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育新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常州213004)
摘要:南宋初年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写作了大量婚恋诗词.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渴望。风格大胆而奔放.率真而执著。朱淑真婚恋作品大胆率真风格的形成,与她追求理想的爱情是分不开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她自身独立的人格追求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朱淑真婚恋诗词大胆率真风格成因南宋初年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生于官宦家庭。她“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间》”。据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记,朱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一生抑郁不得志……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爱情本是生活的一个侧面,但作为封建社会中毫无社会价值,并且对于不被允许发挥自己能力的女人,爱情就是她们的全部。”朱淑真虽然处于闺阁之中.被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所浸染。被隔离在社会与自然之外.但却隔不断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对于爱情羞于表达.或者是不允许表达的年代,朱淑真却对爱情忘我投入。全身心地去领悟爱情的真谛。她那些吐露心声、真率自然的辞章,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女性的那种对情感的渴望与执著。是女性情爱意识的大胆表白。
因为男女爱情的产生和维系。更多的是双方志趣的融洽和心灵的契合。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女性.
这一点,决定了她的择偶理想: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湖上小集》)
此诗是她少女时代所作。诗用弄玉、箫史以音觅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找一个有共同志趣爱好的风流才子的愿望。可她的丈夫呢?夫妻二人舟行大江之上。面对流动的山光水色,女诗人诗兴大发.其夫却没有这份兴致和才气。因而,她“纵有风流无处说”(《圆子》),只能望洋兴叹,对人成恨:
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
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江长景好题难尽,每自临风愧乏才。
——《舟行即事七首》
朱淑真所嫁丈夫的情况,限于史料,难以详考。但并不是如后人想象描绘的那样庸俗不堪,只是他缺乏文学才情,朱淑真才会在两个人的婚姻里体会到更甚于一个人的孤独。作为诗人气质的朱淑真,要求丈夫的主要不是仕途的通达和生活的优裕,而是夫妇间志趣的融洽、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升华。面对不如意的婚姻,她痛苦,不满,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宦。东君不与花作主。何
8
似休生连理枝。”(《愁怀》)“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她要进行新的追求,于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一些与情人相约欢会的作品。“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清平乐
夏日游湖》)这种“牵情于才子”的爱虽给她带来短暂的欢
乐和满足,但留给她的则是更深重的心灵悲剧。“宛转愁难遗,团圆事未谐。”(《中秋值雨》)“昨宵结得梦因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辗转衾稠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赏春》)最终导致“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而且身后亦不得安宁。明人指责她不贞.清人则喋喋不休地为之辩诬。其,-or足点又都是封建的道德观念。
英国悲剧理论家斯马特说:“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朱淑真正是以诗笔为武器,把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不满。都坦率大胆地宣泄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以此来反抗世俗的偏见和命运的不公。朱淑真婚恋作品中的这种率真大胆。一往情深的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和她追求理想的爱情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和它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追求独立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两宋时期思想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表现在对妇女的态度上,就是限制妇女的个性和自由。提倡贞节观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过。理学家的宣扬和它的直接效应并不是一回事。世称宋明理学。实际上,理学发轫于北宋二程,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和阐发.到理宗时被朝廷确定为统治思想,然后经过社会心理与社会习俗的中年,其社会效应才迅速扩大。明清两代日趋严密。北宋和南宋中期以前.由于受唐以来所形成的对妇女态度的影响,程朱理学的束缚极为有限。大诗人陆游与妻子唐婉离异又各自娶嫁的事实,人所熟知,足见积淀已久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反作用。因而,在两宋时期,表现在妇女观念上,是程朱理学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和习俗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时期。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妇女虽无择偶的自由.但还是享有一部分交游、改嫁,甚至财产分配方面的权力。朱淑真诗中的大胆率真之作和她的另有所爱,正透露出其中的某些消息。封建礼教以及当时的程朱理学,落实到朱淑真生
活的大环境——皇都临安,其影响是在市民意识和商业气
息熏蒸下的进一步淡化。“钱塘自古繁华”,南渡之后.朝廷建都临安,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畸形繁荣:人口富庶.商业发达,豪富大贾,人欲横流。这种社会风气也刺激了市民艺术的兴盛,酒楼歌馆、勾栏瓦舍、小说杂剧,不一而足。在这种环境中。一面是对财产、欲望、情感的玩味追求。一面
论《西厢记》之封建家长崔老夫人
柯琼莺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本文揭示了《西厢记》中的老夫人身上所表
老夫人又是怎样在普遍性中呈现出她的独特性的。
1.干涉青年婚恋自由的封建家长
现出来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入分析了老夫人性格的
多元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具有矛盾统一二元悖论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助于体会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来实现反封建主题的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封建家长
1.1对“莺莺”的提防和管束
剧作一开始就交待崔张两人爱情孕育在一个森严的
慈母典型性格扼杀
礼教环境之中。老夫人是一位治家严肃的相国夫人。普救寺的法本长老就说:“老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红娘也说:“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
操.内无应门五尺三童,年至十二之者,非呼召不敢辄人
王实甫的《两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史上的不朽名著,在《西厢记》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崔莺莺、张生、红
中堂。”当张生进寺以后。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束和提防更
是日甚一日了。于是莺莺便埋怨:“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
娘三者流传广泛.几乎家喻户晓。人们倒往往忽略了一个
次要人物——老夫人。这个人物形象如果塑造得不真实,
不典型。就必然会影响到正面人物形象的翊造。因此。我们
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同样在赖婚宴上,莺莺“粉颈低
垂.蛾眉频蹙,芳心无那”以及敬酒时“手难抬,称不起肩窝”的模样。老夫人对此不会不隐约觉察到。于是敬完了
就有必要来探究一下老夫人是如何被塑造成一个干涉青
年婚恋自由的封建家长的典型,与其它封建家长相比较,
是民主思想和个性意识的孕育增长。朱淑真婚恋作品中率
真大胆、较少顾忌的一面,恐怕与此大有关系。
朱淑真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曾宦游东西,是一个有
花黄。”大胆讥讽前人公认的名士,借以衬托自己高雅的
志趣和品性。“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樱
着浓厚艺术趣味的封建官吏。在这个有着文学艺术气息
的家庭中.朱淑真一方面受到传统礼教的教育,但同时更多接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情富丽。自功警慧,喜读诗书,文章幽艳,且晓韵律,兼工绘事,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这独特的艺术修养的积淀在她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理上抹上了一层浓重的人格色彩。她有着比别人更强烈的精神生活追求.有着更多生命力的冲动,她不再满足优裕的物质生活,夫贵妻荣的名分。在《春日亭上观鱼》中她写道:“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澜波生。非无欲透龙门
桃》)表明自己绝不迎合世俗,委曲求全。朱淑真的个性才情同她所处的时代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里,她的才华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只能
到婚姻生活中寻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强烈的精神生活的追
求和独立的人格,使她面对失意的婚姻,奋力挣扎,以笔为器,倾吐心曲。在诗词中大胆而真率地抒写恋情愁绪。
朱淑真是一位有着人生理想追求而又才华横溢的女性.她追求独立的人格.渴望美好的爱情生活。这种女性
志,只待新雷震一声。”宋代是礼教束缚较严的时代,妇女
作为男子的附庸.大多只能在闺中生儿育女,以女红为能
事,妇女是不能踏人考场半步的。即使朱淑真有“凌霄汉”
的壮志,有不让须眉的才情,她也不能攀桂折枝,施展才华。她还写了不少“田家农事”诗、咏史诗。取材于现实,着眼于社会,表现出关心人民疾苦的一面,以证明她敢于冲
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在当时程朱理学社会心理和习俗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时期,在市民意识和商业气息熏蒸下的社会环境中.给了她适度的心灵滋养和相对宽松的土壤.使她大胆抒发自己的情怀。宣泄对婚姻的不满,倾吐对爱情的渴望,在中国妇女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抗争的诗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参考文献:
[1]蒋哲伦.词别是一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221-225.
[2]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26.
破传统的束缚,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理想。诗的命意决定于
诗人的性情.朱淑真本人有才不得施。“郁郁不得志”,自然要行诸歌咏,发于笔端了。如《掬水月在手》一诗的序中她说:“然翰墨文章。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耳。”封建正统从来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唯恐妇女知书识事后.对自己的附属地位有所醒悟,所以朱淑真说“翰墨文章.非妇人女子之事”。然而她足一位有才
[3]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59_61.
[4]张璋.朱淑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5]姜秀艳.近10年朱淑真研究述评[J].长春大学学报,
’
华、有志向、有个性的女诗人,她在《自责》中说:“女子弄
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说是自责。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加于妇女的束
2003,(6):79.81.
[6]滕先森.朱淑真的悲剧与个性[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74—75.
[7]赵丽.论朱淑真悲剧的根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28-32.
9
缚提出严厉抨击。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她表现出独立不
羁的人格和孤傲清高的心志。如《秋夜牵情》:“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犹沾月露香。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碲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