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戊戌变法,

来源:二三娱乐

  淄河中学七年级 历史 导学案  序号:7

  课题: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  课时:1 

  学习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导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后教点拔: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学指导二: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进步性: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

  局限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思考自学指导三提出的问题。

  自学指导三: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教师归纳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达标练习

  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德国“强租”胶州湾              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2、 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3、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国闻报》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5、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文廷式

  6、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7、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 是指

  a.盗贼      b.外国列强 c.清朝皇帝     d.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参考答案:

  1、a  2、a  3、a  4、d  5、b  6、a  7、d 

  教(学)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