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2、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⑴齐读。
⑵抽读。
⑶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
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
1、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根据课文)
3、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读课文:
⑴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1、自己选伙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四、拓展
回家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写字
1、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抽说:
区别:淹──掩官──管早──旱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溉(右边“既”)
3、书写。
三、作业
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西门豹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教学反思
《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利训练分段本事,也有感悟“话中有话”的难点,深究之,蕴含极丰富的语文素质培养的契机。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中将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此刻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剩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可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简便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教学中读、写本事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例如分段这项目,我把它巧妙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齐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经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终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研究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供给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择性的表现机会。让不一样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所以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