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实证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实证研究

作者:赵蕾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03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1996年1月-2011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与短期单向和长期双向的因果关系,但该关系并不显著。最后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 物价水平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积极效果。但随着经济回暖,物价水平逐步上升,CPI、PPI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加大。为防止物价飙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通过提高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收紧银根,以减少通胀压力。鉴于此,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货币供给能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物价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颇具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针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实证研究已有诸多文献,但角度、结论各有不同。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国内学者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及传导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基本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影响产出与物价,但对其作用的大小、时滞及作用方式存在分歧。刘斌(2001)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在长期无效。夏斌、廖强(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机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无法确定货币供给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刘金全、刘志强(200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认为无论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期还是波动期,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赵留彦、王一鸣(2005)认为货币需求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因而货币供给变动不可能完全体现在价格和产出的变动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多是从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个宽泛角度考虑,很少将细化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入手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1996年1月至2011年5月的经济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做进一步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广义货币量(M2)代表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物价水平。广义货币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及银行活期存款,为衡量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常用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了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的变动情况,是公众最为关心的反映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实证分析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1996年1月至2011年5月的广义货币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来作为分析样本。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图1、图2分别显示了M2与CPI的变动趋势。 (二)模型设定

货币数量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会对价格水平和产出造成影响。由交易方程式MV=PY可知,如果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给M的增加将引起一国名义收入的增加。将其移项,可得P=MV/Y。当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可测,实际收入Y在短期内不变时,货币供给M的增加将会使价格水平P同比例增加。本文对交易方程式P=MV/Y做演变,建立如下模型: CPI=C1+C2*M2+u

其中CPI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M2代表广义货币供应量,C1、C2为待估参数,u为随机干扰项。下文将通过对数据的回归,得到C1和C2的估计值。 (三)单位根检验

在回归之前,要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查。单位根检验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易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发生。此外,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先确定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相同的单位根。

单位根检验经常使用ADF检验法(Dickey,Fuller,1974)。本文利用EVIEWS 6.0对货币供应量和居民价格指数进行ADF检验,滞后项的确定采用SIC法则,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M2,CPI的ADF检验值大于单位根检验临界值,因此其各自序列中含有单位根,是不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以后,△M2与△CPI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各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M2与△CPI的序列不含单位根,是平稳序列。综上,我们可知M2和CPI序列均是一次单整,即M2~I(1),CPI~I(1)。 (四)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在于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M2~I(1),CPI~I(1),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对CPI=C1+C2*M2+u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CPI=101.3769+0.028173*M2 (275.2829)(2.558691)

括号中为对应参数的t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两个系数均显著。

第二步,从该回归方程中提取残差u,并对其做ADF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残差的ADF统计量为2.999675,小于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平方根,即该序列是平稳的。由此可以知道,M2和CPI有协整关系,上述回归方程CPI=101.3769+

0.028173*M2是合理的。它表明M2增加1万亿元时,CPI变动0.028173个百分点。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告诉我们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当滞后期为1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是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而货币供应量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当滞后期为2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也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结论及思考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11年5月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但效果甚微。在短期内,当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水平将上升;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物价水平会下降。当货币供应量增加1万亿元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变动0.028173个百分点。第二,长期来看,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到货币供给的变动。这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货币政策的制定。简言之,即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物价水平有正向影响,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我国当前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尽完善,居民出于对未来的考虑,消费信心不足,储蓄倾向较高。第二,我国当前投资渠道尚在发展,银行存款成为居民和企业投资的主要选择,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及国民财富并未最终形成有效消费需求。第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利率受到管制,造成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不畅,央行难以通过货币供应变化来影响利率,进而改变总需求及物价水平。第四,历届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导致经济体系中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不良债权,因此新增的货币供给中很大一部分成为清偿不良债权的支付性货币,未能进入市场形成新的购买力。

鉴于此,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稳定物价水平,文章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效地降低居民为应对教育、医疗等支出所进行的储蓄,增加货币持有量,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第二,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拓宽居民投融资渠道。增加金融产品有利于增强金融资金配置功能,实现资金优化配置,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与具有浮动特征的汇率制度将增强经济体系的自发调节能力,同时也使货币的增减更有效地传导到实体经济。第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国企改革。降低企业不良债权规模,使新增货币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Berhanke B,Alan B.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901-921.

2.Mishkin A.Monetary po1icy Actions,Intervention and Exchange rates:A reexamin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1ationships Using Federal Funds Rate Target Data[J].Journal of Business,2001,71(2):147-177.

3.刘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4.刘金全,刘志强.中国货币政策非中性—货币一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关系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5.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6.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