红)素、绿脓菌素、紫色杆菌素为兼具抗生素作用的蓝色素。超声 波破碎、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法、微滤和超滤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天然蓝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精 制纯化,微胶囊化、酯化、醚化、酰化等促进色素稳定的反应技术也被应用于改善天然蓝色素的稳定性及色 素的其它性能。 关键词:天然蓝色素;食用色素;微生物色素;提取分离技术;稳定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13(2011)04—0149—07 Review of research situations of natu ral bl ue edible piqments iI n China MAO De-jiang .ZHU Ya.1ing (1.School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nan 250353; 2.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nan 250353) Abstract:Among the safe,nutientr and muhifunction natural pigments,natural blue pigments are very rare.Natural blue pigments are mainly produced from plant and microbial materials.Indigo,gardenia blue,phycocyanin are made from plant materials.Microbial strains such as Streptomyces sp.,Pseudomonas sp.,Pseudoalteromonas sp.,Dug— anella sp.,Flavobacterium sp.,Aureobasidium pullulans,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nd certa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trains are well known of producing natural blue pigments,such as antibiotic actinorhodin,pyocyanin and violacein. During the extraction,separation and puriifcation of natural blue pigments,many modelTl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ultrasonic fragmentation,column chromatography high—speed eountereurrent chromatography,supercritical fluid meth— od, microfih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are often used. Micr0encapsulation, esteriicatifon, etherification, acylation reac— tions can also be used to enhance pigment stability as well as to improve some other properties of natural pigments. Key words:natural blue pigment;edible pigment;microbial pigment;extraction and isolation;stabilization tech— nique 收稿日期:2011—03—31 项目来源: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09LB07)。 作者简介:毛得奖(1971一),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色素及工业微生物应用研究。 史黾China F ood  A 谢 1, 一三,皇  ,!,。 : 色素是指能够使被媒染物着色的物质,也称 为着色剂,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世界各地开发和应用色素的历史也很悠久。 自从英国人W.H.Perkins于1856年在世界上首次 人工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合成色素便因性 能优异、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而占据了色素市场 的绝对优势。但自英国(1967年)、美国(1973 年)、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等国家或机构相 继对合成色素(焦油色素)对人体的安全性提出 质疑,以及合成过程中可能带入的砷铅等污染物 危害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各国使用这类色素的 产品品种在逐渐减少。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 色素也由过去的30多种减少为目前的10种,天 然色素的快速发展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J。 天然色素通常是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 (如动植物材料)或培养方法生产得到的次生代 谢物质进行一定的加工而制成的色素。由于其具 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色调自然及多功能性 等优点,伴随着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日化工业 和养殖业等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我国目 前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就有43种。天然色素 已经占据了食用色素市场的主导地位并正在以每 年10%的速度增长_3』。加工天然色素的原材料来 源广泛(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矿物质等)、种 类繁多(截至2004年有记载的就有约600 种 ),但用这些材料制得的天然色素主要以红、 黄色调为主,蓝色素非常稀少,文献中常以“贵 重”、“极少”、“罕见”等词语提及 。。』。在我国 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列 出的56种色素中蓝色素仅有栀子蓝色素和藻青素 (即藻蓝蛋白色素)两种。蓝色是三原色之一, 可用于多种色调的调配,但由于蓝色素非常稀 少,使得天然蓝色素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供不应 求,因此积极开展天然蓝色素的研究开发工作, 必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诱人的市场前景 J。 1天然蓝色素的自然来源 天然色素中天然蓝色素很少,自然来源也非 常有限。有机天然蓝色素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 生物材料。蓼蓝、茶蓝、马蓝、吴蓝、菘蓝等木 蓝属植物的叶子可以用于制取靛蓝染料 j。栀子 蓝色素是用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 noides)的果实中的栀子苷制备的 J。麦冬 (Ophiopogogonjaponicus)果实 、爵床科植物 山蓝(Peristrophe baphica)。。。 、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蓝粒小麦(purple and blue—grained wheat)种子¨ 等植物来源材料都用于制取相应 的蓝色素。虽然有研究报道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 玫瑰能够产生蓝色素,但这类转基因植物材料因 来源珍稀,目前尚不能用于生产天然蓝色 素 1 。螺旋藻、蓝藻、念珠藻等藻类可用于制 取藻蓝蛋白色素 j。牡蛎舟形藻(Haslea OS— trearia)能产生提高牡蛎经济价值的蓝色马雷讷 素 。大蒜(Allium sativum)经醋浸制后能发生 绿变,其中可以分离出蓝色素 卜 。有些微生物 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sp.)、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heromonas sp.)、杜擀氏菌(Duganella sp.)、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sp.)、紫色非硫细菌等可利用培养 基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各不相同的蓝色素,另有 一些基因工程菌株可以产生靛蓝色素 I2 。 2天然蓝色素的结构与呈色 天然蓝色素尽管在蓝色色调上相似,但是蓝 色素的呈色机理并不相同。不同的呈色机理最终 都是由色素分子化学结构或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 的。不同原材料或不同方法制备的天然蓝色素的 分子结构可能不同,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应用范围 也会因此而有所差异。常见天然蓝色素的结构及 有关性质见表1。 红球甘蓝色素呈蓝色的pH范围非常狭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不能算作一种天然蓝 色素。 表1 常见天然蓝色素的结构及有关性质 Table 1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 ̄zafion of commen nature blue pigments 刿Chin a F ood A 1, 。 。 ,。 三 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蓝色素、红曲色素等多 3微生物天然蓝色素 虽然目前大多数天然蓝色素产品仍是以动植 物材料为原料制取的,但是这类材料的获取容易 种天然色素在当前也已成为现实 ,实际上目前 市场上主要的天然蓝色素的生产都需要微生物的 参与,如靛蓝色素、栀子蓝色素的制备过程中需 要微生物参与发酵,而制取藻蓝蛋白色素的蓝 受到季节、气候、产地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 天然蓝色素的产量非常有限,因而价格昂贵,难 以普及应用。微生物生长迅速,而且自然界中能 藻、螺旋藻、小球藻等本身就是微生物。除此之 外,自然界中仍有许多能够产生天然蓝色素的微 生物,但绝大部分利用微生物发酵产天然蓝色素 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距离实现利用 这些微生物直接发酵培养基进行天然蓝色素工业 够产生色素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利用微生物 资源生产天然色素基本不受资源、环境、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利用动植物来源的材料生 产天然色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采用微生物生 产天然色素终将会成为天然色素来源的主流 。 化生产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已报道的产蓝色素 微生物及其色素相关性质见表2。 表2产蓝色素微生物及色素相关-陛质 Table 2 microbes and the blue pigments produced by them 利用微生物产生蓝色素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产蓝色素微生物的筛选鉴 产,则需要对此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为微生物 发酵蓝色素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定;二、蓝色素理化性质与部分毒理学特性测 定,如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氧、复配 物、添加剂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蓝色素的光 谱学性质、抗氧化还原能力、抗菌活性、 (癌) 细胞毒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三、发酵蓝色 4天然蓝色素的提取分离与后处理 栀子蓝色素和藻蓝色素是食用天然色素市场 上占绝对优势的两种蓝色素。蓝藻和红藻是两类 主要的藻蓝色素原料来源,其中螺旋藻是生产藻 蓝色素经济而有效的首选原料。从藻体中释放藻 蓝色素的处理工艺多为调配缓蚀剂经(超)低温 冻融继而匀质 71 或者采用酶溶——高压匀质相 日 日 素培养基的筛选优化等。某些蓝色素的分子结构 和产蓝色素微生物在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上 的新陈代谢机理仍不清楚。要更好地指导工业生 史黾创na FChioo d A ffi’, =:童 堡 ! 竺: 25年,而我国至今仍是空白 J。尽管现在我国生 结合的方法破碎藻体细胞 ,超声波处理能够加 速藻体细胞的破碎。对于藻体较大的念珠藻则先 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然后进行酶溶(通过微 产的98%的栀子蓝色素均为出口,但总体上我国 天然蓝色素产量并不高,因此该类色素口前在我 国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面对全球每年以 10%速率增长的巨大天然色素市场,我国天然色 生物发酵和藻体自溶实现)匀质 。细胞匀质液 中的藻蓝色素可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 或 用超I临界CO 流体法先提取其中的黄色素然后再 素发展存在色素品种少,来源相对不足,成本较 用水基提取剂分离纯化藻蓝色素 。对精制后的 藻蓝色素进行真空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喷雾干 燥得到色素干粉。干燥前采用微胶囊包埋处理可 提高色素的耐热性能 18]。以栀子果粉为原料制备 栀子蓝色素目前有两种工艺,一是栀子果粉水浸 液经接种产酶菌株一次发酵产生栀子蓝色素的一 步法工艺,二是先行从栀子果粉水浸液中分离浓 缩栀子苷,然后经酶促反应产生栀子蓝色素的二 步法工艺。第一种工艺制得的栀子蓝色素色泽暗 淡,色价低,后期分离精制难且制得率低,第二 种工艺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栀子苷存 在于将栀子果粉水浸液过大孔吸附树脂(如 HPD100)柱制取栀子黄色素后剩余的废液中, 之后对废液采用膜过滤(微滤(0.1Ixm)澄清和 纳滤(100 Dalton)浓缩) j、双水相萃取 、 高速逆流色谱(HSCCC) 等技术浓缩富集栀子 苷用于制备高品质的栀子蓝色素。制得的色素经 超滤 、壳聚糖衍生物柱层析 或(D301)大 孔吸附树脂柱层析 副等技术进行纯化精制。 由于天然色素普遍存在稳定性差、易降解的 缺点,因此旨在提高天然色素稳定性的研究日益 增多。水溶性栀子蓝色素经乙酸酐酯化后得到了 憎水性栀子蓝色素,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也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稳定性_4 ∞ ;紫甘蓝色素经阿 魏酸和水杨酸酰基化处理后,其耐热性和耐光性 显著改善 ,但总的来说天然蓝色素的改性研究 还很少。 5展望 我国现行GB2760—2007版《食品添加剂使 用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43种天然色素中,蓝 色素仅有栀子蓝色素和藻蓝色素两种。我国栀子 产量和螺旋藻干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_1 ,但迄 今为止我国栀子蓝色素的质量还落后El本20年, 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栀子红在日本已上市 高的问题 。鉴于此,今后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工作:一、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 提高蓝色素产量和质量,推动低端产品向高端产 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二、利用已有原料开 发新型天然色素,如栀子红。三、高度重视天然 蓝色素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利用,开发蓝色素新品 系,抢占国际天然蓝色素研究先机,这对改变利 用动植物来源的材料生产的天然蓝色素不能满足 市场需求的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志光,梁勇,刘崇华,等.反相HPLC快速测定“监也 素”[J].印染,36(17):35—39. [2]邹志飞,蒲民,李健军,等.符国(地区)食用包索的使 用现况与比对分析[J].中同食品卫生杂志,2010,22 (2):112—121. [3]李一苇.产蓝色素链霉菌的鉴定和蓝色素发酵条件及其性质 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农业人学, 2006. [4]项彬,高建荣编著.天然色素[M].北京:化学【:、 I;版 社,2004. [5]赵辉,闫华晓.一株产蓝色素海洋链霉菌及其色素件质的研 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6):186—189. [6]秦玉楠.贵重天然食用色素——紫色素和蓝色素的提取技术 [J].贵州化工,1995(1):45—46. [7]李一苇,张明.链霉菌一ZLT产生的蓝色素性质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2):202—205. [8]刘晓棠,赵伯涛,张玖,等.栀子的综合开发 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1):19—26. [9]唐纯翼,唐艳华,吴艳,等.麦冬果实蓝色素的微波提取 J 特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5(2):17—19. [1O]程超,李伟,莫开菊,等.麦冬果实蓝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J].食品科学,2008,29(12):168—171. [11]谢运昌,文永新,蒋小华,等.山监色素Ij1f体的分子组成 和化学变化[J].广西植物,2003,23(4):367—369. [12]张廉奉,赵丽凤.紫色甘蓝天然色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3):51—52. [13]袁明璐.紫蓝粒小麦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2008, 1:32—37. [14]江苏纺织编辑部,基因工程方法造出靛蓝及红色棉纤维 [J].江苏纺织(A版),2003(6):31. [15]Maggie Yu.基因重组培育蓝色玫瑰[J].中国科技财富, 2006(9):60. [16]冯亚非,温燕梅,李先文.藻蓝一富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天 然色素[J].食品科技,2007(6):171—173. [17]高天荣,孙世中,韦小岿.从螺旋藻中提取藻蓝色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1):28—29. [18]赵良忠,段林东.念珠藻蓝色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1998(2):24—26. [19]毛得奖,朱亚玲,邢新会.天蓝色素马雷讷素(marennine)研 究现状[J].食品科学,2011,32(5):321—325. [2O]赵晓丹.醋浸绿蒜的功能及其绿变色素的分离、性质研究 [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 [21]陈聪.大蒜绿变色素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山东农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8. [22]李辉,吴云.产类胡萝 素又产靛蓝的菌株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7,24(2):7—1O. [23]宋晶,孙勇如,张利明,等.靛蓝色素酶基因表达载体的 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高技术通讯,2003 (9):39—42. [24]王君,张宝善.微生物生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J].微 生物学通报,2007,34(3):580—583. [25]邓祥元,王淑军,李富超.天然色素的资源和应用[J]. 中国调味品,2006(10):49—53. [26]张和春,陈亮,季文明,等.产蓝色素放线菌的初步鉴定 和蓝色素性质研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18 (3):23—28. [27]赵东红,陆玲,秦怀兰.一种微生物发酵产蓝色素的稳定 性及毒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21 —24. [28]邓祥元,王淑军,侯竹美,等.海洋链霉菌M259高产蓝 色素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7):35— 39. [29]孙延涛,陆玲.一种链霉菌产蓝色素各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J].微生物学杂志,2007,27(6):5—7. [3O]李一苇,陈晓琳,张明.一株产蓝色素菌株生物学特性及 色素基本性质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7,24(1): 41—43. [31]邓名荣,郭俊,朱红惠.粤蓝链霉菌代谢产物的抗菌抗肿 瘤流行性及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2010(22):367—372. [32]G F Gause.Litmocidin,a new antibiotic substance produced by proactinomyees cyaneus[J].J.Bacterio1.,1946,51(6): 649—653. [33]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 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4,43(4):494—506. [34]温露,袁保红,李厚金.南海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p.产 生的一种抗肿瘤蓝色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44(4):63—65,69. [35]孙爱飞,庄荣玉,王国良.海洋细菌El8菌株的生物学特 童 丧 性及其蓝紫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7, 34(4):691—694. [36]王海胜,卢元,薛园,等.杜擀氏菌B2的蓝色素成分的分 离及化学结构解析[J].化工学报,2008,59(3):630 —635. [37]陈波,蒲刚军.出芽短梗霉的发酵性能研究[J].食品技 术,2002(11):15—17. [38]岳慧英,黄潇,赵春贵,等.不产氧光合细菌光合色素的 光氧调控机制[J].微生物学报,2009,49(3):331— 336. [39]叶海辉,何秀芬,王秀兰.螺旋藻的破碎及藻蓝色素的提 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7(3):24—3O. [4O]刘焕云,王书玲.螺旋藻蓝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2):42—43. [41]张昆,方岩雄,邵晨.从螺旋藻中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的研 究[J].江苏食品与发酵,1995(3):19—22. [42]孙力军.栀子蓝色素呈色机理的探讨及二步法工艺的研究 [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8(3):1—5. [43]章建国,余顺火,李先祥,等.两步法生产栀子蓝色素工 艺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11):186— 188. [44]凌敏,焦裕健,李立明,等.高色价栀子蓝色素的制备及 其纯化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6): [45]梁华正,李媛,杨水平.利用双水相萃取栀子黄废液中的 栀子苷酶法生产栀子蓝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 3O(3):155—158. [46]杨丹,周敏,朱红霖,等.HSCCC法分离京尼平苷及京尼 平的显色反应[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5(3):493—496,501. [47]杨志,张芳,李梅,等.栀子蓝色素制备及纯化工艺的研 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 (2):59—63. [48]李佳春,梁华正,吴志梅,等.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栀子蓝 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7):50—53. [49]杨志,张芳,林欣,等.憎水性栀子蓝色素制备的研究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 24—27. [5O]张芳,杨志,甘纯玑.憎水性栀子蓝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 26—28. [51]陈学红,贺菊萍,秦卫东,等.酰化处理提高天然色素的 稳定化研究[J].食品科技,2008(2):151—153. [52]车双辉,杜琪珍,夏明.天然蓝色素的研究进展[J].食 品研究与开发,2003,24(2):18—2O. [53]Leonid V Byst ̄kh,Miguel A Femdndez—moreno,Jan K Her— rema.et a1.Production of actinorhodin—related“blue pig— ment”by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J].J.Bacterio. 1996,178(8):2238—2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