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冒商品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刑法规定,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可被判处刑罚和罚金,销售金额巨大的刑罚更重。但如果销售金额不属于数大,则不构成刑事犯罪,而应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法律分析
卖假货被逮会判刑吗
销售假冒商品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1.《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司法解释(2004年):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虽有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但销售金额不属于数大,不构成本罪。应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拓展延伸
制售假货的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制度
制售假货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涉及到刑事和民事责任。在刑事方面,制售假货的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罚款、拘留、有期徒刑等,具体的刑罚因情节严重程度而异。此外,在民事方面,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民事赔偿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惩罚制售假货者,维护市场秩序。赔偿金额将根据受害者的损失、制售假货的恶意程度和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制售假货不仅违法,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的信任,因此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并通过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制度进行惩处和补偿。
结语
销售假冒商品属于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人将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和司法解释(2004年)的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然而,如果销售金额不属于数大,不构成本罪,则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制售假货不仅违法,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的信任,因此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并通过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制度进行惩处和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一十四条 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五十条 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