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来源:二三娱乐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

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0—13题。(16分)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②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③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的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⑤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⑥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高。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但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的地界而急剧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

1 / 19

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原来村庄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丛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逐渐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⑨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10.文中“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本性”的含义是什么?

(10字内)(2分)

11.文章题为“一块地的怀念”,这块地带给了作者哪些怀念,请分条概括。(4分) 12. 试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6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所蕴涵

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0. 丰富性、(可觉察的)活力(2分)

11. ①怀念土地上庄稼的生机勃发。②怀念土地上庄稼的丰富色彩。③怀念土地上庄稼收

获的场景。④怀念土地带给人的快乐及天真无邪的童年境界。(4分,每点1分) 12. ①内容上,点明了这块地不被容许长在城市的原因——土地的经济价值不高。②结构

上,承上启下。由前文对土地饱含赞美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它惨遭蹂躏的描写,引发自己的慨叹及忧虑。(4分,每点2分)

13. ①体现自己对“土地”执著的热爱,不会因社会的某些原因而有所改变。②体现作者

在城市建设大背景下,对土地命运的无奈与忧虑。③是对当今许多人用经济利益来衡

2 / 19

量土地价值的一种否定。(一点2分,两点4分,结合文本2分,共6分。写到两点即可。)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

3 / 19

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4 / 19

B.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参考答案:

1. B “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

2. C “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 ,应是其先人。 3. B 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孤独的守望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

5 / 19

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两把硕大的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6 / 19

(15)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8)段的“一方石碾”“空地上的水井里”,让作者对乡村的逝去感到惋惜。 B.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C.本文表达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文中老人既有热情淳朴的一面,也有落后守旧的一面,作者哀其不幸。

D.“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高楼大厦”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表达作者对城市的热爱。

E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2)请找出文中两个有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指出其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3)纵观全文,你认为文章标题“孤独的守望”能否替换成“老人的守望”?为什么?(6分)

(4)请从文体出发,探究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能否删除,为什么?(8分)

参考答案:

(1)AE (2)答案示例:

①比喻、拟人“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将溪水比作少女,赋予 溪水人的动作、情态,写出溪水若隐若现,娇羞含情。

②排比“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使语言流畅, 有节奏,富于音韵美。

③拟人“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院落无人丰收的硕果,写出乡村的荒凉。

④比喻“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写出山村自然美丽风光。 (指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其他语句的手法分析正确也可) (3)不 能(不回答扣一分,回答不加分)(1)庄稼、蔬菜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

7 / 19

土地(2)村庄的一切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3)“孤独守望”包含老人的守望(4)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美丽的精神家园(一点两分,回答三点就行)

(4)(1)内容上:描写村庄老人的热情淳朴,及对故土的眷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2分)

(2)结构上:与上文的乡村自然美景相呼应,老人的热情是城市“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是我要寻找的,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3)从主旨上:更深刻体现作者意图,荒凉的村庄住着孤独的老人,更让人深思,更好突出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2分)

(4)读者角度:老人独守荒凉的村庄,特别是最后用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2分)

(1)试题分析:B 项“语言朴实”错误;C项 “作者哀其不幸”不妥;D项“繁华”应改为“喧嚣” “表达作者对城市的热爱”也有误。表达自己想暂时逃离喧嚣的城市。(答对一项给3分 两项5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

8 / 19

而创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14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愿得谒之 谒:请。

B.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虑。 D.臣左手把其袖, 把:把握,抓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太子丹恐惧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 / 19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为戮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无礼于晋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而右手揕其胸 吾其还也 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分)

译: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

译:

参考答案:

2.(2分)C 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3.(2分)A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流涕:古义,流下眼泪;今义,流下鼻涕。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2分)A 军:名词作动词,其他为名词作状语。

5.(2分)B 都为“因为”。为:被/替、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沛公”;其:代词,他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6.(6分)

(1)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闻”、省略倒装的“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然则”“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0 / 19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怨恨、仇恨 B.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居……忧:旧制,即“丁忧”,官吏为父母守孝。

D.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11 / 19

B.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12.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文章。

B. “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 “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 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 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4.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参考答案:

12 / 19

10. A 11. B 12. D 13. B

14. (1)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一个平民发动起义(陈涉起义)竟使秦朝灭亡,(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 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恨:遗憾。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的意思是: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盖”作发语词,一般在句首,故应在“盖”的前面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C项。“然不敢辞者”的意思是: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句中“然”作“然而”的意思时,常在句首,故应在“然”的前面停顿,排除D项。据此推断B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文意: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错在“实行了两千多年”。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

13 / 19

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登第”:“考中进士”;“见知于欧阳公”:“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知”:“赏识,了解”;“因”:“通过”。第二句关键点:“一夫作难”:“一个平民“(陈涉”发动起义”;“隳”:“灭亡”;“为”:“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上的仙人,(我)就不敢知道;如果 (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 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

14 / 19

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 ,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2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0.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15 / 19

(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B.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 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12.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13.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9.(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0.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2.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6 / 19

13.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现代文阅读答案: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是我的本家侄子,是你的研究课题方面的专家,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他,他将不吝赐教。

B. 女子吃惊地看了看眼前这位汉子,转而又款款笑道:“先生能否告知家父是何人?贵乡在何处?”

C. 孔明的岳父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料想为尊容所闻。”

D. 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我语文启蒙老师惠赠给我的,虽然时过多年而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语言运用得体,语言运用得体与否要关注谈话对象、语境等。A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不能用于他人。B家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用错对象。C尊容:指人的面容(多含讥讽意)。故选D。

8.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参考答案:

17 / 19

4分)(1)光临-回到(2)至今健在-精神矍铄(3)高足-学生(4)欣慰-高兴 略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对你格外垂青,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B. 作为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为人正直,性格坦率,敢于在人代会上发表自己的拙见,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C. 本人才疏学浅,以上发言可能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D.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参考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通知,注意措辞和格式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垂青”属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本句是说自己对别人的重视,表达不得体。B项,“拙见”是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此句是指他见解,表达不得体。D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此处是说别人接受自己父母的照顾,表达不得体。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10. “魅力”的外延很广,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相关文章的内容,任选两位作者,表达人物对魅力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

[示例] 陶渊明说:魅力就是面对荣华富贵,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书写人生的高洁质朴。

18 / 19

( l )屈原说: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曹操说: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苏轼说:

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马丁·路德·金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略)(评分要求:每一句3分,句式1分,内容2分)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犹太经典著作《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嚎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请以“交往”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作文:按高考作文标准批阅

“交往”是比较易写的话题,但若不用心揣摩给定的语料情境,也易使话题走偏。单看话题“交往”,我们可以论及青春期男女同学的交往问题,可以讲述网络虚拟世界的交往故事,可以谈及独生子女孤独渴望交往而又不会交往的情况,等等。再联系给定语料《塔木德》中的话,与狼交往只能学会嚎叫,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受到好的影响,及语料末句“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就能确定出话题的主要阐述角度是交往与未来的关系,如“交往决定着未来”“交朋友就是交未来”“好朋友助我成功”等。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