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Nernst方程计算下列离子的平衡电位钾:钠:
[Na]i10mml/L[K]i140mml/L[K]o2.5mml/L
,
[Na]o120mml/L氯:
[Cl]i1.5mml/L,
[Cl]o77.5mml/L 取温度
0为20C
RT[K]o[K]oEKlnEK58log100ZF[K][K]i,求解得到i,当温度为20C时,上式变为解:
钾离子的平衡电位为-101.4mV;同理可得
ENa62.6mV,
ECl99.4mV
2、说明NaK泵的作用及其不平衡转运产生的重要后果。
答:在静息状态时,虽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钾离子低,但驱动力是高的,因此,钠离子的内流,可以近似地看成钾离子的外流。这种流动在短期内不会对膜电位产生影响,
但如果没有NaK离子泵的作用,一段时间后,膜内外的离子浓度梯度会发生变化,电位将趋于零。静息电位的梯度是由NaK离子泵来维持的。
泵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转运是不平衡的,每水解一分子的ATP,通常转运3个钠离子出细胞,转运2个钾离子入细胞,这种不平衡的转运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后果:
1、产生了净电荷的跨膜转运,因而说NaK离子泵是生电的,由泵产生的电流使膜
超极化。
2、由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被动移动是不等的,为了维持浓度梯度,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内流必须等于泵产生的外流。
3、由于可通透离子在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跨膜做被动转运,但细胞内的大的阴离子不
能做跨膜转运,如果没有泵的作用,离子本身的分布将造成细胞内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水将逆着渗透梯度进入细胞内。由于泵的有效转运,平衡了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使细胞维持稳定的渗透压。
3、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答:根据Hodgkin、Huxley和Katz的离子学说,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几要点:
1Na,K,Cl1、处于静息状态时时,由于细胞内、外存在着各种离子的浓度差(如,
有机离子A等),
[Na]o[Na]i,[K]i[K]o,而膜对这些离子通透性不同,
PKPNa,PKPCl,PA0,使得轴突膜内外维持着-70mV的静息电位。
2、当轴突受到电刺激是,膜产生去极化,使得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首先是钠离子的电控门通道活化,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大增强,
PNaPK,PNaPCl ,允许钠离子大量涌入,使膜内电位变正,这更加速了膜的去极
化。这种再生式的正反馈,产生很大的内向INa,使得膜爆发式的去极化,出现超射,这便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3、紧接着钠离子通道失活,使得向内INa下降。
4、钠离子通道失活化的同时,钾离子通道活化,钾电导大大增加,
PKPNa,PKPCl,钾离子外流形成很大的外向IK,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5、依靠膜上的钠泵(
NaKATPase)完成排钠离子,摄入钾离子的任务,维持膜
内外离子浓度差,从而恢复静息水平。
4.查阅相关资料,阐述突触的结构、分类以及信号传导过程。
1.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突触前神经元的末稍分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囊泡(突触小泡),囊泡内含有高浓度的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上,有丰富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性门控式通道)。
2.突触的分类 根据接触部位,可分为轴突-胞体、轴突-树突与轴突-轴突三种类型的突触;按突触传递对突触后神经元影响,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1)电突触及电传递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仅隔2~3nm,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和其它小分子物质通过,称为电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特点是:兴奋传递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双向性传递。电传递主要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发生,其功能在于促进其同步活动。
(2)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仍然靠神经末稍释放神经递质实现,不过这种信息传递不在典型的突触结构进行。该传递的突触前神经末稍分支布满了呈念珠状的曲张体,内含装有递质的囊泡。递质释放后,经细胞外液扩散,弥散地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发挥调节效应。这种无特定突触结构的化学信息传递,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由于此类突触不存在突触的对应支配关系,调节范围较广,作用较为弥散。
(二)化学突出传递的过程
(1)兴奋性突触
在兴奋性突触,突触传递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稍;②突触前膜去极化,Na+内流时,Ca2+通道也开放、Ca2+内流;③Ca2+内流使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接触、融合;④小泡内兴奋性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入突触间隙;⑤兴奋性递质经过突触间隙的扩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因而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EPSP的大小决定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的数量,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神经冲动数量增加(发生时间总和)或参与活动的突触数目增多(发生空间总合)时,EPSP就可总和起来,当增大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轴丘处诱发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继而把
信息传递下去。
(2)抑制性突触
在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Cl-和K+通透性,尤其是Cl-,Cl-的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级化,进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IPSP与EPSP在时程上相似,但使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距离阈电位更远,因而更难
发生动作
电位。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它多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一个神经细胞体上有着大量的突触,可能同时有很多冲动集中于该神经元,在兴奋性突触处产生EPSP,在抑制性突触处产生IPSP,这个细胞的兴奋性变化最终决定于这些局部电位的总和。
(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稍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信息传递部位,称为神经肌接头。这种接头的信息传递过程,和突触处的信息传递非常类似。
⒈神经肌接头的结构特点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稍在接近骨骼肌时先失去髓鞘,以裸露的轴突末稍嵌入肌细胞的 凹陷内,该凹陷的肌细胞膜称终板膜,轴突末稍的膜形成接头前膜,二者之间有约15~50nm的接头间隙。终板膜有N2型乙酰胆碱受体。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稍大约含有30万个囊泡,每个囊泡中有约5000~10000个乙酰胆碱(ACh)分子。
⒉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安静状态运动神经元末稍大约只有少数囊泡随机进行释放,通常不足以引起肌细胞的兴奋。当神经冲动到达时,神经末稍即进行量子式地释放,大量的ACh进入接头间隙,ACh扩散到终板膜时,与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Na+、K+、Ca2+(少量)的通透性增加。由于Na+内流超过K+外流,总的结果是使终板膜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导致终板膜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影响其邻近的肌细胞膜,使之去极化。当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动作电位并扩布到整个肌细胞,引起肌细胞收缩,从而完成神
经和骨骼肌之间的信息传递。
⒊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可看作广义的化学突触传递。终板电位类似于EPSP,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终板电位虽没有“全或无”的特性,其大小与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ACh成正变关系,但在运动神经元一次神经冲动时释放的ACh使终板电位幅度明显超过30mv,足以引起肌细胞的兴奋,即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1:1的。这点和中枢神经系统内EPSP必须经过总和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不同。②每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存在于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上的胆碱酯酶降解。
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例如肉毒杆菌毒素能阻滞神经末稍释放ACh;黑寡妇蜘蛛毒则促进神经末稍释放ACh(结果导致ACh耗竭);中药川楝皮提出的川楝素也可阻断ACh释放。另一些因素影响接头后过程,例如: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阻断终板膜上N2型受体,从而阻断接头传递,起松驰肌肉的作用。重症肌无力患者,现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N2型受体,从而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出现肌收缩无力;此外,接头间隙的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也会影响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