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18519 A(43)申请公布日 2014.07.16
(21)申请号 201410141572.1(22)申请日 2014.04.04
(71)申请人宁波市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地址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惠风西路
55号(72)发明人凡改恩 陈俊伟 钱剑锐 王艺平
姚兆杰(51)Int.Cl.
A01G 17/0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包括大棚结构改良,覆膜时间与揭膜时间确定,覆膜后的肥水管理,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1)设置双膜大棚结构:内外拱杆外侧二端分别安装1根纵杆,内外薄膜通过塑料卡槽固定在纵杆上;(2)双膜大棚内枇杷植株的培育:棚内枇杷种植密度为4m×3~5m。(3)双膜棚的塑料薄膜覆盖时间:可在11月下旬~12月初。(4)双膜棚内的水分管理:棚膜覆盖后,枇杷的水分供应主要通过人工补充。本发明针对传统单层大棚存在的缺陷,通过改造设施结构,增加一层内膜,变单膜为双膜,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使其提高防冻能力,实现白肉枇杷的安全越冬,并实现比露地提早1个月左右成熟。CN 103918519 ACN 10391851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包括大棚结构改良,覆膜时间与揭膜时间确定,覆膜后的肥水管理,其特征在于: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
(1)设置双膜大棚结构:大棚宽度为8m、顶高4.5m、肩高3m、长60m,内层薄膜和外层薄膜间隔0.35m;双膜棚的两侧立柱采用直径4~5cm的钢管或镀锌方管,长3.5m,其中50cm深入土中;每根立柱长4m,立柱在棚顶通过1根纵杆固定后相连,纵杆上安装拱杆,拱杆二端分别与卡槽相连;内外拱杆外侧二端,分别安装1根纵杆,内层薄膜和外层薄膜通过塑料卡槽固定在纵杆上,纵杆一端分别配置1个手动摇膜机;
(2)双膜大棚内枇杷植株的培育:棚内枇杷种植密度为4m×3~5m;种植时间春季3月份,苗木在30cm处定杆,采用无主杆整形;定杆后保留从主杆上抽生的4个侧枝作为主枝,第二年进行拉枝使之与地面保持45度角,每一主枝上抽生枝条留3个作为副主枝,每一副主枝抽生的枝条留3个作为结果枝组;在第3年夏梢抽生每一结果母枝保留1个主枝2个侧枝进行修剪,并在7月中旬前进行扭梢促花,使树体分枝达到9~10级,在秋冬开始开花座果;
(3)双膜棚的塑料薄膜覆盖时间:在11月下旬~12月初,第二批花盛花时覆盖第一层膜;12月中下旬霜冻来临前,覆盖第二层膜进行保温;白天棚内温度超过30℃时,掀开内膜与裙膜降温;
(4)双膜棚内的水分管理:棚膜覆盖后,枇杷的水分供应通过人工补充;在棚内地表铺设滴灌管和棚顶安装微喷装置进行水分补充;果实膨大期枇杷果实由绿转淡绿时,改滴灌为微喷;果实采收前5天停止喷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大棚结构中,双膜大棚的两端各设2扇门,外层薄膜厚度为0.065mm,内层薄膜厚度为0.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滴灌管流量1.6L/h,滴头间距40cm,视植株与温度状况,每2天滴灌1次,每次时间为0.8~1.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微喷所采用的微喷嘴直径为0.8~1.2mm,行内每3~4m在树冠上部设置1个微喷头,微喷时间2次/天,每次时间为10~20min。
2
CN 103918519 A
说 明 书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属于果树栽培技术领
域。背景技术
枇杷按果肉颜色分为红肉与白肉二类。其中白肉枇杷因味甜似蜜、风味优良、柔软
多汁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的枇杷主栽品种。目前白肉枇杷市场售价一般在30~60元/kg,远高于红肉类品种,是种植效益较高的果树种类之一。但白肉枇杷因花期比红肉枇杷早,花与幼果比红肉枇杷更易受霜冻而影响产量。此外,白肉枇杷果皮比红肉枇杷薄,易受雨水、高温伤害而发生裂果、日灼等影响商品性的病害,这也严重影响白肉枇杷的产量与效益。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适于白肉枇杷特点的设施与栽培方法。[0003] 采用大棚设施是白肉枇杷防冻的有效方法,且能避雨防裂果。但传统的单栋或连栋塑料大棚因采用单层塑料薄膜覆盖,保温效果不佳,存在冬季白天棚内温度过高,而夜间棚内温度仍处于0℃以下,这样因大棚枇杷不休眠,造成的冻害反高于露地,特别是果实因冻害产生的栓皮病甚至比露地严重。因此,传统的单层大棚并不适于白肉防冻促早栽培。目前枇杷生产用的大棚多为镀锌管塑料大棚,其结构为:大棚跨度8m,长度50~60m,肩高2m,顶高3.5m,拱杆间距0.6m,卡槽(钢板厚0.7cm)4道,纵杆3道,每3道拱杆中设一道为双拱,配置手动摇膜机,拱棚两端各设一扇门。这类单层大棚虽然也能防霜,但在浙江、江苏等北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度低,仍不能使棚内温度在0℃以上。因此,单层大棚在枇杷上应用不多。要确保防冻促早,关键是保护枇杷第一批花,必须使棚内温度在0℃以上。
[0002]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是克服单层大棚在白肉枇杷栽培因保温性差不能防冻的缺陷,通过改设施结构为双膜大棚及相应的管理技术配套,实现白肉枇杷的防冻促早成熟。[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0006]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包括大棚结构改良,覆膜时间与揭膜时间确定,覆膜后的肥水管理,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0007] (1)设置双膜大棚结构:大棚宽度为8m、顶高4.5m、肩高3m、长60m,内外膜间隔0.35m;双膜棚的两侧立柱采用直径4~5cm的钢管或镀锌方管,长3.5m,其中50cm深入土中;每根立柱长4m,立柱在棚顶通过1根纵杆固定后相连,纵杆上安装拱杆,拱杆二端分别与卡槽相连。内外拱杆外侧二端,分别安装1根纵杆,内外薄膜通过塑料卡槽固定在纵杆上,纵杆一端分别配置1个手动摇膜机。双膜棚的两端各设2扇门。外层薄膜厚度为0.065mm,内层薄膜厚度为0.05mm。
[0008]
(2)双膜大棚内枇杷植株的培育:白肉枇杷品种为白肉枇杷“宁海白”,棚内枇杷种植密度为4m×3~5m。种植时间春季3月份,苗木在30cm处定杆,采用无主杆整形。定杆后保留从主杆上抽生的4个侧枝作为主枝,第二年进行拉枝使之与地面保持45度角,每
3
CN 103918519 A
说 明 书
2/3页
一主枝上抽生枝条留3个作为副主枝,每一副主枝抽生的枝条留3个作为结果枝组。在第3年夏梢抽生每一结果母枝保留1个主枝2个侧枝进行修剪,并在7月中旬前进行扭梢促花,使树体分枝达到9~10级,在秋冬开始开花座果。[0009] (3)双膜棚的塑料薄膜覆盖时间:可在11月下旬~12月初,第二批花盛花时覆盖第一层膜;12月中下旬霜冻来临前,覆盖第二层膜进行保温。白天棚内温度超过30℃时,掀开内膜与裙膜降温。
[0010] (4)双膜棚内的水分管理:棚膜覆盖后,枇杷的水分供应主要通过人工补充。可在棚内地表铺设滴灌管和棚顶安装微喷装置进行水分补充。滴灌管流量1.6L/h,滴头间距40cm,视植株与温度状况,每2天滴灌1次,每次时间为0.8~1.2h。果实膨大期枇杷果实由绿转淡绿时,改滴灌为微喷。微喷嘴直径为0.8~1.2mm,行内每3~4m在树冠上部设置1个微喷头,微喷时间2次/天,每次时间为10~20min。果实采收前5天停止喷水。[0011]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传统单层大棚存在的缺陷,通过改造设施结构,增加一层内膜,变单膜为双膜,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使其提高防冻能力,实现白肉枇杷的安全越冬,并实现比露地提早1个月左右成熟。本发明的双膜大棚与普通单膜大棚相比有下列优点:一是增加内膜,提高保温能力;二是内膜与外膜均可通过卷膜机打开透风降温,避免枇杷棚内温度超过30℃对枇杷产生的高温伤害;三是通过地面覆盖反光膜减轻地表蒸发,降低棚内湿度。[0012] 应用本发明,可使棚最低温度提高4~6℃,棚内枇杷花穗腐烂病率比露地减少60~80%,座果率比露地高60~80%,每穗座果数量平均7~10个;裂果率减少90%。成龄树株产10~15kg左右,亩产400~600kg以上,比露地增产30%~50%,成熟期提早25-35天,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6%。从而实现优质、稳产、高效。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0014] 实施例
[0015]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包括大棚结构改良,覆膜时间与揭膜时间确定,覆膜后的肥水管理,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0016] (1)设置双膜大棚结构:大棚宽度为8m、顶高4.5m、肩高3m、长60m,内外膜间隔0.35m;双膜棚的两侧立柱采用直径4~5cm的钢管或镀锌方管,长3.5m,其中50cm深入土中;每根立柱长4m,立柱在棚顶通过1根纵杆固定后相连,纵杆上安装拱杆(间距1m/根,支撑膜作用),拱杆二端分别与卡槽(2根,在棚两侧,起固定绷紧棚膜的作用)相连。内外拱杆外侧二端,分别安装1根纵杆(共4根),内外薄膜通过塑料卡槽固定在纵杆上,纵杆一端分别配置1个手动摇膜机。双膜棚的两端各设2扇门。外层薄膜厚度为0.065mm,内层薄膜厚度为0.05mm。
[0017] (2)双膜大棚内枇杷植株的培育:白肉枇杷品种为白肉枇杷“宁海白”,棚内枇杷种植密度为4m×3~5m。种植时间春季3月份,苗木在30cm处定杆,采用无主杆整形。定杆后保留从主杆上抽生的4个侧枝作为主枝,第二年进行拉枝使之与地面保持45度角,每一主枝上抽生枝条留3个作为副主枝,每一副主枝抽生的枝条留3个作为结果枝组。在第3年夏梢抽生每一结果母枝保留1个主枝2个侧枝进行修剪,并在7月中旬前进行扭梢促花,
4
CN 103918519 A
说 明 书
3/3页
使树体分枝达到9~10级,在秋冬开始开花座果。[0018] (3)双膜棚的塑料薄膜覆盖时间:可在11月下~12月初,第二批花盛花时覆盖第一层膜;12月中下旬霜冻来临前,覆盖第二层膜进行保温。白天棚内温度超过30℃时,掀开内膜与裙膜降温。
[0019] (4)双膜棚内的水分管理:棚膜覆盖后,枇杷的水分供应主要通过人工补充。可在棚内地表铺设滴灌管和棚顶安装微喷装置进行水分补充。滴灌管流量1.6L/h,滴头间距40cm,视植株与温度状况,每2天滴灌1次,每次时间为0.8~1.2h。果实膨大期枇杷果实由绿转淡绿时,改滴灌为微喷。微喷嘴直径为0.8~1.2mm,行内每3~4m在树冠上部设置1个微喷头,微喷时间2次/天,每次时间为10~20min。果实采收前5天停止喷水。[0020]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