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支持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

来源:二三娱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社会支持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 张学东 (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流动儿童城市融合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涉及程度深。基于社会支持视 角分析,流动儿童身处无序化的家庭生活、边缘化的学校教育、污名化的社会境遇等构成 的城市“非融合”状态,生存于对社会支持功能性独特需求与社会支持结构性稀缺供给形 成的张力之中。只有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 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地实现城市融合。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城市融合 近些年,流动人口呈现出规模巨大与流动频繁的趋势,特别是家庭化趋势的出现,与之并行流动儿 童少年数量增长迅速,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他们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达到1400万人,形 成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LJ 。作为城市“第- ̄-Y-t移民”的流动儿童,不仅【人j为其独特的身份特征,而且 因为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是一个重要问题,相对于其他 问题而言,不仅涉及范围广,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而且涉及程度深,包括流动儿童生存需 求、情感满足、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通过社会支持视角分析,不仅能够揭示流动儿童城市融合的障碍 因素,而且能够发掘流动儿童城市融合的独特需求,进而为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提出全面、合理的建议。 一、社会支持视角分析 社会支持是一个十分难以界定的概念,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人们从他们的 网络节点中获取的资源L2 ,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 特别是在社会支持系统的网络化新发展趋势中,一种是“正式支持团体”的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的”或 “原生的”支持o[4](P160)从结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所处的结构性位置,也就是不同的社会支持米源,以个 体自我为中心向外拓展,存在多个层面的人类关系,从亲密关系到社会网络,再到社区,最外层是社区层 面,中间层是社会网络,最内层是亲密关系。根据社会支持发挥的功能,从不同维度划分为三对支持:感 知的支持与实际的支持,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性支持,常规支持与危机支持嘲。社会支持的结构性特点与 功能性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者们长期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支持分析视角。该分析视角认为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 离不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来源或功能的差异导致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不同。社会支持的来源受制 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它的功能发挥既与其来源有关,又与个体需求密切相联,社会支持的结构性米 收稿日期:2008—12—10 作者简介:张学东,男,石家庄学院政法系教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一l 作、社会学。 25 源与功能性发挥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生存与发展状态。虽然社会支持的结卡句性与功能性特征主要反映的 是个体从自身之外获取资源途径与效刚的特点,但是这些社会支持途径的寻求,特别是其效用的实现必 须结合个体自身需求满足状况。关于社会支持的大量研究,主要从个体自身之外社会支持的米源构成 与功能性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对作为社会支持的归属问题即个体自身需求问题,讨论的较少,当然,个 体自身需求往往是作为分析的前提假设暗含其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需求及其实现方式也不断变化,社会支持呈现结构性多元化与功能忭多样 化。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问题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城市问题的复杂化,而且也反 映了人们需求的多重化。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合过程中,不仅体现出社会支持来源的结构性特征,而且体 现出社会支持效用的功能性特征。 二、流动儿童城市“非融合"状态 流动儿童从生理年龄角度划分,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属于未成年阶段,他们跟随其父母离开故乡 来到异乡,这一迁移使得其成长环境发生改变,只有实现新环境一城市融合,才能有利于流动儿童健 康成长。城市融合也就是城市社会融合,是指在城市生活中“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 问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L6 具体而言,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体 现在多个层面,从需求角度看,不仅表现为流动儿童由于所处阶段的独特性对城市社会融合的迫切需 求,而且也表现为社会环境满足这些需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表现方式看,它表现为:一方面是城市社 会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即居住社区、学校与同伴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是流动儿童 对城市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体现在儿童与城市居住社区群体、在学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状况[7]。因此, 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 从社会支持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给予多元支持的结果,而且是 流动儿童多样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事实上,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困难,大多数流动儿 童面l临着城市融合的困境,他们处于城市“非融合”状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序化的家庭生活。流动儿童没有能力完全独立生活,不仅依赖物质资源的支持,而且依赖情 感的支持,这样在城市生活中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家庭作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不仅扮演 “工具性角色’’提供物质资源支持,而且扮演“情感性角色”提供情感抚慰支持。可是,流动儿童家庭往往 因为家长工作流动性大,家庭收人相对不稳定,尽管能够解决流动儿童温饱问题,还是对他们休闲娱乐 性资源供给匮乏。即使有些家长有稳定工作,也是工作时问较长,经常加班加点,这样,流动儿童极易产 生由于父母工作忙不能照顾自己的孤独感和经历城乡差别下油然而生的自卑感L8 ,况且这些情感通常 不能及时充分地得到抚慰。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是处于这样无序化境况之中,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源配 置的多少不一,而且表现为情感抚慰支持的相对缺乏,不能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合提供保障基础。 二是边缘化的学校教育。流动儿童,特别是大部分适龄儿童,正处在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学校教 育不仅改变个体自身素养,而且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与教育财政 地方责任制的长期影响,使得城市公办学校不愿意接纳流动儿童,即使接纳了,学校、老师往往给予流动 儿童歧视性差别对待。大多数流动儿童进入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就学,这些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师资 力量弱、基础设施少、办学水平差。即使这样,很多流动儿童因为家长工作变动频繁、居住地点转移,经 常发生转学,也有一些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经济紧张导致辍学。无论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读书还是在民 办学校渎书,甚至是失学,从整体上看,他们接受的是边缘化的学校教育,甚至是连这样的教育也接受不 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流动儿童融人城市社会。 三是污名化的社会境遇。艾里克逊(Erik EriksIDn)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处理各种“认同危机”的过 程,儿童H寸期也不例外,其中包括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等 ”,社会的关怀促进危 机的处理,使儿童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健康地成长 要家庭、学校的关怀,还有需要社区、社会的关怀。 26 城市社会对流动儿童的父辈存在着种种污名化过程.处=j:强势的实施污名 通过贴标掺。将被污名者的 某些负面特 加以扩大。直至形成 定的刻饭印象[ 、,例如肮脏、偷 、不义fJI】等行为似乎自然 正当 地』儿】在他fr】的父辈:身卜,随之作为后代的流动儿童也被贴卜厂相应的标揸.,流动儿童在城市 f:会不仅 没有得到相应的关一 :.还有可能成为市民攻击的对象, H大多数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腊住在外来人口集 中的城乡结合部,缺少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彼此很难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被污 化的 会 境遇使这些流动儿童逐渐被城市疏远。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儿童处于城市“非融合”状态。不仅表现出作为特殊群体的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需求的多样性, 其中包括物质资源需求、情感需求、受教育需求与人际交往需求等多方面,『 且表现出流动儿童在城市 社会中这些需求满足的匮乏性。 此,社会支持视角F城市的流动儿童生活在对社会支持功能性独特 需求与社会支持结构性稀缺供给形成的张力之中。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问题。关键是从家庭、学 校、社会等三方面构建“i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其一,加强家庭对流动儿童的关爱。通过规范对流动儿童家长的权益保障,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收 人,满足流动儿童物质资源需求,同时,家庭成员之fbJ加强沟通,促进情感交流,增加关爱,抚慰流动儿童 情感挫折。家庭生活形塑的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能够加快流动儿童城市融合的步伐。 其二,保障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接纳。国家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仅保障流动儿童能够进入学 校接受教育, 且保障其接受与城市儿童无差别的学校教育,促进其均享良好的教育机会。此外。学校 师生应接纳流动儿童,增进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促进流动儿童融入校同生活。 其三,矫正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偏见。加强城市社会宣传教育.改变城市市民对流动儿童的偏见。丰 富流动儿童的社区生活,扩大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问交往,甚至是他们家长之IhJ交往,以诚相待,促进 友好往来.彼此之问形塑良好的印象,从而改变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境遇。 综一卜所述,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方面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流动儿童的独特需求,从 而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地实现城市融合。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1). [2]Gilbert C.Gee et a1..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for Perceived Unfair Treatment Among Filipino Americans:Difference Between San Francisco and Honolulu[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6。(4). [3]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 .社会学研究,1998,(4). [4]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 作理论[M].【二海:华东理l:大学}fI版社,2005. [5]Nan Lin,Xiaolan Ye,Walter M Ense1.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ed Mood:A Structural Analysis[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 havior,1999,(12). [6]吴新慧,刘成斌.接纳?排斥?一农民一I 子女融人城市的社会空间[J].中国青年研究,2007,( ). [7]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r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8]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一一一列北京市一所打1:子弟学校的个案涮番口].青年研究,2005,(3). [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围人民大学 版社,1999. rl0]张友庭.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一一 一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rJ]. 会,2008,( I). 编辑:王 玮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