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议论文结构方法训练

来源:二三娱乐
2011 年高二上学期语文作文训练周计划三

议论文结构方法训练(大作文)

一、议论文知识表解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 特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点 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中心论点 度 分论点 要事实依据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素 理论依据 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 分类 立论 驳论 从正面阐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观点 议论文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基本结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构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结并列式 构 论证结对照式 构 层进式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 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引申法 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 二、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最常见的全文结构,也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在论说文的写作中,往往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要遵循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全文的论证过程是由人们认识事物时思维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赋予或规定的。

方法 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

同样是议论文,有的侧重理证,有的侧重例证;有的横式并列论证,有的纵向深入论证;有的一事一议,有的借题发挥,有的比喻论证。

【例文借鉴】(几乎篇篇皆是,略) 第二种:并列式(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也叫“横式”,也叫排比论证。它常用于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其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是可以前后互换的;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例文借鉴】

老鹰哲学

南太平洋上的小龟纵然聪明,不过,最终还是葬身鹰腹!自然界中鹰享有盛誉,仔细总结,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称之为老鹰哲学。

老鹰哲学之一:看清事实

看清事实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小龟们看到侦察兵爬进了大海,便以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来,结果呢?只能遭受灭顶之灾。而老鹰却正好相反,它们看清了还有成千上万隐蔽在沙中的小龟,结果大获丰收!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看清事实,否则会让我们遗憾终生!司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遗憾恼怒吗?我们不也经常因广告效应而买到一些伪劣产品吗?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是一种智慧。

老鹰哲学之二:引而不发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狩猎,它在等待机会,游人走了,它的机会便来了,最终它成功了!

战争中的“诱敌深入”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经受住小的诱惑,是为了垂钓更大的猎物,让更多的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一举将它们歼灭!现实生活中不也这样吗?我们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涨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我们才把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这不正也是一种智慧吗?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引而不发!

老鹰哲学之三:坚持不懈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了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坚持不懈是一种智慧!

这便是老鹰的哲学!有了它,老鹰得以捍卫自己的领空,称霸一方,无人匹敌!

学习老鹰的哲学,我们便能驾驭着老鹰的智慧,长出一双坚强的翅膀,以一双锐利的双眼,自由搏击于长空!

本文部分,是“老鹰哲学”一、二、三,它们并列形成排比段落,从三个方面阐述“老鹰哲学”。

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老鹰身上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写出了一篇见解新颖、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很有创意的好文章。行文中,他联系古今名人的事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将老鹰哲学的三个特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彻。文章文风朴实,用词贴切,语句干净利落。读起来很顺畅,很舒服。在高考这样紧张的环境中能写出这样从容不迫的好文章,显示了作者很好的写作功力。“老鹰哲学”的提法是本文的创新点,尽管有需商榷之处。

第三种:递进式(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递进式,又称推进式结构,或纵式结构。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例文借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天使。

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用心寻找,才能雕刻出来。(第一段提出全文论点,即论述“是什么”)

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

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实用的楼房。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寻找。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

(2-4段运用三个比喻性论据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

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出来呢?

其实,和小说家、建筑师一样,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走上歧途。

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而丧失自我。

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

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

(5-10段运用类比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论述“怎么样”) 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令人瞩目的事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结构,是是最一般的递进式结构,是遵循人的认识常规而自然形成的,其先后次序不可换。它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本文是以类比推理展开的层进式议论文。

第四种:“对比式”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它能使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服力。

【例文借鉴】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静。

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例文借鉴】

人之常情

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为什么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

大难当头,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而地震留给人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计算,让人来不及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以,那短暂时刻人们的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是一个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的释放。我曾经大胆地设想,如果谭老师在那一刻在向学生高喊“快撤”之后自己也跑出去,应该没有人会责备他;再退一步,哪怕是谭老师连“快撤”也没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会有人对他不依不饶。毕竟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对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够承认、肯定,进而尊重。所以,“先跑”是不应该成为罪过,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

但我很快就为自己的大胆而惭愧。谭老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如果”的,他的强烈的角色意识,他的放大了职业精神,给了他坚强的支撑。他镇定有序地组织学生们外撤,那一时刻他的心中应该说只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对他趴在讲桌上的情形,人们也曾设想了种种可能,但我始终坚信,谭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和学生一起跑出去的念头的,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始终微笑着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许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学生向往冲的一霎那,房子倒了,钢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师魂的雕塑。大写的“人”演绎了大写的“情”。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所以我们可以对诸如“震时先跑”的人持宽容态度。我觉得,对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这个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只不过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这里的“人”更多的还是自然意义的概念。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伦理、道德、文化、责任等等综合因素铸就的是大写的“人”字,而大写的“人之常情”应该是高悬在人们心中的一轮太阳。

本文通过假设“震时先跑”也值得宽容,与谭千秋老师“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的“下意识的反应”进行对比,深情歌颂了谭千秋老师光辉形象。

本文是极好的时评,也说明了作者不仅仅关注校园生活,更把眼光投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开阔,值得称赞。

第五种:“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例文借鉴】

有用者,即是“材”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

“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引”,引出材料,并提出论点。)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议”,证明论点,用了两段。)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献计,然后“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信陵君的判断。

(“联”,联系引申,因原用了今人事例,此则用古人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结”,有结论,回答了“怎么样”,并作抒情式号召。)

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准确,都是本文的闪光点。

第六种:“比喻式”

比喻式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糖衣裹着的炮弹”,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的阴险、毒辣;“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万里长征”比喻整个过程,“第一步”比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这一胜利,还只是整个革命进程的“第一步”,这就形象地说明夺取全国胜利不仅不能骄傲而且应坚持两个“务必”才能达到目标的道理。

俗话说:“说不清,打个比。”因为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能够激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有时作者论述不清的东西便可以由读者通过想象来加以补充,加以理解,从而清楚起来。生动风趣的比喻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设想,从而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深刻。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构建文章可使文章涉理成趣,灵气飞动。 课文里有文言议论文《劝学》、有现代议论文《拿来主义》,再如:

①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加里宁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家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

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论证没能说服农民,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

②在一次教授会上,为爱米8226;诺德能否成为讲师发生了一场争论。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入大学评议会。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希尔伯特教授反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澡堂!”

这里“大学评议会不是澡堂”就是反喻。这一反喻掷地有声、铿然作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例文借鉴】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

找次工作好比谈场恋爱,中意一家单位就像钟情一位姑娘,朝思暮想、辗转反侧,忽而胸有成竹,忽而患得患失,忽而意气风发,忽而痛定思痛。

找工作之初,收集用人单位的情况就像留心爱人的一举一动,写求职信仿佛是写情书,投递简历便是“求爱”第一步。不过,投递的时候,你千万要像抛绣球那样,瞄准了再扔,否则本想扔给才子,却撞中了莽汉。

终于有家单位通知面试了,怀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信誓旦旦地向该单位诉说着自己的“情有独钟”。回家后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等待,再等待。佳人让你望穿秋水,单位也让你秋水望穿。有时石沉大海,有时有信儿传来,轻描淡写“简历已入人才库”,就像她忽然说“我俩不合适”。

没人回答“为什么”,只能沉默,只有憔悴,只会自问“你以为你是谁”,带着阿Q般的自诩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自慰。

几个月后,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好男儿何患无妻”,于是重整盔甲又开始奏着“高山流水”觅知音。

只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终于,累了。希望,失望,再希望……

渐渐的,“爱谁谁了”的感觉在黑暗中疯长,是个单位就行,就像只要是个姑娘都愿意似的。只是仍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刷下的总是我”?有时候,想起曾经“初恋”过的那家单位,心头也会涌上一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惆怅与沧桑。

其实,一切不必太认真:找个工作,谈场恋爱都不是一辈子的事。

只是,天空了无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文章在写“找工作”的情形时就用了一连串的相似联想,用类似的“谈恋爱”情形来比喻描摹,使“找工作”的情形得到异常形象新颖的表达,让读者也随作者的联想而联想,随作者的体会而体会,让人觉得别具一格,幽默俏皮。

三、作文训练

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范文

我们对于“早”始终有种情结,重视它,利用它,甚至迷信它。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 现今社会经济发达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是既倾注财力更倾注心力,唯恐自己的孩子晚了,迟了,慢了,被同龄的孩子们甩到后头去了。所以大家争的就是一个字:早!还在娘胎里就贴着肚皮放贝多芬,就差没塞架钢琴给孩子到肚里头先练练,找找手感。出生没几个月就忙着教孩子读文字、识图卡。幼儿园就唐诗宋词,刚上学便课外班一大堆。知道的或许比别人多些,广些,早些。但戴眼镜也更早了,驼背也更早了。没有内心认同感的早,真的有意义吗?不能带给人阳光快乐的提前发展,真的是早吗?

英国著名选秀节目“英国达人”近来捧红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天后苏珊大妈。参赛前的苏珊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行的英格兰老妇,而她的一曲《我曾有梦》使她名传天下。当她站在台上引吭歌唱的时候,心中定然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证明:我仍有梦!她站在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在一个很晚很晚的时刻出发。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场华丽蜕变。她晚吗?太晚啦!晚到了一个可以做奶奶的年龄。她早吗?还很早!她还有无穷的精力与未知余生可以飞翔,可以追梦!

三十岁之前的黄仁宇只是一名普通的国民党军官,直到他踏上美国土地步入史学天地的一刻,一切都变了。他弃戎拾笔,弃出了一个史学巨匠,拾起了一部大历史观!三十年的军旅生涯,把他从兵哥哥熬到了兵叔叔。冷不丁的进入史学界,而且还是美国史学界,他会否感到窒息?但事实证明起步极晚的他却跑得极快,一路走来,成就非凡,在而立之年立出了另一番大事业!

早有早的好,晚了也未必不好。一切都在于心的归附与认同。若是三岁叫孩子练钢琴,恰好孩子也喜欢,那当然再好不过,说不定我们也能出个莫扎特呢!但孩子若是不欢喜很厌恶呢?这“早”怕就只能变成“糟”了吧!反之,若是一辈子没摸过钢琴的老头老太太,七老八十了突然想练琴,那也很好,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弹,只为老了不留遗憾。若是真有那样的大爷大妈,我要祝福你们。你们啊!一点儿都不晚,艺术道路还很长远呢! 别勉强也别放弃,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上路追梦吧!太阳总在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升起! 心之所向, 为时不晚。

老鼓捣看文:这是一篇结构上中规中矩的议论文,难得的是行文活脱,句式灵动,文气贯通。开篇一句摆出一种现象,紧接着针对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入题迅速,旗帜鲜明。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人的教育成长宜早必须建立在成长主体“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并且早与晚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行文,中心突出,笔力集中。收束部分再次强调,“遵

从内心真实的想法上路追梦”,“心之所向,为时不晚”——“上路”即是早,铿锵有力,首尾圆合。叙例典型,论证有力,卷面整洁,书写漂亮,也是难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