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1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小兔子、小猴、小熊都喜爱小黄牛栽下的小椿树,但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摘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告诉孩子们应该严于律己,认识和行动要统一,也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有些道理他们不是不懂得,但有时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甚至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也就是说有时不能自律。“知行要统一”的道理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小动物的故事也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一片翠绿的树叶)师:谁能用一句话生动地描述它?
生:树叶是春姑娘寄来的信,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天的手多神奇呀,它把树叶都染成了绿色。
生:看到这片树叶,我想起了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师:这么美丽的一片树叶,对小树有什么作用呢?
生:树叶能进行光合作用,给树木制造养分。
3.师:正是这一片片翠绿的树叶,组成了一株株茂密的大树。(多媒体出示一片片翠绿的树叶,一株株茂密的大树)看来,我们还不能小瞧这一片树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一片树叶)
二、学生字。
1.师:在学课文之前,我先要检验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生开火车读生字)
2.师:小火车顺利到达终点站,看来,大家掌握得还不错,那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
生:我是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了“哟”。
生:我是用查字典的方法记住了“漂”;漂亮、漂浮。
生:“赏”字,上面是和尚的尚,下面是宝贝的贝,我想到了《西游记》里那个和尚正在欣赏唐僧的宝贝袈裟。
生:我记滋味的“味”有个好办法。我们学校有幅大标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从中认识了“未”,左边再加上“口”,就是滋味的“味”。
生:“伙”是一个形声字,读半边就认准了。
生:“呆”字,我觉得一个人像木头人一样,张着个大嘴,这就是呆头呆脑的“呆”。
3.师:我国汉字成千上万,识字方法也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一定会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
4.师:最后我们一起把生字齐读两遍。
三、初读课文。
1.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小声品读,同桌对读,小组轮流读等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添字,不去字,不错字。读完以后,请小组长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注意:同学读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听,看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帮助。(指名读课文,生评)
四、再读课文。
1.师:课文读通顺了,下面我们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认为这些词句应该怎么读?)
2.师: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课文里有7位朋友。(师板书: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小山羊、小猪、小椿树)
生:我喜欢画画,所以我特别喜欢课本的插图。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图意吗?(多媒体出示第一幅图)
生:第一幅图是说:小黄牛栽了一棵小椿树,还在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爱护小树。小兔子、小猴来了,他们都摘了一片树叶。
(多媒体出示第二幅图)生:第二幅图意思是:小熊、小山羊、小猪都来了,他们也摘下了一片叶子,小黄牛来浇水时,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小黄牛目瞪口呆。
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黄牛很爱护小树。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小黄牛植树、立牌等看出来。
师:从你的语气中,老师感到你还挺为小黄牛感到骄傲呢!请你读读这段课文,好吗?(生读课文)
师:“欢快”应怎么读?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有欢快的感觉?
生:得了100分时。
生:受到老师表扬、嘉奖时。
师:那么你能造个句吗?
生:元旦联欢会上,我们欢快地跳舞。
生:妈妈带我去北京旅游,我欢快地踏上火车。
生: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师:此时,小椿树就和你们一样(多媒体出示:春雨淅沥,小椿树欢快跳舞的景象),看啊,一场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大地,开始了呼吸。小黄牛栽下了小椿树,小椿树多高兴呀!在春风中,她舒展着腰肢,长出了一片嫩绿的叶子,你喜欢它吗?来,带着这种感情读读。(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3.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兔特别喜欢小椿树。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小兔子对小树发出的赞叹。
师:假如你是小兔,你会怎么读呢?(生读)
师:嗯,你的朗读,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我心中暗暗赞叹: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
4.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兔子非常爱护小树!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小心地”知道。
师:你能读读吗?(生读)
师:你们读书读得越来越好了,有什么窍门吗?
生:我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去读。
生:我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故事中的画面。
生:书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师: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试着把下面几段读读好吗?
生:我来读读小猴的话。
师:读得真好,为了鼓励大家的精彩表现,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发一张喜报,夹在你的成长记录袋里。(学生欢呼)
师:瞧,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小猴的话。
生:我喜欢憨憨的小熊,我来读读小熊的话。
生:我觉得“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小熊反复看、反复闻的样子。
生:当小黄牛来浇水时,他心爱的小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应用伤心、难过的语气。(生读)
生:我觉得应用惊奇的语气读。(生读)
师: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你们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五、自读质疑。
1.师:同学们的书读得这么好,都能当小老师了。现在你们就来当小老师,你可以考考其他同学,也可以考考其他小组,还可以考考老师。下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并且用笔画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地方。(生默读课文)
2.师:下面小组讨论,请小组长负责筛选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
(生汇报):小组①(问老师):我来考考你,当小兔、小猴、小熊来过之后,还有哪些动物来过?
师:这个问题简单,课本上不是告诉我们了吗?还有小山羊和小猪呀!
生:不全对,请您仔细阅读课文,小山羊、小猪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呢!
生:对,这说明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来过,比如说:小猫、小狗等。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我要向你们学习。
小组:请问同学们,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小椿树会怎么想?
生答:没有了树叶,我怎么让学步的小宝宝在我的树下和蝴蝶捉迷藏。
没有了树叶,我怎么让白发的老奶奶在树下聊家常。
没有了树叶,我怎么让下棋的老爷爷在树下悠闲度时光。
小组:为什么小黄牛立了“请爱护树木”的牌子,他们还要摘树叶?
生答:他们只管自己摘,没把这块牌子当回事。
他们已养成了随便摘树叶的不良习惯。
他们喜欢树叶,想摘了去留个纪念。
他们虽然知道要爱护树木,但认为自己只摘一片树叶,没关系的,没想到后果。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懂得道理,还要严格要求自己,落实在行动中,其实古人很早很早就告诫我们(课件出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好事太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让我们把这句话牢记在心,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爱护每一片绿叶,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到那时,我们的小椿树一定会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师勾画出一棵大树)
六、品读课文。
大家能提出这样那样这么多问题,老师心里可真高兴,老师建议你们再次品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那就更好了。(生配乐自由读课文)
七、作业。
师:你们读书是那么有感情,你们的表演是那么投入,可以做小演员了。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下,把课文排演成课本剧,争取在我们的校园艺术节上一展风采!
总评:周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突出 “扎实”。教师毫不放松地进行语言训练。如读课文这一环节,初读课文时,她明确对学生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要求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读;细读课文时,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读出了课文的情味和主旨,读出了对人物精神风貌的感受;在学生充分交流感悟与体会之后,她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神情语调。这种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步步提高感悟、体验的要求和质量,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注重体验。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情感体验还处于较粗糙、零碎的时期。周老师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沟通情境,让学生来理解、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与语文学习相融相通的最短路途。教学过程被还原为生活过程,教学情景被还原为生活情景,教学活动被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学生在亲切、亲近的沟通环境中,不但获得了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落实自主。首先,每次活动,周老师基本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没有出现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的现象。如“自读质疑”后,教师设置了“角色互换”一个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考考自己最佩服的同学、考考其他小组、也可以考考老师。这种新颖、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再次读课文时,一个个非常专注;小组讨论时,为了筛选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成员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应考答题时,学生更是绞尽脑汁,积极应对。学生在这种深入的阅读、思想的碰撞中,对课文的体验更深了一层。同时,质疑问难的习惯、探根求源的意识、辨别正误的能力也在这种探究中不断生成。其次,学生动起来的时间非常充分。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而读是达到这个目的的“直通车”。为此,周老师不惜花费时间。读通课文用五分钟,理解课文、自学质疑也都安排了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感情,又安排三分钟的时间,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没有提出多少问题,而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解决于学生。学生发言很踊跃,不管是质疑,还是回答问题的思路都很广。课堂上没有出现思维“真空”(即学生不思维)和课堂“盲点”(即学生无事可做)。再次,这种动起来的层次也较深,它是一种思维的动,一种心灵火花的动。周老师虽然没有提太多的问题,没有对课文进行剖析、解释,但关键处她的一两句点拨,却深深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
四、以学定教,课堂体现生成。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周老师在教学中,就很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适时调控,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如:检查初读课文的教学中,她悄悄告诉小组长,留意小组内读得不好的同学,待老师请各组读得最好的同学汇报时,推荐他朗读。孩子们是带着激励的动力、成功的信心,在老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来读课文的,教师则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在指导中纠偏,把学生的错误引向正确。质疑时,学生考老师,当学生问教师除了小兔、小猴走过,还有谁走过,老师不加思索的回答和学生得意的发现相映成趣,一个省略号,学生从中挖掘出多少独特的感受!此时,老师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与生共同经历一段生命的体验。这种生成了的动态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美在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在教师的随机应变。
评析:刘吉芹(河南南阳市第九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