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平 潜心学问终不悔 为“数’’消得人憔悴 朱熹平: 口文/胡嘉敏 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 学院院长,兼任广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顾问。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 1984年,在中山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 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0年,被列入1999年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第二层次人选; 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4年,获得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晨兴数学银奖; 2006年,朱熹平和曹怀东在关、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 彻底破解了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 58【广东科技 。 0 总第 3o期 广 朱熹平主张让学生去接角 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 鼓1 励学生去听各类型的学术讲座,这种对学生阅读广度的要求体现了 L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 J 庞加莱猜想的彻底破解,使世界数学界的目 光再一次投向了中国。完全破解这一“七大数学世 纪难题”的正是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 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多年来一直潜心于 数学研究的朱熹平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始终贯彻 他低调的作风,采取了婉言谢绝的态度。那现在让 我们带着好奇心去认识身为数学家与大学教授的 朱熹平吧! 大学教师朱熹平:教育为本 被称为“为数学而生”的朱熹平于1962年出 生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1 977年,朱熹平以优 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数学系,并于1984年取得 硕士学位。其后,他开始钻研偏微分方程,1989年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 位。 从中国科学院归来后,朱熹平一直在母校中 山大学任教,他以极其饱满的教学和研究热情,开 始了他的又一趟数学之旅。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朱 熹平努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如既往地坚持给 本科生授课。这些年来他负责讲授本科教育中《数 学分析》、《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拓扑学》等课 程,同时每学期均负责讲述基础数学方面的研究 生课程。 朱熹平在培养学生方面花了不少时间,特别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强调教学相长。他认为一个学 者的成长过程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体的。他 非常欣赏自己的学生,“差的学生你要拖着他走, 好的学生是推着你走,我的学生是推着我走的。” 朱熹平欣喜地说。在谈到对学生的要求时,朱熹平 觉得对科学的深入研究光是靠聪明是远远不够 的。而踏实和刻苦才是关键。 严谨与耐心是朱熹平对教学的态度。对于学 生的论文,朱熹平改得非常仔细认真,就连字母的 拼写和大小写,他都一一细看。朱熹平虽然在数学 方面已颇有名气,但他从不摆架子。对学生的指导 也尤其耐心,这一点令不少学生格外感动。他告诉 学生,即使是伟大的数学家也会常常提一些简单 的、甚至幼稚可笑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不要怯于问问题。面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朱熹平都 会不厌其烦地讲述,直到确认学生完全听懂为止。 虽然对数学的热爱近乎痴迷,但朱熹平主张 让学生去接触与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概况, 鼓励学生去听各类型的学术讲座,这种对学生阅 读广度的要求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 育理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学楼就是朱熹平的第二 个家。他一天在数学楼呆的时间常常超过15个小 时,学生很多时候都看到,晚上接近十一点的时候 朱熹平教授仍然在数学楼内工作。著名作家茨威 格说过:“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 上。”对于朱熹平来说,他不是在数学楼,那就是在 去数学楼的路上了。 广东科技 。’。 总第23。期l 59 情有独钟是数学。一心埋头为研究 朱熹平在读大三的时候,曾尝试论证“连续统 假设”。而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被破解了的世界难 题,但朱熹平却全不知情。当他满怀信心地把证明 过程拿给老师看时,老师却留下两句话:如果你错 了,我不用看;如果你对了,我也看不懂。从那以 后,朱熹平深深地感受到做学问需要静下心,不要 先想到攻克什么难题,而是要潜心积累。朱熹平知 道,令跋涉者疲累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底 的一粒沙子。在破解庞加莱难题的过程中,朱熹平 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一步 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朱熹平认为数学研究是停不下来的,时间显 得尤为重要,所有的数学家都没有停止的一天。数 学有无数的问题,数学家解决完一个,又要为另一 个问题而努力。作为研究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 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直到将整个理论构建出来。 朱熹平常说:“学问要做就要做得让别人信 服。我们不是为获奖而进行学术研究的,做学问是 水到渠成的事,总有一天会有收获的。学一样东西 一定要把它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任何学问本身 一定是很精彩的,即使是纯基础理论也是如此。” 对于在其他人眼中也许很枯燥的纯基础理论,朱 熹平也能发现它别有洞天。 与庞加莱的习惯一样,朱熹平喜欢一边散步 一边思考数学问题。对于这位单纯的学者来说,最 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一个重要命 题的论证,或是在洗澡时突然顿悟到一些之前没 想明白的问题。数学,已经成为了朱熹平日常生活 的“必需品”。 朱熹平对数学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的业余 爱好很少。他把本来可以用在业余活动的时间都 安排在研究数学的时间表上了。其实朱熹平以前 有打桥牌的爱好,但在1992年之后就戒掉了。 “原来没有看到天有多高,还不知道那个差距。 6O{广东科技2010 2总第230期 I 当你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到了那个层次,才 知道差距有多么的大。不过这和我们基础差、训练 迟是有关系的。”而现在,朱熹平正在一片广阔的 学术空间里用数学去描绘他心中的那一抹自由的 蔚蓝。 “不下这个山头,怎么攀上那个山头?" ——绚烂之时的毅然转身 1989年,朱熹平博士毕 业,在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领 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 有比人更高的山“,朱熹平觉 得自己的研究还要继续下 文 .. 去。但是在原来的偏微分领 域,他发现自己所能研究的空间已相当有限,在这 个时候,朱熹平毅然选择了另一个领域——几何 分析。 万事开头难。转了方向之后,朱熹平并没有在 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绩,大约有五年时间发表 的论文很少。这时候,朱熹平对自己的转型曾有过 怀疑,但朱熹平意识到凡事都有个过程,做学问更 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他坚定了信心,继续在几 何分析这条有点陌生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后来,朱熹平遇到了给他研究带来重大转折 的人——几何分析的开拓者丘成桐。在1 997年那 次与丘成桐长达20天的对话中,朱熹平感受到了 丘成桐对于数学巨大的学术热情。他对丘成桐详 尽地讲述了自己这五年来所掌握的一切,丘成桐 鼓励朱熹平去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 Ricci流。 丘成桐之于朱熹平,就如指南针之于水手。朱 熹平在认识丘成桐之后,研究方面随即取得重要 的突破。 朱熹平的低调哲学:非淡泊无以明志 两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科学工 “我的人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光 在中山大学度过" 仿佛从一出生就注定要与这片土地发生千丝 万缕的联系,朱熹平在中山大学至少渡过了他三 分之二的人生。 作者如果在电视上出现多了,说明他的学术生涯 快结束了。在朱熹平完全破解庞加莱难题的消息 传出时,众多媒体争相采访,而朱熹平却一直关着 手机。在荣耀面前,朱熹平保持了一个优秀学者应 有的谦逊,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他把失败看成 常态,把成功归于偶然。 包容、谦逊、平和,这就是朱熹平给人留下的 印象。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耀眼成就,朱熹平说:“丘 朱熹平认为,现在这个年代做学术研究的条 件很好。国家对知识分子政策上的鼓励、导向都非 常到位,学术环境也越来越好,使我国科技整体水 平也越来越高。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广东经济发达, 是就业的天堂,但同时对广东有一种偏见,觉得广 东是文化沙漠,对学生来说容易陷于浮躁,所以大 家都觉得广东不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朱熹平却觉 得广东是很好做学问的地方。在广东,大学教师和 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十分稳定。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学者做研究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在学术和科技上 成桐教授创立的几何分析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 基础,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为这个猜测提出了解 决框架,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给出了重大突破。 这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 来的。而我们只是比较幸运,完成了临门一脚。” 朱熹平淡泊名利,把学术看得无比崇高。他研 究数学从不追随潮流,而是让潮流来追随自己的 成绩。在学术腐败丑闻接连被报导的今天,在公共 领域跨媒介发展的学术明星扬眉吐气的当今社 会,各种炒作粉墨登场,各种庸俗的宣传层出不 穷。而朱熹平并没有被外界的喧闹与浮躁所干扰, 还是孜孜不倦地、静静地在自己的学术的田野上 耕种,从春到夏,再到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季。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大 学问者要经历的三个境界。可以说朱熹平在向几 做出成绩。广东酝酿了一个很好的学术环境,有一 大批知识分子在做研究,整个氛围就起来了。“我 和我的同事、我的学生都受益于广东的环境。我的 学生现在的境界也远超出我当年的水平。做学问 就是这样一辈一辈接下去的,我相信他们这一辈 会比我们更强。这是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体现。” 朱熹平还谈到中山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开展了非常友好的学术合作,每年两所学校间都 会有学生和访问学者互相交流和讲学。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是世界顶尖的学校,它跟中山大学的合 作是对中大学术质量与治学环境的肯定。广东省 作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切实履行科教兴国的 重大实践,对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很大, 何分析过渡的艰难时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当朱熹平遇到丘成桐,受到 广东科技2010 2总第230期l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