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鼠害的意义
世上老鼠知多少?据说全世界有鼠口100亿只,分布数量之多以亚洲为冠,印度约有35亿只,是人口的6倍;日本有3亿只,约为人口的3倍;我国人口有12亿,鼠口将近40亿。鼠类传播疾病,窃取粮食和食品,破坏森林、草原、农田、以及啃咬物品建筑、通讯设施、家具衣物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害鼠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危害很大,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鼠类对农林牧的危害 (l)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其发生面积之大,损失之重,超过历来被认为我国对农业危害最重的蝗、螟、粘虫、小麦条锈病灾害的总和。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鼠害再次回升。1993年和1994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分别为2333万公顷和2533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增加40%和50%。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作物田间损失达30多亿公斤,棉花达20多万担,甘蔗达10万吨以上。西南、西北、
第 1 页
东北、华南等鼠害严重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一般减产5%-10%,重者达30%以上,部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1993湖南邵阳县一个村失收水稻17. 9公顷(268亩),全村人均损失稻谷50.5公斤;广西贵港市一农户损失稻谷高达1250公斤。1994年江西早稻遭受鼠害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晚稻受害重的稻田减产3-5成。此外一些地区花生、低酚棉、果树、甘蔗等作物也不同程度遭受鼠害。
害鼠对农户储粮的影响也很大。据调查,一个农户一年损失储粮少者10-20公斤,多者50公斤以上。我国2/3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着鼠害问题。有关主管部门估计,每年因鼠害造成全国农户储粮损失达20-30亿公斤。1987年农业鼠害损失最严重,全国损失粮食高达1500万吨,约占80年代全世界损失量(5000余万吨)的2/7,等于我国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相当于62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被鼠吃掉了。
(2)对林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危害树木,啃食幼树的韧皮部或咬断苗木的顶芽和嫩枝,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因伤口长久不能愈合,使树木遭风折,或因微生物侵入伤口引起病虫为害,病朽断裂死亡。鼠害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严重地威胁人工林的培育。害鼠啃食成树树皮、树根,有的在树根下挖洞作窝,破坏根系,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干枯死亡。有的鼠喜
第 2 页
欢吃树籽,严重影响造林。
(3)对牧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对牧区草原危害相当严重,它们大量取食牧草,有的种类口食草量很大。如青藏高原草地鼠害发生面积约1667万公顷,有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亿公斤,相当于1000万只羊的年食量(樊乃昌,1989)。
2、鼠类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危害
鼠类能传播各种人畜共患疾病,能携带200余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57种,对人类危害性很大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鼠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播疾病,除直接咬人引起外伤以外,鼠浑身沾满病菌,到处乱钻,活动到哪里,就把病菌带到哪里。鼠的粪、尿、血液里均可带有细菌、病毒,到处散布。跳蚤吸了鼠带菌的血液后再去咬人,把细菌传播给人,使人得病,传播流行病。
3、我国灭鼠的情况及前景
解决鼠害问题,不能靠一家一户单独灭鼠。单独灭鼠不仅不能预防鼠传疾病蔓延,同时还难以压低害鼠的密度及避免对农、牧、林业的损失。只有大规模地彻底消灭老鼠,才能防止鼠传疾病的蔓延和保护农、牧、林业的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灭鼠问题非常重视,首先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鼠传疾病灾难。疫区政府组织工作队,拨款购药,发动群众消灭老鼠。到70年代中后期,农、牧、林业
第 3 页
生产全面大发展,鼠害也随之严重发生,到80年代发生面积大幅度上升,1987年农田发生鼠害面积3933.29万公顷,防治1733.32万公顷;1989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1300万公顷,防治30多万公顷。90年代各地灭鼠面积下降。近几年又开展了大面积统一灭鼠行动,全国每年农田灭鼠面积由原来不足660万公顷上升到1000万公顷左右。1994-1995年每年灭鼠挽回粮食15多亿公斤,取得显著效益。草原每年防治200-300万公顷,林业防治20-30万公顷。
二、防治鼠害的主要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作物布局多样,一年收获作物的次数也各不相同,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害鼠种类比较多。每种鼠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也不一样,往往在同一块地内,同时栖息着两三种鼠。在制定鼠害防治策略时,应针对当地1~2种优势鼠种(即捕获率占总捕获率50%以上的鼠种)的生活规律、习性,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制定防治措施时,应注意采用农业生产和卫生防疫工作统一的环境整治措施,才能达到控制鼠害的目的。
1、掌握鼠倩,科学地制定灭鼠方案 开展灭鼠前,必须对鼠情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调查了解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及已达到防治指标(一般为3~5%夹次,因鼠而异)的面积,
第 4 页
了解当地主要危害的鼠种、数量、分布,灭鼠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制订出可行的灭鼠规划,准确划分灭鼠区及重点消灭对象。
第二、调查了解主要鼠害的活动规律、繁殖特点、密度特点、密度消长规律,科学地确定灭鼠时机。一般在繁殖高峰前为防治的有利时期,如山东防治大仓鼠的有利时机为4月和7月。山西防治达乌尔黄鼠的时机在春季气温回升时期,土壤解冻,黄鼠陆续出蛰活动,经过漫长的越冬期黄鼠体内积蓄的脂肪等养分消耗很大,加之出洞后频繁的性活动引起体力消耗。因此,当性活动趋于缓和时,即4月中旬左右,黄鼠进入暴食期,此时投毒饵,效果好。9月下旬也是活动高峰期,此时防治时机也好。南方黄毛鼠种群数量年间变动较小,季节变动大,灭后回升速度快,每年灭鼠适期在春播前和8月比较适宜。
第三、调查了解害鼠的食性、生活方式等,以选择适口性好的毒饵及适当的防治方法。例如褐家鼠是家野两栖的害鼠,每年4月开始由室内向农田迁居。在双季晚稻收获后又向室内迁移。4~11月多牺居在沟渠两侧、塘基和较高的稻田埂内。黑线姬鼠在旱地、稻田、菜地、绿肥地小田埂和沟渠两侧打洞栖居,很少进入室内。这两种鼠均食稻谷、谷芽、大米、小麦、生葵花籽、甘薯、马铃薯、瓜果蔬菜等,对优质稻最喜食而不吃苎麻。因此,选择饵料时,配制其喜食的
第 5 页
毒饵效果最佳。投毒饵时,应投在其栖息场所。防治时,应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作物,重点防治。
第四、计算毒饵用量、投放毒饵用工量以及灭鼠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2、统一行动,大面积连片防治
啮齿动物体型一般较小,到处都有它们栖息的场所,繁殖力强,如果灭鼠效果不好,灭鼠率过低,灭鼠面过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留害鼠创造了最适种群密度条件,促使鼠类生长发育良好,数量回升迅速,灭鼠效果很快丧失,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农田害鼠综合治理应统一组织大面积连片防抬,这样比多次不彻底灭鼠效果好。
3、采取配套措施,保持害鼠低密度水平
首先,必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宣传普及防措害鼠的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防治鼠害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掌握科学的防抬方法。其次要加强鼠情测报,准确掌握鼠情,及时组织人力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密度高时应采取突击灭鼠与经常性灭鼠相结合的办法。突击灭鼠中,使用化学药剂,加快压低密度,以减少损失;经常性灭鼠(也可称为生态控制措施),应采取改变适宜鼠类繁殖条件,耕翻土地,破坏鼠巢,灌水,清洁园田,合理地安排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保护利用天敌等一系列措施,持之以恒地将害鼠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上。
第 6 页
三、常用灭鼠方法
目前,对鼠类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和生态学灭鼠四种类型。物理、化学、生物灭鼠则为灭鼠,生态学灭鼠属于防鼠。
1、物理灭鼠
利用物理学原理(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用于灭鼠。我国利用器械灭鼠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的书籍上就有圈套、陷阶捕鼠的记载。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灭。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现有的灭鼠器械约有二、三百种,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许多种类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易于操作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和粘鼠法等新方法。
2、化学灭鼠
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杀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进剂和绝育剂等。其中以胃毒剂(也称经口药)的使用最为广泛。其使用方式是制成各种毒饵,效果好,用法简便,用量很大,其次是毒粉、毒水和毒胶等。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次是无机化合物和植物及其提取物,还有抗菌素和人用的镇静类药
第 7 页
物,近年来也被用于灭鼠。熏蒸灭鼠在野外使用的比较多,主要使用各种化学熏蒸剂和各种烟雾剂。驱避剂和绝育剂也开始在较大面积试用。
3、生物灭鼠
自然界生物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也叫生物防除。鼠类的生物防治,通常是指其天敌(食肉动物)和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抑制鼠害发生、发展和蔓延的手段。
4、生态学灭鼠
其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隐柜居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防鼠虽是治本的办法,但必须与灭鼠兼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大类(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灭鼠方法各有特点,使用时互相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花较少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好的效果。以免在反复灭鼠过程中,鼠类产生对灭鼠措施的适应性,应不断交替使用方法,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四大类灭鼠方法中,应用最广、发展最快者为化学防治(即药物灭鼠)、比较简便易行,见效快。要组织好
第 8 页
群众,因鼠、因地、因时制宜,科学用药,可以在两周内迅速压低鼠密度。不能一劳永逸,只有持之以恒,再配合平常环境治理,才能有效地控制鼠类的危害。
四、合理选用灭鼠药
目前,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杀鼠药物达数十种,使用应根据灭鼠对象、环境、范围、时间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提高灭效,降低投入成本。选择原则如下:
1、选用已登记的合格产品 鼠药是特殊产品。国家管理特别严格,产品需经国家石油和化工局批准及农业部农蓟检定所登记,方可生产、加工、销售,选购时一定要使用具有三证(准产证、登记证、质量合格证)的合格产品。
2、毒力适中 常用杀鼠剂的毒力应在剧毒和高毒两级范围内,以LD501—50毫克/千克为宜。毒力太强使用不安全,且配制工艺要求高;毒力太弱则投药量增加,会影响毒饵道口性,成本也相应提高。
3、适口性要好 经口杀鼠剂只有被鼠取食后才能起作用,如果药物具有鼠类不喜食的气味,往往会降低灭鼠效果。
4、药物的选择性 选择对主要害鼠毒力强,而对人、畜、禽类毒力弱的药物。
5、抗药性 对已发现抗药性鼠类的地区,在杀灭时应避免使用过去曾投放过的药剂,而应改用其他药剂,即避免重复用药。最好是急、慢性药交替使用,才能延续或避免产生
第 9 页
抗药性。
6、药物的作用速度 杀鼠剂的作用速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鼠类来食毒饵到产生不良感受的时间;二是从食入毒饵到死亡的时间。有的药作用速度较快,出现症状后迅速致死,这类药被称为急效药(急性药);有些药则在食入后需经长时间(2~3天后)才能使鼠致死,被称为缓效药(慢性药)。无论急性药、慢性药都存在各自的特长和不足。就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田、草原、森林防治情况看,还应提倡使用慢性抗凝血剂。它比较安全,全国已大面积使用多年,未曾发现人、畜、禽中毒事故,二次中毒现象也轻于急性药。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科学用药,急慢性药有计划地交替使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7、化学稳定性 杀鼠剂的化学稳定性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常温下不挥发、不变质,以及在制作毒饵后不与饵料中的粘着剂、诱鼠剂等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能;二是指在被动物采食后能迅速分解的性能。前者若不稳定则可降低药效或造成环境污染,通常要采药剂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尽可能很快分解为无毒产物,以避免其他动物特别是鼠类的天敌食人死鼠后,造成二次中毒。对化学性质不太稳定的药剂,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保管、运输、投放。对具挥发性的药剂如甘氟,不宜在室内使用。停止使用那些化学稳定性不强、选择性差的剧毒药剂,如氯乙酸胺、氟乙酸、氟乙
第 10 页
酸钠、毒鼠强(四二四)、毒鼠硅等,这类药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
8、解毒剂 杀鼠剂在正式使用时,应配有相应的解毒剂说明,以治疗人、畜中毒。鼠药的解毒剂应能迅速有效化解杀鼠剂的致毒作用,如慢性抗凝血杀鼠剂的特效解毒剂为维生素KI。没有特效解毒剂的杀鼠剂不安全,一般不宜使用。
9、水溶性或脂溶性 若杀鼠剂具有水溶性或脂溶性,则有利于毒饵配制。通常杀鼠剂本身的用量低,在干燥状态下配制的工艺要求高,不易达到标准。如能将鼠药熔于水或油脂及有机溶剂(如酒精)中,就可简化工艺,便于操作。为提高毒饵的适口性,有时还需要其中加入植物油或脂溶性的药物。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