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8-01
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2~5成,而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吃后会中毒,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 1发病症状 1.1苗枯
是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的,一般很少见。病苗先是芽鞘变褐腐烂,其后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当田间湿度较大时,枯死苗茎部可产生粉红色霉。 1.2穗腐
于小麦开花后发生,初在小穗和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全小穗,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初期,在颖壳缝处和小穗的基部着生有粉红色的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当麦穗接近成熟时,遇高温高湿,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子囊壳),病小穗内的籽粒皱缩干瘪并有白色至粉红色霉。一般多是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使病部呈褐色,从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的正常输送,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结实,或形成干瘪籽粒。
1.3基腐
植株茎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以至全株枯死。基腐一般多自苗期开始受感染,也有在植株成熟期才发生,这类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显现褐色黏性的腐烂组织,其上粘有菌丝泥土等物。 1.4秆腐
一般在穗下第1~2节发病,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正常抽穗。 2病源和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玉蜀黍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其无性世代为禾谷镰刀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菌源。
病害的发生、流行及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感病品种及易感病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3个因素及其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赤霉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适温度为25℃,最低为3℃,最高为35℃。对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较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100%时子囊孢子萌发率最高,低于72%不能萌发。因此,当春季回暖早、田间湿度大,特别是小麦开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对赤霉病的发生极为有利。当栽培管理粗放、病残体大量留在田里或过量偏施氮肥造成小麦密度过大、麦苗贪青徒长易倒伏的地块,只要条件适宜,就容易发病。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各地已培育出许多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比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鄂恩1号、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引1号、鲁麦14号、烟农15等,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抽穗迅速、开花整齐、花期短、颖壳张开角度小、花丝较短、小穗着生稀疏的品种发病较轻,即使染病也仅局限于受感染小穗及其附近小穗;颖壳较厚、开花时间长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 3.2农业防治
消灭菌源,销毁在土表的稻桩和玉米秆、棉花铃、枯草等作物残体。施足基肥,看苗施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适期早播,早生快发促早熟,避开病菌侵染的高峰期。 3.3药剂防治
(1)用增产菌拌种。用固体菌剂1 500~2 250g/hm2,或液体菌剂750ml/hm2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2)由于小麦赤霉病主要以穗腐发作为主,因此,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喷药保穗的适期及次数要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象预报和越冬病菌发生的数量(指植物残体丛带
菌率)及其成熟度,作出正确的预测预报,但应以抓好小麦首次施药为重点。一般情况下,第1次施药应在抽穗期至盛花期。但在温暖多雨的季节应提早至孕穗期进行。为了能及时抑制子囊孢子的侵染和避免雨水对药液的冲刷,必须根据当时天气预报,争取在雨前抢晴进行首次喷药,否则也要抓紧在雨停间隙进行补救。一般应掌握“宁早勿迟”的原则。实践证明,采用药效高、残效长的内吸性药物如: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多菌灵或托布津用有效成分600~750g/hm2,在小麦齐穗期均匀喷撒于小麦穗部,可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 钟承锁,钱志恒.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3):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