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例如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XXX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XXX量完身高后告诉XXX他的身高是163.XXX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厘米)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 = 1000m;1dm = 0.1m;
1cm = 0.01m;1mm = 0.001m;
1μm = 0.m;1nm = 0.xxxxxxxx1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0c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名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不高,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物体的状态,引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讲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10 min)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物体在运动,比如小汽车在路上行驶,小鸟在空中飞翔等等。这些都是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运动。那么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运动。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站在路边观察小汽车行驶,小汽车相对于我们是在运动的,但如果我们坐在小汽车里看着路边的景物,小汽车相对于我们就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板书〗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那么参照物是什么呢?
板书〗参照物: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体。 师〗比如我们在观察小汽车行驶时,路边的建筑物、树木等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同学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讨论〗
三、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10 min)
师〗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我这里有一辆玩具车和一个玩具人,如果我把玩具车推动起来,它就会向前运动,那么玩具人相对于玩具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呢?
讨论〗
师〗如果我再把玩具人放到玩具车上,然后推动玩具车,那么玩具人相对于地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呢?
讨论〗
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而参照物可以是任何物体。
四、总结与拓展(5 min)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来描述。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会研究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究,掌握好这些知识。
讨论〗
五、作业布置(2 min) 1.预第十一章内容; 2.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目。
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问题。我们观察周围的物体,有些是运动的,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飞行的足球等,有些是静止的,如黑板、房屋、树木等。宇宙也是运动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整个太阳系也在运动,银河系也是运动的。微观上,组成物质的分子也在运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位置在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但实际上,静止的物体也是相对的。我们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们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相对于旁
边的物体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我们要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可能不同。因此,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不止一个。我们观察视频可以发现,哪个列车在运动取决于我们选择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观察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我们可以选择地面、路边的房屋或树木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它是否在运动。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如果选择汽车司机的椅子作为参照物,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因此,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练部分:
1.已知两列待发的火车甲和乙并排停放在车站,甲列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向东移动,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户看到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表明甲车在运动。
2.在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因此可以得出当时刮的是风。速度最大的是甲,最小的是丙。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我们通常选择一个参照物作为标准。例如,诗人用“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来形容人在桥上行走时,选择的参照物是桥而不是河流。同样地,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向东行驶,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因此,参照物的选择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强调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一定要指定参照物。
四、作业布置
本次作业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完成以下任务:①、完成课堂上讲解的题目;②、阅读相关物理知识,进一步巩固研究成果;③、完成指定的实验或练;④、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不同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使用速度公式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频闪摄影”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例、分析物体运动快慢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和速度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运用“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机械运动,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问题]同样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是否相同?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
讨论]
总结]本节课我们将探究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
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是否可以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来比较?
总结]
让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通过的路程更多,谁运动得就更快,反之则更慢。
让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通过的时间更短,谁运动得就更快,反之则更慢。
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
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两个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观察停表时,我们需要知道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和多少秒。为了测量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为了提高效率,老师需要给予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每组需要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严肃认真地操作仪器并讲究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遵守实验纪律并注意爱护仪器。每组要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合理搭配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
实验步骤包括分组,测距离,选出发令员、被测选手和记录员,轮换角色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平均速度,并设计实验方案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在小结中,我们强调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关键是测量路程和时间。如果要测量其他物体的平均速度,也需要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验
成功的重要原因,需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惯。老师可以点评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