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苏教版4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来源:二三娱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直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 难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学具

储蓄罐、两根长短不同的纸条、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到它你们想说什么?你家有吗?它有什么用途?你能告诉老师你存了多少钱吗?你攒的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 我把这些钱来买学习用品。 我用这些钱来给妈妈买生日礼物。 我把这些钱捐给灾区上不起学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储蓄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渗透从小要有节约意识、要有爱心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位小朋友储蓄的钱:小花18元,小明20元。看到这两条信息,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

(1)他们一共存了多少钱? (2)小花比小明少存了多少钱? (3)小花再存多少钱就和小明一样多了? (4)小明给小花多少钱两人就一样多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各求的是什么呢?怎么求?谁能帮他们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和是38,差是2。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明确思路

师:同学们很容易求出了它们的和与差。现在老师把这个题修改一下:(课件出示)小花和小明共存了 38元钱,小花比小明少存了2元钱。小花和小明各存了多少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组长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互补,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老师还带来了两根长短不同的纸条,哪组同学能用这两根纸条把你们讨论的情况直观演示一下?

小组演示。

随着学生直观演示,老师画出线段图。

?元

小花:

2元 38元

小明:

?元

师: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生1:38+2=40(元),是小明存钱数的2倍。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的,小花再有2元就和小明同样多了。

师:你真聪明。你能上来借助线段图指一指、说一说吗? 生1:能。(边说边演示)

师:真棒!你不但有勇气,而且说得也非常好。其他同学呢? 生2:40÷2=20(元)是小明的钱数。 生3:20—2= 18(元)是小花的钱数。 师:同学们都是好样的!

师板书:

38+2=40(元) 40÷2=20(元) 20-2=18(元) 和+差=两大数 两大数÷2=大数 大数-差=小数 师:想一想,对这道题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好的建议? 生4: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

38-2=36(元) 36÷2=18(元) 18+2=20(元) 和-差=两小数 两小数÷2=小数 小数+差=大数

设计意图:釆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了解决和差问題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1。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和与差各是几?大小数各是谁? 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反思解决和差问题的思路,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和差间题的方法及过程,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拓展练习

甲、乙两书架共有书480本,如果从甲书架中取出40本放人乙书架中,这时两书架上的本数正好相等,甲、乙书架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数学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情感态度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我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微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里为学生的学习作了两方面的铺垫,一种是解题策略方面的,一种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这节课所学内容的思考难度较大,课前要做些必要的铺垫,从而降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难度。直接点明课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怎样画图呢?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宽。

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并写清楚?

一名学生画完后,全体学生评议、补充、修改。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说清楚后补写“平方米”。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教学“练一练”。

(1)指名读教材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2)各自在教材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黑板上。 (3)对于黑板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 (5)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复杂在哪里?

设计意图:例题和“练一练”的教学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目的条件和何题,这是解题的基础。例题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画图上。在画原来花圃的示意图时,由于宽是未知的,学生画图有困难,教师示范画;而画增加部分是关键,学生有可能画不出来,可让学生比划、作图、评议、修改。在关键的地方,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既能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探索、思考,体现其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管什么时候,分析数量关系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予以必要的重视。例题和“练一练”教学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比较,以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组织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教材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各自在教材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教材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5)在班内展示不同的算法,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的难度较大,做在教材上便于复习。指导学生做题时仍要注意读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和反思等环节,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总结交流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