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新)
第一部分:热学(备课人:芝溪小学 何为洪)
《热学》复习教案
一 教学容:复习初中物理热学部分 二、重、难点知识分析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2、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4、能量的转化和转移5、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6、物态变化 三、复习时数: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分析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但状态不变,直到达到熔点;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直到全部熔化。非晶体在整个吸热过程,温度逐渐上升,物体状态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二者主要区别是:熔化时,晶体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上升;越来越多的晶体迅速变为液态,所有受热非晶体缓慢地由固态变为液态(相对),要经历半固半液的中间状态。 2、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晶体凝固的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点,②放热;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吸热。具体应用例题: (1)把正在熔化的0℃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问冰能不能熔化?
分析:冰要熔化,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温度为0℃,达到熔点,但周围温度也为0℃,冰不能从外界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所以不能熔化。 (2)如图所示,在大烧杯盛一定量水,在试管放有少量水, 当烧杯水被加热沸腾后,问试管水能不能达到沸点,能不能沸腾?
. . .
.
分析:当烧杯水沸腾后,试管水的温度与外界一致,也达到沸点, 但由于不能从外界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如何计算物体吸、放热的多少呢?公式:Q=cmΔt,符号意义: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c──比热容──J/(kg?℃);m──吸(或放)热物体的质量──kg;Δt──变化的温度──℃。计算中须注意:
(1)m的单位一定用kg;(2)Δt不是某一时刻的温度,而是变化的温度:升高的温度:Δt=t-t0;降低的温度:Δt=t0-t。(3)如果没有热损失,对于两个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来说,Q吸=Q放。 4、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
在本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较多,主要是能与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转化和能在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常见例子:做功改变物体能中,对物体做功,是机械能转化为能,物体对外做功,是能转化为机械能;热传递是能的转移,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能和光能;等等。 5、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能力的一种特性,通常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有两类:
(1)根据物体吸、放热情况判断物质的比热容,例如: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给两个物体加热时,所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已知给两个加热的热源完全相同,假设物体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且两物体的质量相等,试分析组成两物体的物质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分析:因为在相等时间物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且物体的质量相等,所以可根据Q=cmΔt,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的多少来判断两物体的比热容大小,温度升高的越多,物体的比热容越小。根据图中虚线所标,在相等时间甲的温度升高的多,所以甲的比热容较小。 (2)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分析物体吸、放热情况和温度变化。 例1: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温差比陆地区小?
分析:水的比热容大于干泥土的比热容,当沿海地区和 陆地区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比热容大 的物体温度变化较小,因此沿海地区的温差比陆地区小。
例2:汽车发动机常用循环水来冷却,请问为什么用水做冷却物质?
分析: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适合于做冷却剂。
6、关于物态变化的分析
判断物态变化主要分析变化前后的状态,例如:用铁水浇铸铸件。分析:物体原来的状态为液体,铸件为固体,这一过程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为凝固;有时物体的状态没有明确说出,需要分析具体的状态,例如: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分析:这一过程最终的状态是液态,可原来
. . .
.
的状态却不清楚,到底是固态,还是气态?因为是夏天,所以不可能是固态,因此是由气态变为液态,为液化过程。
特别是生活中“白气”的形成过程,首先分析“白气”的状态,它不可能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透明的,而“白气”是不透明的,所以“白气”一般是小液滴,为液态,也有时候为小冰晶,为固态;然后分析原来的状态,一般为气态,从而可确定物态变化。夏天的“白气”一般为液化,例如:开水锅冒的“白气”;冰棒冒的“白气”;雾;等等。冬天的“白气”比较复杂,液化、凝固、凝华都有可能。 三、相似辨析 1、热量、能、温度
三个量是热学中常见的三个量,有时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物体的能会增加(或减小),同时物体的温度一般会升高(或降低),也就是三个量中某一量在变化时,可能会伴随着其它两个量的变化。三个量的区别: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物体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具有的动能就越大,温度只能说“是”或“升高”、“降低”多少度;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物理量,实质是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数量,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也就是说,热量只有物体在温度或状态发生变化时才有意义;能是物体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 2、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1)发生的温度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2)发生的位置不同: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部同时发生;(3)发生的程度不同: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而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3、冰、雪
相同点:都是同一种物质的同一状态。
不同点:一般情况下,冰是由液体(水)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气态(水蒸汽)直接凝华形成的。辨别方法:如果透明,则为冰,凝固形成;如果不透明,则为雪,凝华形成。 4、热值、比热容
相同点:它们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但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多少无关。 不同点: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反映燃料燃烧放热能力的性质,起其单位是:J/kg;比热容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反映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放热能力的性质,其单位是:J/(kg.℃)。
课后作业:
1. 生产和生活类
. . .
.
例1. (2004年)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1)请根据图1所示的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图1
(2)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请你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要求写出两条)。 2. 实验与探究类
例2. (2004年)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各用一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2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略的语言从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举一个类似的现象。 3. 跨学科综合题
例3. (2004年)“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应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只能暂时止沸 B. 都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4.开放性试题
. . .
.
例4. (2004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第一位航天员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从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想象一下“神舟”五号发射时的图景,请你根据图景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物理问题,并根据物理知识作出简要解释。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力学-----力和运动(备课人:宝庆小学 何洪彬)
[中考目标聚焦] 课表解读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述牛顿第一定律 考点盘点 命题预测 力和运动所研究的1.力和运动的关系常以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理的重点容之一,近年来2.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2.理解物体的惯性,能描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式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因素的实验探究常以实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出现的几率较多,如二力验探究的形式出现,主要的原因 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问题 3. 本章中考题型中,多为填空、选择、实验及作图题。占分5分-10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物体的 叫做机械运动。宇宙中的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东西。
2、研究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 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人们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
同一物体所选参照物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 通过的距离,公式 ,主单位是 ,1m/s= km/h。
4、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运动叫做 ,平均速度计算 公式 。
5、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主单位是 ,1km= m
4.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性及惯性现象的解释、力实验过程和结论来编制并能应用其关系解决实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际问题 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 . .
.
1m= mm= um= nm
6、测量时间常用 ,主单位是 。
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挤压、吸引、排斥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 个物体。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8、力的单位是 ,测量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
9、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 和 。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只要有一个因素变了,运动状态就变了。 10、我们把力的 、 和 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由三要素同时决定,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就不同。
11、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12、牛顿第一定律的容是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总结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仍保持静止状态。
1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 ,一切物体在仍何时候都具有惯性,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 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14、作用在 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 ,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15、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叫做平衡状态,物体受平衡力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受不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却不一定受力,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1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是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例题:
例题1、在图1所示的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图1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图1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1_____主要表示物体具有惯性。[均选填“(a)”、“(b)”或“(c)”](a);(c);(b)
(a) (b) (c)
图1
例题2、下列物体中受平衡力的是 ( )
A.火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 在地面上滚动的小球,速度逐渐变慢 C.重物被吊车沿直线向上匀速吊起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例题3、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若m1 . . . . B.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说明车此时没有惯性 D.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 例题5、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仍保持静止,则( ) A.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练习题 1、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2 所示 (1)两运动员中,___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该运动员 ___较大 (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他的速度是___m/s (3)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来,是因为____ 2、 关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车处于静止状态,它没有惯性 B.车处于静止状态,所受的力是平衡力 C.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不受力的作用D.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它只受到摩擦力 3、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击打排球时手感到疼,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用习惯喝饮料时,嘴的“吸力”使饮料上升到口中 C.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以伞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D.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4、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它所受的平衡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逐渐减慢,最终停下来 C.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泼水时,水出盆后,由于持续受到盆的推力而向前飞去 B.高速行驶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饺子皮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D.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6、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文具盒放在物理课本上,则【 】 A.物理课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理课本对文具盒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桌子未动,是因为人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 B.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D.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 8、中国女子冰壶队勇夺2009年世锦赛冠军。冰壶比赛得分规则是: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去后,在冰面上滑行(运动员不能再触碰),依据 . . . . 最终停在得分区的不同位置得分。如图11所示,关于比赛中的冰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破掷出去后,在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零 C.离开运动员手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被掷出去后,由于惯性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9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就会保持静止 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C、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它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0、如图9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友情情提示: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其中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 11、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12、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物体运动的越快受到空气的阻力越大。空降兵离开飞机后,先加速下落,后又匀速下落,从离开飞机到落地这个过程中,空降兵所受合力的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增大 B.先减小后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一直减小,直到等于零 14、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⑴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 和 ,结论是: ; ⑵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①器材:0.5kg的铁球A、1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 ;②实验步骤: ③结论: ⑶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平展,另一对折)同时从三楼 实验序号 1 2 3 下落材料 高度 下落时间 (m) (s) 铁球 20 铁球 30 铅球 20 1.96 2.47 1.96 . . . . 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 (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中两片纸作的 (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 。 力学------压强浮力(备课人:龙硐小学 廖军)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之 压力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并理解压强的概念;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压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②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写有知识体系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结合资料,学生自主回顾本章知识 让学生通过填资料上基础知识的空白处,回顾本章知识。 二、教师引导知识回顾、抓基础 出示小黑板上的知识结构(如图)。 . . . .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逐个强调注意事项,易错题。 (一)复习“压力” 先设疑:“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出示小黑板,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复习固体压强 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看资料上例题1,学生解答问题: ⑵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⑶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三)复习液体压强 先练习资料上例题: ⑷如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 是___________________。 . . . . ⑸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 D.自来水笔 (四)复习大气压强 通过出示小黑板上例题,学生解答问题: ⑺如图所示,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 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______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 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 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⑼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 D.外界大气压变化 ⑽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 则当时大气压为____厘米水银柱。 三、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以竞赛方式及小组讨论完成课堂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导演,学生抢答: ⑾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⑿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⒀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平桌面中央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平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 A. P′=4P B. P′=2P C.P′=P D. P′=P/2 ⒁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 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⒂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 . . . ⒃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 ⒄一本初中物理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习资料上计算题,老师巡查,抽同学在黑板上做,然后指出做计算题时的注意事项。 ⒆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2。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⒇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g=10 N/kg) 五、课堂小结、归纳重点、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之 浮 力 设计者:廖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认识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③知道浮力的五个公式,知道各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并能用以解决各种计算题,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难点:1、浮力的五个公式的应用条件 2、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写有浮力知识体系的小黑板,含有例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本节课就一起复习浮力知识 (二)、同学们看资料,自主回顾本章基础 让同学们看资料上面基础知识部分,并把空白处填好 (三)、老师提示本章要点 出示小黑板,逐个提示各个知识要点,也适当抽同学起来回答 1、浮力的概念 . . . .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 抽问: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密度有关。 抽问:阿基米德原理容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 G排=ρ液gV排。 ( 强调:ρ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V排=V浸,完全浸没时V排=V物) 4、物体浮沉条件 G> F浮 下沉 G< F浮 上浮 G>=F浮 漂浮或悬浮 ρ物>ρ液 下沉 ρ物<ρ液 上浮或漂浮 ρ物=ρ液 悬浮 5、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差 F浮=F向上-F向下 6、浮力计算公式 (1)F浮= G排=ρ液gV排 (2)F浮=G-F示 (3)F浮=G物 (漂浮或悬浮) (4)F浮=F向上-F向下 (四)浮力练习 出示例题 将一个实心球分别放入水、盐水和水银中,如图所示,实心球受到的浮力分别用F1、F2、F3表示,比较浮力的大小应为( ) A、F1=F2>F3 B、F2>F1>F3 C、F3>F2>F1 D、F3>F1=F2 19、体积相同的A、B两个物体浸在某种液体中,静止时如图所示,比较A、B两个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应为( ) A、A比B的质量大 B、A比B的质量小 C、A、B质量一样大 D、若其中有空心的则无法判断 20、水中漂浮着一个木块,设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受到的浮力为F,将一部分盐水倒入水中,则( ) A、木块浸入液体中的体积V变小,浮力F不变 B、木块浸入液体中的体积V变小,浮力F也变小 C、木块浸入液体中的体积V不变,浮力F变大 D、木块浸入液体中的体积V变大,浮力F不变 21、将铝、铁、铜制成的三个实心金属球,用细线拴好,分别挂在三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下, . . . . 将三个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此时三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现将三个金属球提出水面,则( ) A、挂着铝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 B、挂着铁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 C、挂着铜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 D、三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 22、质量相等的A、B、C三个小球,放在同一液体中,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在容器底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它们的体积可能相等 B、如果三个小球的材料相同,则A、B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C、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则A球体积最大,C球体积最小 D、如果三个小球都是实心的,则A球的体积最大,C球的体积最小, 23、一个杯子装满水,水面上漂浮一块冰,当冰全部熔化后,杯底所受水的压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二)让同学做资料上计算题,抽同学在黑板上做,然后指出浮力计算题时的注意事项 38、重为1.5N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它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是100cm3,求:(1)木块所受的浮力; (2)木块的体积。 42、如图所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它没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是50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 cm3,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2)木块的质量多大? (3)木块的密度多大?(取g=10N/㎏) 43、一个铝块重7.02N,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多大的浮力? (铝块密度为2.7×103㎏/m3,取g=10N/㎏) 六、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ρ液gV排 力学-----《机械效率》集体备课 富顺县大坳小学 媛 学习要求 1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 3 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5 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习指导 . . . .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正确认识机械效率,关键是弄清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有用功是对人们有用的功,无论采用什么机械,有用功的数量是不变的。若使用机械的目的是提升物体,那么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即W有用=Gh;若目的是在水平面上平移重物,那么克服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即W有用=fs。额外功是指由于使用机械而额外多做的功,机械的摩擦和机械的自重往往是产生额外功的原因。 2.机械效率总小于1。 使用不同的机械做功,需要做的额外功是各不相同的,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小越好,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机械效率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例,即=W有用/W总功。由于W额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W有功 精析:竖直方向提升物体过程中,有用功W=Gh,在不计绳重和摩擦力的情况下,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功就等于额外功,既W额外=G动h 全解:(1)W有用=Gh=600N×0.5m=300J. (2)S=3h=1.5m,W=Fs=250N×1.5m=375J. (3)W额外=W总-W有=375J-300J=75J, η= W有300J ×100﹪=×100﹪=80﹪ W总375J (4)W额外=G动h,G动= W额外75J==150N h0.5m点评:对动滑轮重的求解还可用3F=G物+G动,故G动=3×250N-600N=150N. 例2.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将重为40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10m,物体A与地面 间的摩擦力是240N,水平拉力F为10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精析:水平方向拉动物体过程中,克服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W额外功是克服滑轮轴间摩擦力所做的功。 全解: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3SA=3×10m=30m, W有用=fAs=240N×10m=2400J, W额外=W总-W有=3000J-2400J=600J, η= 有用 =fAs, A W有2400J×100﹪=×100﹪=80﹪ W总3000J点评:以上两题均为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做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有用功,第一题在提升物体过程中是克服物体受的重力做功,所以W有用=Gh:第二题在匀速拉动物体前进过程中是克服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做功,所以W有用=fAs。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分。 思考与练习 . . . .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用一个动滑轮把重200N的物体提高了1m,所用的拉力为125N,则动滑轮所做的有用功W有用=________J,它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__。若不计摩擦,被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3.小红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拉起重3N的物体,物体升高了0.2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N,在实验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__. 1 1 2 2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二、选择题 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的重物时, 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 A.小于200N B.等于200N C.大于200N 第4题D.大于300N 5.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工人师傅用500N的力,在100s把800N的重物匀速提升10m.在此过程中( ) A.他做的有用功是8000W B.他做的总功是1000J C.他做功的功率是8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6.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有用功不变,总功不变 D.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少 三、实验题 7.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刚同学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钩码弹簧测力钩码移动弹簧测力计有用总功机械 . . . . 重/N 计读数/N 3 1.2 的距离/m 0.1 移动的距离/m 0.3 功/J /J 效率 (1)在表中空白处分别写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值; (2)在右边方框中画出滑轮组及绕法; (3)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做 运动。 小刚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 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 。 (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8、某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1)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沦: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2)第3次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是 J,机械效率是 。 (3)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实验可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大小有关. (4)综合上述结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大有用功, 额外功(选填“增大”减小”) 四、计算、论述题 9.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拉线的绕法如图所示。钩码重为2N,将钩码匀速向上提升20cm,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为6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问: ⑴在实验过程中,对钩码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⑶为什么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 3次 . . . . 1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 一个重2000N,底面积为0.5m2的物体A时,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600N,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250N,则A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Pa;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多少. 相关 你知道起重机的构造吗? 在建筑工地上我们经常看到,那巨大的起重机吊起上吨重物,你知道它们的结构吗? 钢丝绳是起重机的重要零件之一,用于提升、变幅、牵引,有时也用于旋转。起重机系扎物品也采用钢丝绳。此外,钢丝绳还用作桅杆起重紧绳,缆索起重机与架空索道的支承绳。 在起重机的提升中,滑轮起着省力和支承钢丝绳并为其导向的作用。滑轮的材料采用灰铸铁、铸钢等。 卷筒在提升或牵引中用来卷绕钢丝绳。将旋转运动转换为所需要的直线运行。卷筒 有单层卷绕与多层卷绕之分。一般起重机大多采用单层卷绕的卷筒。单层卷绕筒的表面通常切出螺旋槽,以增加钢丝绳的接触面积,并防止相邻钢丝绳互相摩擦,从而提高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第三部分:电学-------电流和电路复习教案(古佛小学 卓大奎)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 . . 1.熟练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能应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章系统的复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拓展学生用电常识。 教学重点: 电流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电流的理解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练法 教具准备: 电路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二、电流 1e=1.6×10 C -19 . . .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 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课本P52图4-12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 1、组成: ②用电器 ①电源 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 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 干电池 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光能→电能 发电机 机械能→电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①通路 ②开路 ③短路 . . . .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二)典型例题精讲 例1.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导线不能有交叉)说明:一般说来,电路连接分三步:①画好电路图,标好电源正负极和电表正负接线柱,确定电表量程。②连接电路时,先连好一个回路,再加上支路(注意找线不找点,接柱不接线)③按回路的多少和从正到负的顺序检查。 例2图 例2. 如图所示电路中:(1)若使L1、L2串联,则应闭合 ,断开 ;(2)例1图 若使L1、L2并联,则应闭合 ,断开 ;(3)如果闭合S1、S3而断开S2,则灯 亮;(4)同时闭合开关 和 是不允许的。 例3. 按如右图连接好电路闭合闭合开关后,发现L3不亮, 1 L1,L2都能发光,则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 S A、L3灯座短路 B、导线4断路 2 6 C、导线5断路 L1 D、L1的灯丝断路 L2 3 4 L3 (四)板书设计 电流方向 5 电路 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 和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电流 组成 串联 电路的连接方法 电路 并联 家庭电路 组成 安全用电 (五)作业布置:川行中考相关容 电学——电压电阻复习教案(古佛小学 卓大奎) 复习目标要求 1.电压的作用及单位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3.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 . . . 4.电阻的物理意义 5.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6.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复习重点: 1、电压表的使用 2、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3、电阻的串并联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连接 串联 并联 . . . .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能 量 程 0.6A 3A 3V 15V 每大格 0.2A 1A 1V 5V 每小格 0.02A 0.1A 0.1V 0.5V 阻 很小,几乎为零 很大 相当于短路 相当于开路 同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六)、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 . . .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选、串、接、调 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法:\"一上一下\" ;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围为0-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应用:电位器 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⑵电阻箱: 分类: 旋盘式电阻箱:结构:两个接线柱、旋盘 变阻原理:转动旋盘,可以得到0-9999.9Ω之间的任意阻值 读数: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电阻 插孔式电阻箱:结构:铜块、铜塞,电阻丝 读数:拔出铜塞所对应的电阻丝的阻值相加,就是连入电路的电阻值。 优缺点: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阻值,但不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二)典型例题精讲 1、.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S时,灯泡L1、L2都不亮。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b、c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d两点时,两灯都亮。则[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S断路 . . . . 2、如图所示电路,开关S始终闭合,要使小灯泡L1、 L2串联,必须闭合开关_________,要使L1、L2并联, 必须闭合开关__________,若闭合开关__________ 则将造成电路短路。 3、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S后,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向右移动时灯泡变暗,应把F点与滑动变阻器的 点用导线连接起来。 4、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为了研究方便,每次挑选两根合适的电阻丝,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①研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应选电阻丝 ②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有关, 应选电阻丝C和 ③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电阻丝A和 材料 电阻丝代号 长度m 横截面机mm2 锰铜 A 1.0 3.2 钨 B 0.5 0.8 镍铬 C 1.5 1.2 锰铜 D 1.0 0.8 钨 E 1.2 1.2 锰铜 F 1.5 1.2 镍铬 G 0.5 1.2 5、A、B是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它们的长度相等,A的横截面积是B的两倍,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加在A、B上的电压UA、UB和通过A、B的电流IA、IB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IA=IB B. IA >IB C. UA=UB D. UA>UB (三)板书设计: 作用 单位 电压 测量仪器:电压表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单位 电阻 应用:滑动变阻器 (四)作业布置: 川行中考相关容 电学——欧姆定律复习教案(古佛小学 卓大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 . . .熟练掌握欧姆定律,能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测量导体电阻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章系统的复习,培养学生一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共同的活动和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资料(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以组交流以下复习提纲的容: 1、为探究电流的大小,我们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猜想的? 猜想一 依据 . 猜想二 依据 3、为验证你的猜想你选用了什么器材,它们各起作用是什么? 4、电路图 实物连接图(连接当中你遇见了什么问题?) 5、猜想不止一个,我们就得用 法研究 。 6、为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得保持 不变。改变 ,怎样变? 探究 ,如何显示? 7、我们为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 不变,如何控制?更换 ,探究 ,如何显示? 8、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数学表达式 9、欧姆定律的应用——小灯泡电阻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实验电路图: (3)实验记录表格 (4)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5)从测量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规律?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补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欧姆定律实验知识考查 例1: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如下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 电压U(V) 1 2 4 S 电流I(A) 0.1 0.2 0.4 A R VP . . . . 电阻R(Ω) 电流I(A) 5 0.6 10 0.3 15 0.2 表二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表二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再换用10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3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应 向__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3V。 教师总结: 在这两个实验中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一下几点: 1、两个实验都体现了初中物理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 2、实验中都要用到滑动变阻器,但是作用不一样,需要大家区别开来,在研究I-U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数变化,在研究I-R的关系实验中它的作用是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在利用这个实验结论解题时,一定要记住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与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是没有关系的。 (三)欧姆定律应用的考查: 1.“测定小灯泡的电阻” (1) 连接实物图 (2) 右边空白处画出实物连接相应的电路图。 (3) 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________端。(“左”“右”) (4) 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得同一电阻得到的数据,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电压电流电阻R/Ω U/V I/A 1 6 0.1 4 2 5.5 0.1 3 3 5 0.1 1 . . . . --- --- ---- 从表格中发现三次的电阻值不等,你猜想原因是 (5)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 在实验中的故障: (6)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读数,电压表有示数,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 (7)闭合开关并移动滑片P后,发现电压表无示数,但电流表却有示数,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用一个电源,一只开关,一个电压表(或电流表)比较两只电阻的阻值大小 要求:画出电路图,写出要测量的数据,说明比较的方法 (1)用电压表比较(2)用电流表比较 教师总结: 欧姆定律的应用很多,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是中考的热点,望同学们多总结规律。 3:有一个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为10Ω,两端电压为3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9V的电源,要使灯泡正常工作,需要____联一个多大的电阻?(要求用多种方法求解) 总结:通过解题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 (四)作业布置: 1、课堂检测 2、课后巩固练习:川行中考相关容 电阻平均值 ---欧姆定律课堂测试 1.若一段铜线的电阻为R,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为I,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R由铜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 B.R的大小与U有关 C.铜线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D.R的大小与I无关 2.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长度大的,电阻一定大 B.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 C.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 D.铝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3.用伏特表、安培表测量电阻实验中,在连接电路时,下列注意事项中,其中不必要的一点是( ) A.连入变阻器时,应使滑片位于变阻器值最大的位置 B.电键、安培表应接在靠近电源电流流出的一端 C.连入电键时,应先将电键打开 D.伏特表应与待测电阻并联,安培表应与待测量电阻串联,并使它们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极一端 4.如图19所示,a、b、c表示的是伏特表或安培表,当K1、K2 都闭合时,下列正确说法是 ( ) . . . . A.a、b、c都是安培表 B.a、b、c都是伏特表 C.b、c是安培表,而a是伏特表 D.a、b是伏特表,而c是安培表 5.一位同学用电压表与电流表测甲、乙两个电阻阻值时作出了如图 3所示I-U图象,由图象可判断这两个电阻 ( )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R乙 D.无法判断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I 甲 乙 U A.在任何情况下,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 B.在任何情况下,电流都与电阻成反比 图C.电压增加电流一定增大 D.对同一个电阻器,两端电压加倍后,通过的电流也加倍 7.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如果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没有读数,电压表有读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 A.电流表两接线柱接触不良 B.小灯泡的两个接线柱有断路 C.电源短路 D.小灯泡两端的接线柱短路 8.如果某人的身体电阻约在3000Ω到4000Ω之间,为了安全,要求通过人体的电流 不能大于 5mA,那么此人身体接触的电压不能大于:( ) A.5V B.15V C.30V D.36V 9.某同学用图6所示的电路验证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先后用5Ω、10Ω和20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的a、b两点间,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填入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请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电阻(Ω) 5 10 20 电流(A) 0.4 0.3 0.2 图9 发生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学——电功率复习(许家小学 何伟) 一、单元复习目的 (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三、知识梳理 电能和电功的关系 电能的测量 电功率 电热功率公式 电能 电流热效应 电热的利用和危害 . . . . 安全用电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保险丝的材料及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定义:电流所做的功电功(W)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2U2公式:WUItPtIRttR单位:J或kWh(1kWh3.6106J)测量仪表:电能表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2WU2UIIR公式:PtR电功率(P)单位:W、kW当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当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易被烧坏当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出示问题: 将一个标有“220V,40W”的灯泡接入220V的电路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将它分别接在220V与110V的电路中,哪种情况下灯比较亮?为什么? 若把“220V、100W”与“110V,100W”的两灯泡分别接在110V的电器中,哪个灯亮?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知识? 二、复习容及过程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 . . . 4、计算公式: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Rt= U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Rt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t/R W1:W2= 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 常用公式W= W1+W2+…Wn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用电的度数。 如:电能表月初读数 月底读数是 3 2 4 6 8 3 2 6 5 4 6 2 2 2 2 这个月用电 度合 J B、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在10分钟转36转则10分钟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单位时间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R= U/R 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P= P1+P2+…Pn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额/R 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220V, 2 2 2 图3 额定 功率25W的灯泡。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25W,额定电流I=P/U=0.11A 灯丝阻值R=U额/P=2936Ω。 ⑵ 当U实 =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灯正常发光) 当U实<U额 时,P实<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光暗淡) 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P=U/R得 2 2 P实 U2 实 = P额 U2 额 . . . . 当U实> U额 P实> P额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 三、典型例题 例1:物业工作人员来明家收电费,他观察到明家电能表的情况如图3所示.然后从记录本上查出上月电能表的示数是811.6kWh.若按0.5元/kWh计费,明家本月应缴电费__ ____元。明家同时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得超过 W。 例2:一个家用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 r/kW·h”字样,它表示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若某个电热水器单独使用时,电表转盘在300s转了210转,则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 ,这个热水器放出的热量能使质量为__________的水温度升高10℃.[ 假设没有能量损失,已知:c水= 4.2×10 J/(kg·℃)] 四、堂上练习。 3 1、一个家用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 r/kW·h”字样,它表示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若某个电热水器单独使用时,电表转盘在300s转了210转,则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 ,这个热水器放出的热量能使质量为__________的水温度升高10℃.[ 假设 3 没有能量损失,已知:c水= 4.2×10 J/(kg·℃)] 2、.市二○○六小明家的电能表如图所示,家中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 W.当小明家只有一盏电灯工作时,3min转盘正好转过5圈,则该灯泡消耗的电能是 J,它的电功率为 W. 第二课时 一、复习容 (一)测量: Ⅰ、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 或I额=U额/R 选择 量程。 Ⅱ 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电能表 秒表 原理:P=W/t (二)、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 . . . 3、计算公式:Q=IRt (适用于所有电路) 二、典型例题 例1: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为两节铅蓄电池,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lA'’字样,某同学已连接的部分电路如图甲. 2 (1)该同学连接的电路中有错误,请用笔在错误处划“×”标明. (2)错误改正后,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把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2.5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小灯泡中的电流是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____W. (4)另一同学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先很亮后熄灭,你认为他在连接电路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小刚家里有一台电热烘干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铭牌已变得模糊不清,只知道额定电压为220V。小刚为了知道该电热烘干机的额定电功率,把其他用电器关闭,只让电热烘干机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烘干物体)。图甲是电热烘干机工作前电能表的示数,图乙是电热烘干机工作6小时后电能表的示数(电热烘干机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能)。求: (1)电热烘干机工作6小时消耗的电能是 千瓦时。 (2)电热烘干机额定电功率是多大? (3)电热烘干机发热体的电阻是多少? 例3:某校学生宿舍走廊的路灯,原来用一盏“220V 40W”的白炽灯, 每晚亮10小时。同学们发现灯泡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后来, 学校电工用两盏 “220V 40W”的灯泡串联后代替原路灯。结果, 两盏灯的亮度比改装前要暗,但灯泡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1) 改装前,一盏路灯每晚需要消耗多少电能? (2) 改装后两灯的总功率是多少?比原来省电还是费电? (3) 小明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同学,他想:路灯改装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通过查资料知道有一种“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还有一种“声控开关”——有声音时自动闭合,一分钟后,若再无声音就自动断开。小明利用这两种开关设计了一个“聪明”的 电 . . . . 路:白天路灯不亮,晚上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路灯自动亮起来。请判断小明设计的电路图是 。 例3:小明的爸爸从国外带回一只旅行电热壶,右表是其译 额定电压 110V 成中文的说明书。 (1)小明说这个壶在中国家庭电路中不能直接使用,请你 额定功率 550W 解释其原因 。 容积 1L (2)小明说可以将此壶与一只电阻串联后使用,请你帮他 计算出该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3)此壶正常工作时,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壶20℃的水烧开至少需要多长时间?(不计热损失) 三、堂上练习 1、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器材如图8所示,其中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它的电阻约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8中的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导线不要交叉)。 (2)小刚合理地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都不亮。于是小刚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是灯丝断了 B.可能是小灯泡短路 C.可能是变阻器开路 究竟哪个猜想正确,可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进行判断(电流表、电压表均无故障)。下表给出了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请判断每种情况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并把其序号填写在对应的空格里。 电流表 电压表 判断结果 示数不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不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为零 (3)小刚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9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__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_____W。 L1 2、小明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L 时,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8V,其中电源是三节新的干电池,灯丝电阻大于10 2A S V . . . 图甲 图乙 . 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Ω 1A”字样. 图甲是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的电路。 (1)小明按图甲连接电路并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但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灯泡 。(选填“短路”或“开路”) (2)小明排除故障后,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W. (3)若电压表0~15V的量程损坏,换用0~3V的量程后,应将电压表中“-” 接线柱连入图甲中的 点,“3” 接线柱连入图甲中的 点,也可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过程中,当电压表的读数 为 V时,灯泡正常发光。 3、在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某同学将器材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 ①请指出该电路连接中错误或不妥: a、 ;b、 。 ②将上述错误或不妥改正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但电压表无示数,灯泡也不发光,出现故障的原因是 。 ③故障排除后,调滑动变阻,使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上图所示,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4、按图示电路对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时,测得5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中,同时记 录了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⑴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⑵ 小灯泡亮度变化规律是 。 电与磁复习备课——(宝庆小学 康利) 基础知识点: 1、磁极:磁体两端吸引钢铁能力最强,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叫南极(S极),指北的叫北极(N极) 2、磁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 3、磁感线: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4、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括。 5、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 . . . 6、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最早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7、电磁铁:通电的螺线管和它里面的铁心构成电磁铁,其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关。 8、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9、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根据这一发现制成了发电机。 考点分析: 1. 知道简单磁现象:磁性、磁极、磁化。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磁场的性质及磁感线的分布。 4. 安培定则的应用。 5. 电磁铁的原理及应用。 6. 发电机、电动机的原理。 命题动向 本章考题多以选择、填空和作图题为主,主要考查有关磁现象的概念、电流的磁场及其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应用及能量转化情况。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有关电磁继电器对电路的控制作用、电磁铁等成为创新设计的热点。 考点1. 磁感线方向的规定 例1. 在图1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S极,并标出磁感线的方向。 解析: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些假想的曲线,它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本题要首先用安培定则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再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如图2所示。 考点2.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例2. 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性质如图3所示,请根据图中通电螺线管的N、S极判断电流的方向,用箭头标在图中。 . . . . 解析:本题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大拇指指向螺线管的N极,则其余弯曲四指的指向就是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正确答案如图4所示。 考点3. 电动机及其原理研究 例3. 电动机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动力设备。下面四幅实验装置中,对电动机的发明有直接影响的是:( ) 图5 解析: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而制成的,A是电磁感应,B是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是安培定则,正确答案为C。 考点4. 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例4. 如图6所示,在磁场中悬挂一根导体ab,把它两端跟检流表连接起来,闭合开关,能使检流表指针偏转的做法是: A. 导体ab不动,磁体向右(垂直于ab,水平)运动; B. 磁体不动,导体ab向右运动; C. 磁体不动,导体ab竖直向上运动; D.磁体不动,导体ab斜向上运动。 解析:检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因此正确的做法为A、B、D。 考点5. 电和磁之间联系 例5. 以下四个电与磁的实验图,对其进行正确描述: . . . . 解:图(1)是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图(2)是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图(3)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图(4)是研究电流的磁场。 [例6] 如图6,在橡皮筋吊着的铁块A下方有一螺线管,当S闭合后A的位置如何变化? AS 图6 [例7] 如图7所示,当(甲)图中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向上运动,产生向纸里的感应电流,判断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按(乙)图情况运动时感生电流的方向。 vNNSvS× 甲 乙 图7 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一个磁体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有 个磁极,磁极 在 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2. 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 场的作用。小磁针不指向正南、正北方向是因为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北南极 ,当小磁针静止后,小磁针北极实际上指向 (“地理北极”、“地磁北极”、“地磁南极”) 二. 选择题: 1. 世界上第一个准确记述小磁针静止时指向与地球经线方向有夹角的学者是( ) A. 衡 B. 奥斯特 C. 括 D. 哥仑布 2.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场是有方向的,磁针北极在磁场中某点受力方向叫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 . . . B. 磁感线是由铁屑排列而成的。 C. 在磁场中,磁针北极在某点受到的磁力方向,与该点的磁感线方向一致。 D. 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3. 在图1中,画出的磁感线与小磁针磁极名称标注正确的是( ) A. B. C. D. 图1 4. 如图2所示两个外形相同的钢棒A、B相互吸引则( ) A. A棒一定带有磁性 B. B棒一定带有磁性 C. A是没有磁性的钢棒 D. B是没有磁性的钢棒 BA 图2 5. 在图3所示的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与螺线管南北极标注正确的是( ) 6. 在图4所示的装置中,闭合S后悬挂磁铁a的弹簧长度变小,闭合S后向右移动变阻器滑块P,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下方是南极,弹簧长度变短 B. a的下方是北极,弹簧长度变短 C. a的下方是南极,弹簧长度变长 D. a的下方是北极,弹簧长度变长 . . . . 图4 7. 法拉弟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应用是( ) A. 电磁铁 B. 发电机 C. 电动机 D. 电热器 8. 下列电磁感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电磁感应是指电流的磁效应 B. 电磁感应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这间的联系 C. 电磁感应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 电磁感应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9. 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任何导体在磁场中运动都能产生电流 B.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相对运动时就能产生感应电流 C.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只有垂直于磁感线运动时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D.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能产生感应电流 10. 如图5磁场的导体均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以一定的速度运动其中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有( ) SvvNAB图5 1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电机和电动机主要都是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B. 交流电的方向是周期性变化的 C. 直流电的大小不发生变化 D. 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12. 关于电动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vNNSSNvSCD B. 电动机的线圈只要有电流通过,线圈就会在磁场力作用下不断地运动 C. 电动机只能使用直流电供电,电动机中的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D. 电动机的构造简单,效率比热机高,广泛地应用在电车、起重机、电风扇、电冰箱等电器中 13.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以下能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的措施是( ) A. 改变导体中的电流方向 B. 改变磁体的磁场方向 C. 改变磁体的磁感线方向 D. 同时改变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体的磁场方向 三. 作图题: . . . . 1. 根据图6中小磁针N极指向,标出磁体的磁极名称,并画出磁感线。 NNN 图6 2. 如图7所示,标出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磁极名称。 图7 3. 当螺线管通电后,磁针稳定在图8的示的位置,请在图中画出螺线管的绕线示意图。 图8 四. 问答题: 1. 图9中M是电磁铁、N是衔铁,L是固定的直角形状的绝缘体,N可绕L上的O点转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闸刀能自动打开,切断电路起保护电路作用,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图9 (2006年省)10.图4是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其中用来研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是 (2006年市)小同学在做“制作、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应该与电流大 . . . . 小有关,还 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为此他用铁钉和漆包线绕制成匝数不同的甲、乙两个电磁铁,并找来了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请你将图中器材连成一个电路,使该电路既能用来做探究磁性强弱与匝数多少有关,又能用来探究与电流大小有关的实验. (1)研究磁性强弱跟线圈的匝数关系时,闭合开关S后,通过观察比较 得出结论; (2)在(1)的基础上,再研究磁性强弱跟线圈中的电流关系时,只需移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通过观察比较 得出结论; (3)实验中小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006年宿迁市)如图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是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自制的针式刻度板组成。通过观察指针B偏转角度的大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指针下方固定一物体A,当用导线a与接线柱2相连,闭合开关后,指针B发生偏转。 ⑴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 ⑵指针下方的物体A应由( )材料制成; A、铜 B、铁 C、铝 D、塑料 ⑶当开关闭合后,电磁铁左端应为磁极的 极;⑷实验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滑动时(填“左” 或“右”),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 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 ⑸经过对电磁铁的研究,可得出结论是: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 ;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 ,磁性越 。 B 左 P A a 1 2 . . . .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电路和电路图》2005-9-1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2.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二)教具 电池两节,电灯、开关、电铃各一个,磁性黑板一块,导线若干根,电路常用元件示教板块,投影仪,投影片,手电筒。 (三)教材分析 重点: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短路及其危害 (四)教法提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实验:在电路板上P49图4-6所示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进行新课 (1)电路的组成 ①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③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继续刚才实验1的演示,重做以上的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 . . . 打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 观察:观察手电筒电路。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可让学生自带手电筒,作随堂观察)。 思考:手电筒电路的开关与我们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出示示教板或画有各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片,并作说明。 (3)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① 示:画出以上实验的电路图: ②让同学画出用电铃做实验时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③变换一下以上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④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教材后的练习。 2)思考题:一个实际电路中的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许多个。例如实验1中的小灯泡和电铃要同时在一个电路里工作,用同一个开关来控制。这个电路应怎样连接?你有几种方法?请试着画出电路图。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后记: . . . . 赞化学校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电路》习题课2005-9-1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本章的知识结构,把握本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会用本章的知识解答电路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知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一些特点.会画、会连、会设计有关电路. 三.教学难点: 短路及电路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请学生回答本章有关知识后,用电脑展示本章知识结构. ㈠.本章的知识结构: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符号通路开路短路电路的状态电路电路两种基本连接方法电路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展示出习题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分析在作答. ㈡.例题分析: 例1:仔细分析下列电路,选择填空. ⑴属于串联电路的有( ). ⑵属于并联电路的有( ). ⑶属于开路的有( ). ⑷属于通路的有( ). ⑸开关闭合后造成短路的有( ). L1L2SL2SL1BCL2SL1 A . . . . LSL1SCL2SDa 分析:⑴正确认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电路中只要一个开关来控制,且开关接在电路中任何位置控制作用不变.并联电路中,干路和任何一条支路都可以形成通路,各支路中用电器工作与否互不影响. ⑵体会通路、开路和短路的含义.尤其短路不仅仅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正负极的电路叫短路,同时开关正常情况下应该和用电器串联连接,若并联连接该用电电器将也会形成短路. 答:⑴(A、C).⑵(B、C、D).⑶(A、B、C).⑷(C、D).⑸(C). 例2:按照下列电路图,连接实物.并在电路图中用色笔将干路描绘出来. LS1ASS1MSLB 分析:⑴并联电路比串联电路结构要复杂,要找到并联电路中分支点,分清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⑵在并联电路中,要进行电路图和实物电路的相互转化时,首先看清电路中的干路,确定分支点,然后将每条支路连好后两端接在对应的两分支点上.或者首先将干路和某一支路先连成一电路,其次确定分支点,再将其它支路接好后两端对应接在分支点上. 解答:电路连接如下图: BLS1SA 干路如图示电路AB间蓝色描绘的部分. 例3:现有住院病房三个,住院的病人如有情况,要随时呼唤值班医生。现有一个电源、 一个电铃、指示灯3个、按钮开关3个以及导线若干根,请设计一个电路,只要病人按下他 床头上的开关,值班室的电铃就响。医生一看就知道是哪号病人在呼唤。并将有关电路元件 画在值班室和病房中,用笔线代替导线连接成电路. . . . . 分析:按题意无论是哪号病房的病人按开关都能使电铃发声,而电铃只有一个,因此电铃只能接在干路中,医生根据指示灯的标号发光情况确定病房号,所以各灯之间又是并联的. 解答:设计的电路图及电路元件在病房和值班室的电路如下: 值班室病房1病房2病房3L3S1S2S3L1L2L3L2L1S1S2S3值班室病房1病房2病房3 ㈢学生练习: ⑴如图所示电路中,要使L1和L2串联在电路上,则应合上开关_______,断开开关_____;如果要使两灯并联,则应合上开关______,断开开关______ ;若将三只开关都闭合则L1( )光,灯L2( )光。 L1S1 S3L2S2 ⑵现有电铃一只,一只做指示灯用的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电源和若干根导线,要求:连接好后,只闭合S1时电铃响,指示灯亮;只闭合S2时电铃响,指示灯不亮,试画出电路图。 赞化学校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005-9-19 . . . .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教具 投影仪及画有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胶片,学生线路实验盒,投影胶片数(事先印好电路元件,为画电路连接图备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并联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l)复习上一节电路的知识。 (2)利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复习电路元件的符号。 2.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下图中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 (2)用一个电池阻,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要求合上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可画在玻璃板上,以便于在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订正)。 (3)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样将Ll、L2。连接起来的呢? 分析:先接L1;再接L2,如果这个电路里有三盏灯,灯L3。应怎样连入电路?(接在L2的后面)那么这几个用电器在连接上有什么特点?是将它们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就像串糖葫芦一样。 再来看看另一种连接方法与上面的方法是否相同?是把两个灯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这两点分别叫做A和B。当合上开关S后,电路中的电流从A点分开,到B点汇合。想想看,若有三盏灯,灯L3。应接在哪?(AB两点间) 3.进行新课 (1)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 (2)讨论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请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按书上P57图4-19连成串联电路。 ①合上、打开开关S,观察现象。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了?——两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 . . . ②调换开关S的位置,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提问:开关S的位置对串联电路有无影响?有人说,开关必须接在电源正极和灯之间才起作用,若将开关放在灯和负极之间,即使开关打开。灯也能亮,因为电流已经流到灯泡那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否设计个实验证明一下? 小结: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电路属于串联电路?教室里的灯能用串联的方法吗? (3)讨论并联电路 实验: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开关S同时控制两盏灯,画出它的实际连接图。可将几位同学所画的连接图,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练习〉:找出下面电路连接图中的错误和不足。 分析:甲电路为短路,电路中虽有用电器但没有接入电路。乙电路中L2没有接入电路中,造成L2部分断路。丙电路虽然连接对了,但由于导线交叉易造成混乱。在一个实际电路中,导线是可以交叉的,但我们画电路连接图时,为清楚起见,应尽量避免导线交叉。 实验:找一位同学到磁性黑板上连接Ll、L2的并联电路。 ①闭合、断开开关,观察开关S控制几盏灯? ②熄灭一盏灯,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 ③分析电流有几条路径? ④利用投影片,在并联电路图上标出电流方向,找到分、合点A、B。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没有分支的地方叫干路,分开以后的路径叫支路。观察实验2中的开关S是在干路上还是在支路上?若想方便地控制使用每一盏灯,应该怎么办?(做课本上在干路上和支路上都有开关的演示) 小结: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 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 ② 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 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试分析教室里的灯是怎样连接的? . . . . 指导看①课本中家用电器的连接图和电冰箱的电路图。②讨论章末习题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赞化学校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实验: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005-9-19 (一)教学目的 学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教具 两只小灯泡,三个开关,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导线若干条。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连接串、并联电路 . . . . 难点:连接电路的规则及识别简单的电路故障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1)什么叫串联?什么叫并联? (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有哪些特点? (3)演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教师一步步操作。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归纳小结: ①首先将电池连接成串联电池组; ②按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开始,依电流的路径,把元件一个个连接起来(连接开关前,开关是断开的),最后连到电源的负极(也可反过来顺次连接); ③连线时要注意导线两端必须接在接线柱上,导线不要交叉,不要重叠。 ④连接并联电路时,可按串联的方法先连接一个支路,找到电流的分、合点再将其他支路并列接在分、合点上。 (a)组成串联电路 ①首先让同学将实验桌上的器材与做实验的电路图中需要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画出串联电路图。 ②弄清使用的电源的正、负极。 ③按课本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注意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必须是断开的。 ④若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时注意检查发生故障的原因:检查电池之间是否连接正确;检查每个接线柱是否拧紧,导线是否连接好;检查小灯泡与灯座是否接触好(可用手向下轻轻按按)在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可请老师协助检查。 ⑤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回答课本实验步骤中提出的问题。 (b)组成并联电路 ①认真画好并联电路图。弄清电路的分、合点,用字母A、B标出。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分清哪部分是干路,哪部分是支路。 ②弄清电路中有几个开关;哪个开关是控制整个干路的;哪个开关是控制支路的。 ③按电路图连接并联电路,并进行观察,回答实验步骤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结(略) 3.布置作业 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补充习题。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