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章]
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注释]:
[1]「⽆常⼼」,有本作「常⽆⼼」、「⽆⼼」,即⽆私⼼。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翻译]:
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第五⼗章]
出⽣⼊死。⽣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夫何故?以其⽣之厚。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死地。[注释]:
[1]从韩⾮⼦注。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翻译]:
⼈⼀⽣出来,就进⼊了死亡。⼈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前,凶 ⽜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
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
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故道⽣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不有,为⽽不恃,长⽽不宰。是谓⽞德。[注释]: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于⼤道者,当是恩德。[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道、不珍惜恩德的。
⼤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时、令出⼀时,乃是⾃然⽽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出万物,⼜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 保护。然⽽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占有,他这样⽆所不为却不⾃恃⼰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第五⼗⼆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复守其母,没⾝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不救。见⼩⽈明,守柔⽈强。⽤其光,复归其明,⽆遗⾝殃;是为袭常。[翻译]:
世界有⼀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既知道我们是⼉⼦,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体消失,依旧安然⽆恙。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 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 著永⽣的意思。[⽼⼦·第五⼗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于⼤道,唯施是畏。
⼤道甚夷,⽽⼈好径。朝甚除,⽥甚芜,仓甚虚;服⽂采,带利剑,厌饮⾷,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道也哉![翻译]:
这使我对⼤道确信不疑,⾏于其中,唯恐偏失。
⼤道⾮常平安,世⼈却偏⾏险路。朝廷已很污秽,⽥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吗?这个背离⼤道的世代啊![⽼⼦·第五⼗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观⾝,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孙孙永不停息。
⼀个⼈若这样,他⾝上的恩德必真实⽆伪。⼀家若这样,这⼀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乡 若这样,这⼀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国若这样,这⼀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于天下。
所以,将上⾯的道理⽤于⼀⾝,则知⼀⾝;⽤于⼀家,则知⼀家;⽤于⼀乡,则知⼀乡; ⽤于⼀国,则知⼀国;⽤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第五⼗五章]
含「德」之厚,⽐于⾚⼦。毒⾍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弱筋柔⽽握固。未知牝牡之合⽽全作,精之⾄也。终⽇号⽽不嗄,和之⾄也。
知和⽈「常」,知常⽈「明」。益⽣⽈祥。⼼使⽓⽈强。物壮则⽼,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翻译]:
含容道德深厚的⼈,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得到母亲的呵护⼀样。对于婴⼉,有毒之⾍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殖器官却能⾃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沙哑,因为他们与⾃然的呼吸⼀样和谐。
知晓⾃然的和谐之⽓,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们却想要增加⾃⼰的⽣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的的;然后,⼈们⼜根据⾃⼰的⼼愿⽽役使精⽓,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
看起来,从婴⼉到成⼈,似乎是越来越强⼤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旦强壮了就开始衰⽼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然之道⽽追求强壮,反⽽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
[ ⽼⼦·第五⼗六章]知者不⾔,⾔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同。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 天下贵。[ 翻译]:
真正了解⼤道的⼈不去多加解说,⼀定要把⼤道解说清楚的⼈不是真正知道⼤道的⼈。因为⼤道是⽆法⽤语⾔⽂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的⼝⽿,关闭⾃⼰的眼⿐,不去受道听途说的⼲扰;解除⾃⼰的棱⾓,排除纷杂的头绪,让⾃⼰的⼼灵与⾃然之光相和谐,与⼤地尘⼟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不强调⾃我的存
在,这可以叫做与⽞妙的的天道同⼀。
能够与天道同⼀,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第五⼗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兵,以⽆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民弥贫;⼈多利器,国家滋昏;⼈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云:「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 翻译]:
治理国家要⽤正道,⽤兵打仗要⽤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为之道。
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常众多。
所以,圣⼈说:我不凭个⼈私⼼去做事,但百姓能⾃然⽣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然按正道⽽⾏;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欲望,但百姓能⾃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第五⼗⼋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之迷,其⽇固久。
是以圣⼈⽅⽽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翻译]: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产⽣的根源,福⽓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正道的⼈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善良的⼈也能变为妖孽。⼈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保持⾃我的⽅正,却不按唯⼀的标准去要求众⼈;保持⾃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保持⾃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保持⾃我的明察,却不炫耀⾃我。[⽼⼦·第五⼗九章]治⼈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不克;⽆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久视之道。[翻译]:
君王治理百姓、运⽤天道,没有⽐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所不胜;⽆所不胜,就没有⼈知晓道德的极限;没⼈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第六⼗章]治⼤国,若烹⼩鲜。
以道莅天下,其⿁不神;⾮其⿁不神,其神不伤⼈;⾮其神不伤⼈,圣⼈亦不伤⼈。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
治理⼤国,却像烹制⼩鱼⼀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为的⼤道来作为治国的⽅法。根据⼤道来管理天下⼤事,⿁神也安于其所在,⽽不出来扰乱⼈世。其实不是⿁神不出来扰乱,⽽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不是⿁神出来之后不伤⼈,⽽是圣⼈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神⿁和圣⼈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这⾥得到了结合与归宿。[⽼⼦·第六⼗⼀章]
⼤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国以下⼩国,则取⼩国。⼩国以下⼤国,则取⼤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取。⼤国不 过欲兼蓄⼈,⼩国不过欲⼊事⼈。夫两者各得其所欲,⼤者宜为下。[翻译]:
⼤国应当⾃⼰⾃愿处在⼩国的下⾯,使⾃⼰成为天下⼠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的阴柔宁静的⽴⾝之处。阴性永远要⽤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所以,⼤国⽤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国,那么,就能得到⼩国真正的拥护。⼩国能够⽤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国,那么,就能得到⼤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都应当以谦虚卑下⾃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国的信任。
⼤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国不过是想要进⼊⼤国之中来做事。⽆论是⼤国还是⼩国,都能各⾃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然的事,但是,⼤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不能恃强⼤⽽⾃傲。[⽼⼦·第六⼗⼆章]
道者万物之奥[1]。善⼈之宝,不善⼈之所保[2]。
美⾔可以市尊,美⾏可以加⼈。⼈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注释]: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的帛书甲、⼄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2]'保'字,任继愈和陈⿎应的译⽂,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所要处处保持的'。[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的宝贝,罪⼈的中保。
美好的⾔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为固然使⼈得到敬重,然⽽⼈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为天⼦,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数,荣华加⾝,还不如坐 进这⼤道⾥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第六⼗三章]
为⽆为,事⽆事,味⽆味。⼤⼩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犹难之,故终⽆难矣。[翻译]:
把清静⽆为当成作为,以平安⽆事作为事情,⽤恬淡⽆味当作味道。以⼩为⼤,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 事,必从细微处著⼿。
所以,圣⼈⾃始⾄终不⾃以为⼤,⽽能成就其伟⼤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犹有艰难之⼼,但终⽆难成之事。[⽼⼦·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翻译]: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的,容易⽡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时努⼒,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的粗⽊,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台,是⼀筐⼟⼀筐⼟筑起来的;千⾥的⾏程,是⼀步⼜⼀步迈出来的。
⼈为努⼒的,必然失败;⼈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不是靠⾃⼰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努⼒去持守,就不丧失。
世⼈⾏事,往往是⼏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到最后⼀刻还像刚开始时⼀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要世⼈所遗弃不要的,⽽不看重世⼈所珍惜看重的;圣⼈学世⼈以为愚拙⽽不学的,将众⼈从过犯中领回来。圣⼈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在本相,⽽不是⼀⼰的作为 。[⽼⼦·第六⼗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德」。「⽞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顺。[翻译]:
古时善于⾏道的⼈,不是使世⼈越来越聪明,⽽是使世⼈越来越愚朴。
世⼈所以难管理,就因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 民;若不以⼈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
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上的恩德。这⾄⾼⽆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相径庭,然 ⽽,唯此才是通向⼤顺的啊!
[⽼⼦·第六⼗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王。
是以圣⼈欲上民,必以⾔下之;欲先民,必以⾝后之。是以圣⼈处上⽽民不重,处前⽽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翻译]:
⼤江⼤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卑为后。圣⼈正是这样,他在上,⼈民没有重担;他在前,⼈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拥戴 ⽽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所以天下没有⼈能和他相争。[⽼⼦·第六⼗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似不肖。夫唯⼤,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保之。⼀⽈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翻译]:
世⼈都说我的道太⼤,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是慈爱,⼆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之先。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争强好胜,才能为⼈师长。
当今之⼈,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慈爱,⽤它来征战就胜利,⽤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第六⼗⼋章]
善为⼠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之⼒,是谓配天古之极。[翻译]:
真正的勇⼠不会杀⽓腾腾,善于打仗的⼈不⽤⽓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者⽢居于⼈之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之能⼒,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第六⼗九章]
⽤兵有⾔:「吾不敢为主,⽽为客;不敢进⼨,⽽退尺。」是谓⾏⽆⾏;攘⽆臂;扔⽆敌;执⽆兵。
祸莫⼤于轻敌,轻敌⼏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翻译]:
⽤兵者有⾔:'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只是被动地起兵⾃卫;我不敢冒犯⼈ 家⼀⼨,⽽宁肯⾃⼰退避⼀尺。'这样,就不⽤列队,不必⾚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 有敌⼈了。最⼤的祸害是轻敌,轻敌⼏乎能断送我的宝贝。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相当,那悲伤哀恸的⼀⽅必胜⽆疑。[⽼⼦·第七⼗章]
吾⾔甚易知,甚易⾏。天下莫能知,莫能⾏。
⾔有宗,事有君。夫唯⽆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明⽩,很容易实⾏。天下的⼈却不能明⽩,不能实⾏。
(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你们⾃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事)。明⽩我的⼈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外表是粗⿇⾐,内⾥有真宝贝。[⽼⼦·第七⼗⼀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翻译]:
知道⾃⼰⽆知,最好。⽆知却⾃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第七⼗⼆章]民不畏威,则⼤威⾄。
⽆狎其所居,⽆厌其所⽣。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知不⾃见;⾃爱不⾃贵。故去彼取此。[翻译]:
当⼈民不再敬畏任何⼈的权威时,真正的⼤权威就来到了。
不要妨害⼈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们的⽣活。只要不令⼈们⽣厌,⼈们就不会厌恶权威。所以,圣⼈深知⾃⼰,却不⾃我炫耀;他珍爱⾃⼰,却不⾃我尊贵。[⽼⼦·第七⼗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善胜,不⾔⽽善应,不召⽽⾃来,繟然⽽善谋。天⽹恢恢,疏⽽不失。[翻译]:
有勇⽓⾃恃果敢,冒然⾏事的,必死。有勇⽓⾃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 种勇⽓,⼀个有利,⼀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语中应答⾃如,在不期然时⽽⾄,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逃脱。[⽼⼦·第七⼗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为奇者,吾得执⽽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匠斲,夫代⼤匠斲者,希有不伤其⼿矣。[翻译]:
⼈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有什么⽤呢?如果先使⼈民惧怕死亡,有为⾮作⽍的⼈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作⽍呢?
冥冥永恒中,已有⼀位主宰⽣杀予夺的。企图取⽽代之去主宰⽣杀予夺的⼈,就好象外⾏ ⼈代替⽊匠砍削⽊头。代替⽊匠砍削⽊头的⼈,少有不伤著⾃⼰⼿的。[⽼⼦·第七⼗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之厚,是以轻死。夫唯⽆以⽣为者,是贤于贵⽣。[翻译]:
⼈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为造事,所以不好管。⼈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享乐的,⽐那些过份看重今⽣的⼈更⾼明。[⽼⼦·第七⼗六章]
⼈之⽣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之徒。是以兵强则灭,⽊强则折。强⼤处下,柔弱处上。[翻译]:
⼈活著的时候,⾝体是柔弱的,⼀死就僵硬了。草⽊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死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命。草⽊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军队⼀强⼤就要被消灭了,树⽊⼀强盛就要被砍伐了。强⼤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第七⼗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欤?⾼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为⽽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翻译]: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射箭⼀样吗?⾼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松,不⾜时拉⼀拉。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的。⼈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的,加给有余的。谁能⾃⼰有余⽽⽤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
所以,圣⼈做事不仗恃⾃⼰的能⼒,事成了也不视为⾃⼰的功劳,不让⼈称赞⾃⼰有才能。⽼⼦《道德经》全⽂译⽂及翻译讲解[⽼⼦·第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是以圣⼈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正⾔若反。
[注释]:
[1]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翻译]: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更柔弱了。然⽽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了。这是因为⽔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的。
所以圣⼈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样,不容易理解。[⽼⼦·第七⼗九章]
和⼤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执左契,⽽不责于⼈。有德司契,⽆德司彻[1]。天道⽆亲,常与善⼈。[注释]:
[1]古时借债,刻在⼀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翻译]:
⽤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掌握著⽋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明潦⽋债⽽已,并不追讨;⽆德 之⼈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上天之道,公义⽆私,永远与良善的⼈同在。[⽼⼦·第⼋⼗章]
⼩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舆,⽆所乘之,虽有甲兵,⽆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之。⽢其⾷,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之声相闻,民⾄⽼死,不相往来。[翻译]:
国家⼩,⼈⼝少。即使有⼗倍百倍于⼈⼒的器具也不使⽤。⼈们畏惧死亡⽽不远 ⾏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使⽤;虽有军队,也没有地⽅部署。
让⼈们再⽤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为⽢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 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民直到⽼死也不 相互往来。
[⽼⼦·第⼋⼗⼀章]信⾔不美,美⾔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不积,既以为⼈⼰愈有,既以与⼈⼰愈多。天之道,利⽽不害;圣⼈之道,为⽽不争。[翻译]: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博,⼴博的不真懂。
圣⼈不为⾃⼰积攒什么:既然⼀切都是为了世⼈,⾃⼰就愈发拥有了;既然⼀切都已给了 世⼈,⾃⼰就愈发丰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不加害于天下。圣⼈的道,是为了世⼈,⽽不与世⼈相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