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把握初中古诗教学中的 “美”

来源:二三娱乐
如何把握初中古诗教学中的 “美”

发表时间:2009-06-16T13:13:18.670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 作者: 龙江河(贵州省紫云县二中 贵州 紫云 550800)[导读] 本文将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美”的把握提出几点看法。

【摘 要】 古诗是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语言凝炼,易读上口,形式严格,意境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将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美”的把握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古诗教学;想象;美【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7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小学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 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背诵了160篇古诗文,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到了初中,对古诗的诵读要求更高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上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整套义务教育语文新编教材古诗文约占30%,九年时间内,要求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文240篇(段),可见我国的母语教学中,古诗文所居的重要地位。

对古诗文教育,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过渡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引文入情,在意境中让学生感受“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诗人往往把这种情与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鲜明的生活画面。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什途不得意,以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一生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各地漫游中度过的。在隐居鹿门山时,他被一位村居的好友邀请到家作客。酒酣之后,绿树、村庄、青山、城、轩、场圃、桑麻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读后就让人体会到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教学《过故人庄》时,可以让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人流连。背诵《过故人庄》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早发自帝城》中,李自运用夸奖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诗中洋溢诗人流放夜郎遇大赦获得自由回归故乡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深景明,意境生辉,读来回肠荡气,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诗人往往利用意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去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紧紧抓住“披文入情“这个口子分析景物,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二、展示画面,在联想中让学生品味“美”

好画即是一首好诗,让人美不胜收,而优美的诗往往让人从联想中品尝,让人陶醉。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描一幅画。教学时请每位同学出示自己的画,结合画而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然后教师选出最好的几幅,通过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这时学生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而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三、配乐背诵,在音乐中让学生享受“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中学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四、开展想象,在形象中让学生体验“美”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情画意是亲密的兄弟。在教学中,要让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有一幅鲜明的画卷,沿着古诗的内容,沿着感情线索,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感到感染和教育。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淋漓的大笔涂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是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一句话,16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

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张继《枫桥夜泊》,教师首先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描绘秋日的夜晚:幽静凄凉,诗人的小舟停泊在苏州城外的小桥边,面对飒飒枫叶和点点渔火,在沉沉黑夜里,又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思索,回味想象与诗人一起去感受枫桥夜泊的心情,体验深沉的钟声,从而欣赏古诗的形象美。 五、反复吟咏,让学生陶醉于节奏“美”

古诗对偶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具有音乐美。在学生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让学生吟读,细心地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会给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愉悦感。同时在咏诵中还要注意轻重、快慢和语调,可以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去读,如余音缭绕,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忘怀的缘故。【参考文献】

[1]彭敏.浅谈中学古文古诗审美教学策略,[J].我的语文,2006,(4). [2]阿伟.古诗审美化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教师园地,2002,(12). [3]章菲.古诗教育与审美教育,[J].教育艺术,20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