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蜜蜂》。 二、复习词语
试验 纸袋 阻力 推测 大概 减少 几乎 尽管 闷了好久
1、每人读一行词语,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 2、指出“试验”这个词语中的“试”字写错,田字格范写。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特别是区分好翘舌和平舌、多音字读法,由“试验”引入课堂】 三、整体感知,引入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那作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他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请同学们学习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问“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主要是想让学生初步认识法布尔具有不盲从盲信,刨根问底的精神。为认识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做好铺垫。】 四、精读感悟 (一) 捉蜜蜂
1、作者是如何做实验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划出描写作者怎样一步步做试验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应该着重培养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习不出声默读的读书方式,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
2、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做这一项试验首先要――(板书:捉蜜蜂)。接下来还要做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纸袋、记号、小女儿、两里多路)
(二)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试验的过程,老师用了一组关联词“先……然
后……接着……最后”让你们说说试验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试验步骤的基础上增加关联词的再次复述,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 讨论:步骤这么多,能不能少做其中一些步骤呢?
【设计意图:个性化自主阅读与思考,观察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缜密。】 (四) 夸夸法布尔(板书:做事严谨) (五) 放蜜蜂
师:作者做好了精心的准备后,才把蜜蜂——(板书:放)出来,我们看看被放出来的蜜蜂是怎样的?
1、出示句子,请学生读,问:如果你是那只小蜜蜂,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读出感受。
2、小蜜蜂出来后,不仅发现周围的环境变了,连天气也恶化了。蜜蜂的飞行发生了什么变化?触到地面了吗?由哪个词语看出?几乎是什么意思?现在想像你的手就是那只刚被放出来的小蜜蜂,桌面就是地面,摆弄小蜜蜂会怎么飞?小蜜蜂们都飞得这么低,老师要采访采访小蜜蜂们:小蜜蜂,你为什么要飞得这么低呀?
【设计意图: 通过动作表演感受事实的真实情形,也增加教学的动手操作环节,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
3、由“几乎”、“大概”两个准确的用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非常——,:板书:观察仔细,
4、能不能去掉“几乎”、“大概”两个词语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 抓住文章的用词,充分地进行体验和感受,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性。】 (六)等蜜蜂
师:你们担心蜜蜂不会飞回来吗?作者有没有把蜜蜂等回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请你读一读,说一说作者是否担心蜜蜂不会飞回来,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推测”的意思,让学生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这样推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按照课文中的提示语进行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孩子是否能够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最后有没有把蜜蜂等回来,从哪里看出来?读三至五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师:请你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出示句子。
1、两次飞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强调女儿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考。(引导并板书:善于思考)
2、第二批批蜜蜂在途中遇到了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 个性化阅读体验,尝试根据上文的作者想象为依据,发挥孩
子的想象力。】
3、引读: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啊!小蜜蜂真了不起!难怪小女儿如此激动地喊出来:……
4、引读:蜜蜂有可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最后都飞回来了,难怪作者说:尽管它们——,沿途都是——,但它们—— (六) 试验的目的和结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的这次试验——成功了。它证实了蜜蜂(出示第一段);它也让作者发现了(第六段)。 1、
作者有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蜜蜂的本能是什么?法布尔生活的时代离
我们现在有两百多年,当时的试验条件有限,所以作者还没有找到答案,后来由另一位生物学家找到了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五、拓展
质疑:三只蜜蜂哪里去了?
作业:以《三只蜜蜂哪里去了?》为题目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板书: 14、蜜蜂 捉蜜蜂 做事严谨 试验 放蜜蜂 观察仔细
等蜜蜂 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 板书很好地展现了课文脉络,揭示了课文主旨,做到了简洁明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