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旦华:一位女革命家的坚守和本色

来源:二三娱乐
史海囊鞠 文I陈家鹦 朱旦华: 位女革龠家的坚守和本色 一◆晚年朱旦华 笔者长期在方志敏烈士的家乡江西省弋阳 一、投身时代大潮流 县从事编史修志工作。有机会经常出入担任家 乡县志、地方党史顾问的方志敏烈士的堂弟方 朱旦华,原名姚秀霞,1911年12月生于  渐地熟悉起来。我随许多老同志也称她“朱大 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由于父亲在上海谋生,后举家迁到上海。不久,由于洋货充斥市场, 姐”,觉得自然亲切。 与朱大姐初次见面大概是在1988年春夏 朱父的土布店被挤垮了。朱旦华的母亲生有三 志纯同志的家,自然与方老夫人朱旦华同志渐 之际。那时,方老已从“中顾委”委员的位置 女七男,朱旦华排行老二,全家生活自然是十 姚秀霞考上了上海名校务本 上退下来,身体不算很好。我们跨进入院门后, 分艰难。1925年,看见朱大姐已立客厅门口迎候我们。她那年应 女子中学。她读完了初中,只好进免缴学杂费 该是七十岁高龄,黑黑的短头发还未见斑白, 的本校师范科。毕业后,以学校的优等生身份 衣着朴素得体。从她亲自为我们引座、倒茶水 留校,在教务处供职。这样,她除了生活自立  来看,虽话语轻微细软,但行动自如,足见她 外,还可以将自己一半的薪金交给家里还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一三” 精气神还不错。 此后多年,笔者又曾多次接触并专门采访 日军进攻上海,上海务本女中停办了。早就积 朱大姐,渐渐对朱大姐的人生经历有了比较详 极参与社会进步活动的姚秀霞,向上海中共地 下党提出奔赴延安的要求。正如她回忆说,“我 细的了解。 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非常向往党中央所在地 延安。当时,有些父母阻拦自己的孩子去延 《党史博采》I 2014第9期 史懑艰鞠 安。我的父母也这样。我离家时,也 投身革命潮流“朝气蓬勃、奋勇向前 在那个特殊年代和特定环境,很 是说服了泪水模糊的双亲,才奔赴延 的新女性”的风采。 安的。”她在离开上海之前,还把一 位好友从延安寄来的信,交给了地下 多同志没有条件和时间自由恋爱, 组织上也就必须关心干部的婚姻问 题。党的组织部f-j和相关干部“做 党办的《解放周刊》。该刊以“陕北 来信”为题发表出来以后,吸引了许 二、在新疆和毛泽民结婚 _r \l ~ 媒”,使很多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那个 时代的特色。尤其是邓发作为中央派 I— yI悝一I广 戢I ,y-z.、J I人.rLJ, 安。很快她在党组织的介绍下,改名 朱家农(便于秘密联系和从事党的地 其分量可想而知。朱旦华接受了这份 晚年的朱旦华曾笑着对一位采 感情。 下工作)与两个男生结伴而行,辗转 杭州、金华、南昌、武汉等地,克服 重重困难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她 与同伴们于8月底步行,至1937年 冬才到达延安,很快便进入陕北公学 学习。 1938年3月,朱家农在陕北公 学毕业后,与28名抗大、陕公毕业 生一道,分配到新疆工作。就在去新 疆途中,她才改名为朱旦华(据她本 人讲述,取《诗经》“日月光华,旦 复旦兮”之意)。 当时的新疆是军阀盛世才的势 力范围。盛世才为得到苏联援助,接 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他 在新疆实行“反帝、亲苏、民平、清 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同意 在省会迪化市(今乌鲁木齐)设立八 路军办事处(不公开挂牌),欢迎中 共方面派干部去帮助他。 1938年7月,朱旦华被分配到 省立迪化女子中学任教导主任。不 久被推选为新疆省妇女协会常务委 员兼宣传部长、秘书长,新疆省政务 委员会委员。 朱旦华满怀激情来到女中,忘我 地投入了工作。她制定了“诚毅团结、 勤肃紧张、敏活健壮、精勇创造”的 十六字校训,并亲自创作了《迪化女 子中学校歌》歌词,号召“姐妹们, 努力,努力,站到斗争的最前线。”作 为新疆妇女协会的宣传部长,她组织 学校师生业余歌咏队、话剧团,利用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上街宣传演出。 她还组织编辑发行《妇声半月刊》、 《新疆妇女》等刊物,宣传革命理论 和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妇女解放;介 绍苏联。朱旦华整日忙个不停,似乎 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充分显示了一位 访者说:“我没有什么传奇,有人无 非是讲我嫁了两个伟人的弟弟。我的 第一个丈夫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弟 弟。我的第二个丈夫方志纯,是方志 敏烈士的弟弟。”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者把 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全身心地投入 到火热的战斗和工作之中,很少有人 刻意去考虑个人的婚恋问题。朱旦华 也是这样。她在工作上有使不完的 劲,根本没想过“找对象”的事。有 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闻讯前来参加贺 一天,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邓发(任 职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找朱 旦华谈话,开始以长者的口气关切 询问,“你的年纪不小了,也该成家 了吧”,接着又开导说,“女同志找对 象,主要是政治上可靠”。邓发说着 说着就向她介绍起毛泽民来。当时毛 泽民在新疆化名周彬,任新疆财政厅 代厅长。邓发特别强调说:“周厅长 身体不好,还没日没夜地忙于工作。 从斗争形势和党的工作考虑,周厅长 身边很需要一位可靠的助手。” 朱旦华知道周彬是毛泽东的弟 弟毛泽民,是与邓发、陈潭秋一起为 中共中央派到新疆来的三位领导干 部。她也多次听过他的报告,知道他 是理财专家,很能干,对他很尊敬。 但朱旦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婚姻大 事,自然会多考虑一些问题…… 朱旦华从邓发的口中了解到,毛 泽民原来是经中其中央批准由延安 赴苏联治病的,1938年2月路经 迪化时留在了新疆。毛泽东后来说, 这是应盛世才的要求和他自己批准 的。最后邓发针对朱旦华提出的疑虑 说:“毛泽民和钱希钩同志是经组织 批;隹分手的。他俩由于两人性格差距 大,感情破裂,早已经不在一起了。” 1939年,就在毛泽民去苏联治 病临行前,邓发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 处安排便宴为他送行,特地将朱旦 华也请来。席间,邓发热情地宣布: “今天的宴请,既是为周彬饯行,也 是为周彬与朱旦华办的订婚酒。”邓 发幽默话语惹得一阵哄笑,弄得朱旦 华怪不好意思的。 1940年5月,治病回来的毛泽 民与朱旦华在新疆省政府的大礼堂 喜的人却不少,他们以茶水招待,没 有花公家一分钱。迪化女中的歌咏队 前来唱了贺喜赞歌:“贺新郎,贺新 娘,你俩在同~条战线;为民族的生 存,拼搏向前;为大众的解放,奋勇 争先……”新房设在财政厅一问简陋 的房室,所有陈设只是他俩的简单行 李:毛泽民只有一个旧皮箱和一个旧 藤条包。里面装的除了几件旧衣服、 一双旧毡筒和~顶旧皮帽外,就是一 堆书本;朱旦华只有一个从延安带来 的背包和一台手摇缝纫机。 次年,他俩的儿子降生了。毛泽 民满怀欣喜,给儿子取名远新,按毛 氏族谱中“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 昌”的“远”字辈谍序,又含生于遥 远的新疆的意思。 平静而温馨的日子是那么地短 暂。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 蒋介石派要员对盛世才进行拉拢。面 临着急剧变化的形势,一直显得摇摆 的盛世才认为苏联大势已去,变脸 投靠了蒋介石。次年夏季盛世才制 造事端,诬称“共产党阴谋暴动”。 1942年9月17日,找借口逮捕了陈 潭秋、毛泽民、林路基等中共在新疆 工作的百余名同志,以及杜重远等爱 国人士。接着,又把来新疆工作的所 2014第9期I《党史博采》 23 史懑黼 有共产党人及其家眷全部关押。朱旦 (丈夫瞿秋白1935年牺牲)也曾带 还没来得及向组织打结婚报告哩} 华自然首当其冲,于是她就只好带着 着女儿瞿独伊在新疆坐牢,同分配在 谁知众人争着说:我们已经替你打 才两岁的毛远新坐牢。 身陷囹圄的毛泽民在黑狱中受 中央妇委会工作。 过“口头报告”了。朱旦华和方志纯 转眼三年过去了,解放军取得三 的婚礼就在这群女革命家的祝福声 尽了酷刑折磨,仍拒绝在伪造的供词 大战役胜利。1949年春成立全国妇 中举行。帅孟奇是介绍人,邓颖超是 上签名。感到无奈的盛世才,为了向 联,朱旦华任干部科科长。这时,中 证婚人。 蒋介石邀功,在1943年9月27日, 央正在组织和动员大批干部南下。时 秘密地绞杀了。 6月中旬,方志纯率六七十名干 将毛泽民与陈潭秋、林路基三人残忍 任中央社会部二室主任兼中央卫戍 部一起去江西,途经上海。方志纯 司令部参谋长的方志纯,在南下前夕 和朱旦华等先去拜访了上海市市长 被关押在第四监狱的朱旦华等 女眷们带着孩子一直坚持斗争,对外 面的各类消息一概不知。当时狱中党 组织由张子意负责,朱旦华被指定为 女牢党的负责人。张子意提出了“百 子一条心”的口号,把大家团结起 来,坚持斗争。朱旦华组织女牢难友 学习,以“百子一条心,争取集体无 罪释放回延安”,作为狱中斗争目标, 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开展秘密活动。 其间,她写了许多鼓舞斗争士气的诗 歌,在狱中传诵传阅。 直到1945年2月,朱旦华等人 才从男牢得知毛泽民他们已经牺牲 这一噩耗。这像晴天劈雷,把朱旦华 和陈潭秋的夫人王韵雪、林基路的 夫人陈文瑛(陈茵素)击昏了,把女 牢的同志都震懵了。在悲愤中,朱旦 华朗诵了自己为死难的丈夫而作的 长诗…… 中共中央对新疆被捕的同志极 为关怀,并多方设法营救。历经多次 艰难曲折的谈判之后,终于在1946 年6月1 O日,中共方面被关押的 … /、 …… E,, I,^ YI I上 I々 主席张治中先生宣布“无罪释放”。7 月1 1日,朱旦华等回到了党中央身 边。“百子一条心,集体回延安”的 斗争誓言和愿望终于实现。 三、南下前夕在热心大姐的策划下 与方志纯喜结连理 朱旦华回延安后被分配到中央 妇委会工作,与领导她的老同志帅孟 奇同住一室。与朱旦华一样,杨之华 24 《党史博采》I 2014第9期 来看望朱旦华,并想邀她一同去江 西,可朱旦华却以自己打算带着远新 回上海工作而婉拒。这个“动向”立 即被敏感而热情的帅孟奇发觉了,她 要以此“大做文章”…… 朱旦华与方志纯早在新疆就认 识。大家都知道,他俩后来都被盛 世才关押囚牢,一同坚持狱中斗争, 结下深厚革命友情。方志纯原妻娄曼 文在狱中生下女儿,朱旦华组织狱中 难友对她母女悉心照料。可在出狱 后,极度虚弱的娄曼文又患上不治之 症。不久她撒手而去,留下嗷嗷待哺 的一儿一女。 帅孟奇把她的发现立刻在妇委 会传播,与杨之华等几位大姐策划当 红娘。帅孟奇干脆单刀直入对朱旦华 说:“我们妇联有好几个寡妇,其他 入年纪大了,你还年轻,应带头打破 封建。早点与方志纯成个家。”杨之 华、康克清也忙着在朱旦华、方志纯 之间两头撮合。杨之华亲自讲她和瞿 秋白再婚(瞿的前妻王剑虹于1924 年7月病逝)的旷世爱情故事;蔡畅 ●,^/J/I 、J 0 日, I /、 劝说方志纯。 6月1日,正是农历端午节。朱 旦华按照大姐们的“导演”,打电话给 方志纯要他快来,声称妇联的几位大 姐要找他。待方志纯急冲冲地来到朱 旦华跟前,立刻被妇联同志簇拥着, 将他带到事先布置好的场所,只见一 个斗大的“双喜”突然出现在眼前, 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康克清、杨 们一个个都伸出手来,祝贺方志纯: “欢迎你,新郎官。” 方志纯被这突如其来的“甜蜜袭 击”弄蒙了头,傻了眼,连忙说自己 陈毅同志,接着朱旦华领着丈夫去 看望阔别12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朱旦华与家人见面,悲喜交加。她与 母亲抱头痛哭。母亲满以为她会留 在上海工作,可朱旦华说:“我还要 去江西。” 方志纯南下时,还接受了中央组 织部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从天津接 贺子珍、贺怡姐妹一道南下。贺子珍原 拟任浙江省妇联主任(后任上海市委 组织部副部长),贺恰担任江西省吉安 地委组织部部长。三妯娌就这样巧合 地走到了一起,共同奔向新的战场。 朱旦华带着远新随方志纯一起 于6月到江西南昌,她先后任江西省 妇联副主任、主任;方志纯先后任江 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省长,省政协主席,夫妻俩相濡以 沫,廉洁奉公几十年,直至1993年 7月31日方志纯去世。 四、尊重历史,应把真相告诉世人 朱旦华说,她在上海读书刚投身 革命时曾发誓一辈子不结婚,担心 结婚成家后就会变成被家庭所羁拌 的庸碌妇女。可她怎么会想到命运 如此折腾,她这一生居然有两次婚 缘,而且两次都是与一心干革命的 男人结婚,两个丈夫竟都是伟人的 兄弟。在她家的客厅中,多年挂着 新的合影。每当自己怀念毛泽民的时 候,方志纯与她一起怀念。方志纯去 世后,她家客厅增加了一幅方志纯的 遗像。当朱旦华也已进入暮年时,较 朱旦华告诉我们,毛主席对毛远 多时光陪伴她的是她与毛泽民的儿 她说,远新这孩子想回北京念书。毛 主席说:“在我这里会培养成温室里 新的学习成长要求很严格,绝不允 子毛远新。 众所周知,在北京毛泽东身边读 的花朵,跟着你妈妈可以经风雨,见 许搞特殊。远新小学毕业,考入北  书长大的毛远新,在“文革”后期担 世面。”京101中学。1960年高中毕业由于 任毛泽东与中央政治局之间的联络 谁知毛远新立即回话:“我住在 成绩优秀,学校原打算保送他去哈 员,参与了“四人帮”的一系列阴谋 学校,又不住这里,怎么会是温室里 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他自己也 活动,粉碎“四人帮”后被隔离审 的花朵呢?”毛主席一听,笑了,感 希望去哈军工。远新把这一消息告  查。历史是不容选择的。朱旦华一直 到孩子说的也有道理,同意了远新留 诉了伯伯,可主席听了却摇摇头说:很坦然地向人们谈及,毛泽东和她母 在北京读书的要求。 子间的交往和情感—— 可是,有人却编造了一个朱旦华 早在1 951年1 O月,全国妇联 “托孤”情景: 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妇女儿童工作会 “朱旦华双膝跪在了毛主席的面 议,江西省妇联主任危秀英派朱旦 前,并连磕了三个头。朱旦华双眼含 华去北京开会。毛远新知道了也吵 着泪花说:‘主席,我就把远新交给 着要去。9月底,朱旦华顺便把毛远 您抚养了’。‘好!远新我来抚养,你 新带到了北京。康克清见到毛远新 放心走吧。’……朱旦华站起身来, 非常高兴,热情地说:“你开会带着 又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 孩子不方便,我把他送到主席那里 她告别的礼节,下跪是托交毛远新 去。”于是毛远新就由康克清带进了 的礼,然后她忍着难舍难分的心情, 中南海。此时,毛泽东还没有从 L-7-- 将身子转了过去。‘朱旦华改嫁走了,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噩耗中 她的背影消失在菊香书院大门口南 走出来,心情沉痛,整日看不见笑 侧走廊里,她头也没有回一下地走 容。毛远新去了以后,与李敏、李讷 了……” 两个姐姐打打闹闹,嬉笑不停,玩得 朱旦华很气愤地对人们说:这完 很开心。这情景,常使毛泽东受到些 全是违背史实的凭空捏造,毛主席 许感染和宽慰。 不是封建家长,他对自己的亲属向 会议结束,朱旦华去见毛主席。 来民主平等,毛家亲属之间根本不 需要跪着磕头。 很显然,作者出 于猎奇媚俗,不 惜丑化当事人朱 旦华,既违背历 史事实,也有 损于毛主席的形 象。 在纪念毛泽 东诞辰1 00周年 的日子里,朱旦 华特地向采访记 者讲述有关“毛 泽东与我母子 俩”的真实故事, 发表署名文章, 以自己亲身经历 澄清当时某些媒 体围绕着伟人 “家事”传播的所 ◆1942年,毛泽民、朱旦华、毛远新一家人。 谓“是是非非”。 “不参加考试靠保送上大学,那不算 本事。”远新问主席,哪个学校难考, 主席说:“恐怕还是北大、清华比较 难。”结果,远新靠自己努力,考取 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远新将 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拿给主席看,主 席才赞许地说:“这还差不多!”远 新在清华只读了一个学期,后来在 征得主席同意后,才转学到自己最 钟情的哈军工…… 在与朱旦华的交谈中,我感悟了 老人对“过去”的理解:所有历史都 应该是过去的真实再现。人们回望历 史时,应该充满虔诚和敬畏,而不能 去随意涂抹它。 五、令人“心灵震颤”的清贫本色 前两年,网友转发了一篇《一次 火灾引发的心灵震颤》给我看,内容 说的是某装修工违章作业,电焊火花 引起偶然的火灾,事故殃及了朱旦华 的住宅。幸亏失火当时朱老住在医 院。火灾后,一位参与帮忙替朱老住 宅维修的刘某,这样写道: “走进老人的家中,眼前的景象 令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除了~台新 的平板电视机(据说是她儿子的一 位朋友刚刚送给老人的98岁生日礼 物),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沙发、 桌椅、橱柜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的东西,早已破旧不堪,加上烟熏水 浇,即使扔在马路上都不会有人捡回 去;窗帘是由薄到半透明的最便宜的 的确良蓝布拼轧起来的,上面居然还 有不少手缝的补丁…… 人们从挂在客厅墙上,已经被浓 2014第9期J《党史博采》 烟薰得黑糊糊的两幅照片,印证了主 业……” 顾老干部,修建了一片副省级以上老 朱老读完了这一段,又与我们交 干部别墅群。朱旦华只要拿出很少一 着两岁 L-7--的合影,一幅是江西省原 谈起来。她关切地询问我们县委是否 部分钱,就可买下一套价值不菲且不 省长方志纯同志的遗像。” 做到勤俭节约办事7是否也存在报 断升值的房屋完全产权。不料朱旦华 我告诉朋友,就是这个客厅,火 纸上经常批评的吃喝风?老人直言 婉拒。有关人员劝朱老,说这套房子 灾发生前十年我多次踏进这里。刘 要求我们应该抵制“吃喝浪费”、“不 可以作为遗产给子女,劝导她“还是 人身份一幅是毛泽民烈士和朱老抱 某描绘的这一切我十分熟悉。不过, 为民办事”的坏风气,话语中流露出 买下来好”。朱老回答:我参加革命 这位朋友还遗漏了,或许已被大火烧 位老共产党人的忧心忡忡,对当时 时,连自己的命都交给党和人民了, 一成灰烬了——那墙上还应该悬挂有 有所泛滥奢靡、铺张浪费等脱离群众 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还要什么财产。至 没用玻璃镜框镶嵌的两幅书法作品: 的坏作风的气愤。 一幅是反映青年方志敏志趣的名联: 我们每次与朱老接触和交流,都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 在正式采访方老的空隙日寸问,但朱 物青松翠柏洁梅兰”;另一幅是方志 老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有次朱 敏狱中名作《清贫》全文。我记得很 老在闲谈中告诉我们:“文革”后期, 清楚,那次朱老把我们迎进客厅,趁 方志纯获补发遭批斗期间停发的几 我们在等候还在卫生间方老的片刻, 万元工资,朱老支持方老将这笔钱 她指着墙上的《清贫》文字说,“你 款全都捐献给家乡弋阳县用于水库 们县委干部经常组织学习方志敏《清 修建了。她说,烈士的家乡还很穷 贫》吗?”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话, 困,这笔钱能用在“刀口”上,我们 我们一时有点语塞,为打破尴尬,我 乐意开心…… 连忙告诉她,说我们县委机关每人都 方志纯是追随方志敏闹革命而 有《方志敏文集》,领导要求我们学 从家乡走出来的,于1925年入党。 习的。朱老似乎并不在意我怎么回 他继承了堂兄《清贫》所述的真正共 答,没等我们说完,竟指着墙上的字 产党人的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 说,“你们听听,当年方志敏是怎么 风。朱老常转述方老说过的话:“革 说的……”,接着就自个儿诵读起来: 命的胜利是那么多战友们牺牲的身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体垫起来的,我们活下来的革命者没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 有丝毫享受、奢侈的权利。” 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 的确,1993年方志纯去世时,二 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 老全家的积蓄只不过四万元人民币。 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 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省委为了照 ◆朱旦华与毛远新母子情深。 《党史博采》l 2014第9期 于说给子女留下遗产,毛泽民烈±为 革命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方志 纯同志一心为人民利益奋斗,一身正 气,两袖清风的精神,就是留给子女 最好的遗产。 朱旦华态度慎重而坚决。她于 2005年1 0月1 5日写给江西省政 协并转省委一封信,明确表达了自 己的心愿。她在信中说:“趁我现 在头脑还清楚,正式向领导表明: 我不要买新房子,请组织上把这个 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 吧…… 我1 937年只身从上海去延安参 加革命,在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 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坐过敌人的监 牢,也被下放劳改过。但我从不后 悔,只觉得自己为党为人民所作的贡 献太少。我已90多岁了,我想在现 在住的房子继续住下去。我死后,房 子交公……这是我认真思考后作的 决定。也算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遗 嘱吧。” 五年后,201 0年5月29日,朱 旦华在南昌逝世,享年99岁。丧事 简朴而隆重。胡锦涛、温家宝、贾庆 林、*、李克强、李鹏、朱镕基 等以不同形式,对朱旦华的逝世表示 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再次表明 中共中央对“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共 产主义战士朱旦华同志的一生”给予 了充分肯定。 如今,朱旦华这份遗嘱,让我和 许多朋友一样,仍然感到心灵震颤。 回顾20多年前聆听朱大姐诵读《清 贫》以及相关话语的情景,更深刻体 会她晚年的情感世界。革命战士的本 色,使她始终是那么坚守平淡而深 邃。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