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煤炭市场及我国煤炭进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

来源:二三娱乐
国际煤炭市场及我国煤炭进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

李忠民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政策研究部 副主任 《国际煤炭》(月刊) 执行主编

煤炭行业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煤炭资源,有70多个国家在使用煤炭,有50多个国家进行着煤炭商业开采活动。据英国石油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统计,煤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29.3%,占全球电力燃料的43%。在许多国家燃煤发电的比例更高,波兰的燃煤发电比例达94%,南非燃煤发电比例为92%,中国为81%,澳大利亚为79%,美国为51%。近年来,煤炭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资源,超过石油、天然气、核能、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一、 世界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

(一) 世界煤炭资源

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8260亿吨,比2007年减少2.5%。储采比由2007年的133年左右下降到了122年。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是很广泛的,遍及各大洲的许多地区,但又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其中亚洲煤炭资源量约占世界的56%以上;北美洲约占世界的26%以上;欧洲约占世界的10%以上。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大洋洲资源量约占世界的5.1%;非洲约占世界的1.4%;南美洲最少,还占不到世界的0.4%。各个国家相比,全世界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煤炭资源。原苏联、美国和中国的煤炭资源最丰富,合计约占世界资源量的62%(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7年我国煤炭储量为1767.9亿吨,基础储量3261.26亿吨,资源量为8543.19亿吨,查明资源储量为11804.45亿吨。煤炭在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占95%左右。若按此数据测算,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仅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位)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和探明储量排名分别见图1-1和如表1-1所示)

第 1 页 共 22 页

图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2008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 (表1-1)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 澳大利亚 印度 乌克兰 哈萨克斯坦 南非 波兰 巴西 探明储量(百万吨) 238,308 157,010 114,500 76,200 58,600 33,873 31,300 30,408 7,502 7,059 所占份额 储采比(R/P) 28.90% 19.00% 13.90% 9.20% 7.10% 4.10% 3.80% 3.70% 0.90% 0.90% 224 481 41 190 114 438 273 121 52 〉500 (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

(二) 世界煤炭生产

从世界煤炭业及煤炭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过去50多年里,世界煤炭生产、消费、贸易以及煤炭价格均呈现过大幅波动。50年代是煤炭生产增长最快的时期,世界煤炭产量从1950年的18.18亿吨增至1960年的25.72亿吨,增长41.4%,煤炭占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曾达到达49.0%,而石油和天然气当时分别占36.0%和13.0%。60年代至70年代,在廉价的中东石油的竞争下,世界煤炭生产增长缓慢,国际煤炭市场日渐萎缩,价格下降。而此间世界原油产量增长1.2倍,并在1966年

第 2 页 共 22 页

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到1970年,世界煤炭产量为29.30亿吨,仅比1960年增长13.9%。70年代至80年代末,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到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8亿吨,比1970年增长61%。而从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受前苏联解体经济严重滑坡、西欧各国煤炭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和印度煤炭生产趋缓等影响,世界煤炭生产曾一度又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其中,1993年世界煤炭产量为43.8亿吨,比1990年下降7.2%。受其影响,国际煤炭价格也连年下滑。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位波动,世界煤炭业开始新一轮复苏,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煤炭供需两旺,价格趋升。此间,虽然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日本和法国分别在2002和2005年取消了采煤业,世界煤炭产量却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48%。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量减少,价格不断攀升;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等。

8070605040302010018601913195019521980198919911993199620002005200620072008产量(亿吨)和上一对比期增长率(%)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00

图1-2 历史上主要年份世界煤炭产量及其与上一时期对比年份的相对增长率(%) 2008年,世界煤炭总产量为67.81亿吨,同比增长5.3%。但欧盟地区煤炭产量呈下降走势。受前几年煤炭价格不断攀升影响,煤炭行业投资增速较快。主要产煤国中,大部分国家煤炭产量如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尼、美国、哥伦比亚、南非等都有所增长,但加拿大、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煤炭产量有所下降。2008年,中国煤炭生产仍高速增长,全年煤炭产量同比增长10%,几乎是世界煤炭增速的两倍。当年煤炭生产增量逾2.5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增长总和的71%,去年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2.5%。(近年来世界煤炭产量及十大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统计情况见表1-2)

世界煤炭产量分地区、国别统计(表1 -2 ) (单位:百万吨)

较07年增长% 5.30% 占世界煤炭% 100.00% 世界合计 1985 4420.4 2000 2001 2005 2006 2007 2008 4606.6 4819.3 5896.2 6189.1 6421.2 6781.2 第 3 页 共 22 页

亚太地区 欧盟25国 北美地区 1314.5 1201.3 867.6 2102 2233.4 630.9 638.6 3278.1 3520.1 3741.8 4049.1 608 595.5 593.4 578.7 1142 8.00% -3.90% 1.00% 61.10% 5.20% 19.20% 1054.5 1104.7 1104.8 1132.3 1122.1 2008年世界十大煤炭生产国 中国 美国 印度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南非 印度尼西亚 德国 波兰 哈萨克斯坦 872.3 801.6 157.5 166.6 395.2 173.5 2 521.6 249.4 130.8 1299.2 1381.5 974 334.8 310.9 258.3 224.1 77 201 162.8 74.9 1023 341.9 333.2 269.6 223.7 91.9 202.5 163.5 79.1 2205.7 2373 2526 2782 10.00% 1.30% 7.00% 0.30% 2.80% 0.80% 5.30% -7.70% -3.30% -3.30% 42.54% 18.00% 5.80% 6.60% 4.60% 4.20% 4.20% 1.40% 1.80% 1.80% 1026.5 1054.8 1040.2 1062.8 428.4 378.8 298.3 244.4 152.7 202.8 159.5 159.5 449.2 385.3 309.9 244.8 193.8 197.1 156.1 156.1 478.4 399 314.2 247.7 217.4 201.9 145.9 145.9 512.3 401.5 326.5 250.4 229.5 192.4 143.9 143.9 (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 占世界煤炭比例是按油当量计算的结果,与原煤产量略有差异。)

(三) 世界煤炭消费

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创建世界上第一座实用发电站后,人类社会开始向电气化时代发展,同时也加速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大大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的增长最快,占能源总消费量的70%以上,实现了能源转换的第一次变革。

20世纪中期以后,石油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人类对能源的利用逐渐由煤炭为主,发展到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对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飞速增长。至70年代,石油、天然气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转换发生第二次变革,人类社会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1世纪以来,鉴于煤炭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全球煤炭储量大、分布广,其供应相对有保障,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05年再次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2008年国际煤炭消费总量达67.4亿吨,同比增长3.1%(据IEA按煤炭实物消费量统计增长6.8%),比2007 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9.25%, 在过去六年中,世界煤炭消费年均增长6.3%,是世界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世界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世界煤炭消费量及十大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量统计情况见表1-3)

世界煤炭消费量分地区、国别统计(表1 -3 ) (单位:百万吨)

较07年增长% 3.1% 占世界消费% 100.0% 世界合计 1985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4231.5 4769.2 4792.3 5641.6 5929.6 6204.7 6515.2 6738.0 第 4 页 共 22 页

亚太地区 1362.8 2221.1 2287.4 3064.3 3360.3 3624.6 3902.6 4142.6 643.0 643.4 650.2 632.4 647.1 647.4 614.4 5.9% -5.4% -1.5% 61.5% 9.1% 18.4% 欧盟25国 1002.6 北美地区 964.5 1237.8 1209.3 1229.9 1254.2 1236.1 1253.6 1237.9 世界十大煤炭消费国 中国 美国 印度 日本 南非 俄罗斯 德国 韩国 波兰 澳大利亚 837.7 1361.3 1389.5 2004.9 2244.4 2477.9 2679.1 2868.1 898.3 1160.5 1126.3 1154.6 1171.1 1153.7 1169.1 1152.3 148.0 150.4 135.0 398.9 301.1 44.9 203.7 60.3 294.2 201.6 167.1 214.6 173.1 87.8 117.5 94.8 296.1 210.2 164.4 208.9 173.3 93.2 118.3 97.7 351.3 246.3 192.8 203.0 174.1 108.3 116.8 108.3 376.2 247.4 187.4 192.2 167.5 111.7 113.6 112.0 398.6 242.9 191.3 197.2 170.3 111.7 118.4 116.0 434.1 255.6 199.4 190.6 174.7 121.7 118.1 113.7 471.8 262.4 209.7 206.6 164.9 134.7 121.1 104.6 6.8% -1.7% 8.4% 2.4% 4.9% 8.1% -5.9% 10.4% 2.2% -8.3% 42.6% 17.1% 7.0% 3.9% 3.1% 3.1% 2.4% 2.0% 1.8% 1.6% (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煤炭消费油当量套算,数据仅供参考)

从地区煤炭消费结构来看,除亚太地区煤炭消费仍保持快速增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煤炭消费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煤炭消费增长5.9%,而发达经济体经合组织国家煤炭消费量下降1.9%,为1992年以来最大降幅。欧盟25国煤炭消费下降5.4%,北美地区煤炭消费下降1.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工业生产能源需求明显下降,加之2008年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及燃煤发电碳排放成本的上涨使天然气发电的优势较煤炭更为明显,因而欧盟、北美和经合组织国家燃煤发电煤炭需求明显下降(如:2008年英国的燃煤发电量下降了8.3%,德国下降了9.1%等)。

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了6.8%,也低于近10年的平均增幅。虽然增速下降,但中国煤炭消费量仍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42.6%,占当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量的85%。

世界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情况(表1 -4 )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年份 煤炭消费量 3194.5 3303.7 能源消费量 11104.4 11294.9 所占比重 28.77% 29.25% 2007年 2008年 (来源: 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

预计未来一二十年内,虽然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力度将不断加大,但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量的日益枯竭和价格的上涨(石油天然气的可使用年限均已经不足百年),以及洁净煤技术及碳捕获、储存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炭消费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由于金砖四国等众多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时期,其煤炭需求仍将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促使世界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力和钢铁行业是最主要的煤炭消费者,其次为水泥,化工等。而亚太

第 5 页 共 22 页

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因此,国际权威机构预计2030年国际煤炭消费量几乎比2004年翻一番, 全球煤炭消费将达到100亿吨左右,煤炭在世界能源中仍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 世界煤炭与环境

目前, 世界煤炭工业呈现出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历史中,环境污染危害是制约煤炭生产、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为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同时减轻煤炭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目前世界上主要通过洗煤、静电除尘、烟气脱硫以及超临界、超超临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和碳的捕捉及封存技术等多种洁净煤利用技术,以减少煤炭生产利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1、 洗煤。此项技术在煤炭运输之前即降低煤炭中硫和矿物质含量,提高燃烧效率。 2、 静电除尘。通过静电除尘器和袋装除尘器除去煤炭燃烧过程中99.5%的颗粒物, 3、 烟气脱硫系统。主要消除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气体。

4、 流化床燃烧技术。可有效减少含硫及含氮气体的排放。使排放量减少90%以上。 5、 “超临界”技术。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

6、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煤炭先与氧气等发生反应生成合成气,然后除去气体中的杂

质再燃烧。

7、 碳的捕捉及封存技术。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

高燃烧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全球性CDM(清洁发展机制),开展碳减排交易,以最大限度减少消耗煤炭资源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在煤炭的开采中,CDM项目主要用于甲烷(煤层气、瓦斯)回收后发电供热。煤层气(瓦斯)多见于煤层当中,由于该气体在矿井中具有爆炸的危险,一直以来被煤炭开采企业通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瓦斯回收并将之转化为电能,可以在获得发电收益的同时,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煤炭的利用中,CDM项目最大的潜力存在于电力行业。研究表明,与天然气相比,生产每单位电力,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

根据非政府组织(GERMAN WATCH)2008年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世界10大碳排放国依次为:1、美国,占世界排放量20.34%(人口2.9亿,占世界人口4.6%);2、中国,占世界排放量20.02%,(人口13亿,占世界人口的20.1%);3、俄罗斯,占世界排放量5.67%(人口1.42亿,占世界人口2.2%);4、印度,占世界排放量4.46%(人口10亿,占世界人口17%);5、日本,占世界排放量4.33%(人口1.27亿,占世界人口2%);6、德国,占世界排放量2.94%(人口8200万,占世界人口1.3%);7、加拿大,占世界排放量1.92%(人口3200万,占世界人口0.5%);8、英国,占世界排放量1.92%(人口6000万,占世界人口0.9%);9、韩国,占世界排放量1.7%(人口4850万,占世界人口0.7%);10、意大利,占世界排放量1.6%(人口5900万,占世界人口0.9%)。

据世界银行测算,目前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为2亿-4亿吨,每吨的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高达25欧元。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2008年新一轮价格达到每吨23欧元。将来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将达到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

第 6 页 共 22 页

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有关人士预测,中国替代能源在2020年达到15%的比例,大约需要251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而中国在未来降低高耗能产业的现状,将会带来3500亿美元的投资机会,CDM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 国际煤炭贸易及市场

因煤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比较广泛,而且运输成本较高,所以各国煤炭生产一般用于自身需求,全球煤炭贸易量相对于消费量来讲并不大(据世界煤炭协会统计, 多年来世界煤炭贸易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13-18%)。加上运输成本较高,国际煤炭贸易一般发生在邻近的国家之间。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统计,2008年的全球硬煤贸易量为9.38亿吨,增长1.3%,增速较前五年下降。当年煤炭贸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14%。

(一) 国际煤炭贸易市场划分

国际煤炭市场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市场:亚太市场和欧美大西洋市场。亚太煤炭市场的煤炭出口国家及地区主要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越南、朝鲜等;亚太煤炭市场的煤炭进口国家及地区有: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特别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欧美煤炭市场的煤炭出口国家及地区主要有: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波兰、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欧美煤炭市场的煤炭进口国家及地区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希腊等。

一般来讲,国际海运市场运费价格低,供应充足的时候国际煤炭销售市场区域性划分会趋向模糊(特别是印度这样的国家,处在亚太市场和欧洲大西洋市场的结合区域, 通常情况下印度主要从印尼进口煤炭, 但随着进口规模的增长, 近年来也分别从南非和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煤炭)。2008年,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尼对欧洲市场的煤炭供应量下降了1400万吨,但美国向欧洲的供应量增加了880万吨。

影响煤炭贸易的因素,除了传统的供需关系外,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煤种,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等。

第 7 页 共 22 页

图2-1 世界煤炭贸易结构示意图

亚太地区是世界煤炭贸易的贸易量最大的地区,2008年亚太地区煤炭贸易量达4.84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51.7%。澳大利亚最近多年是全球煤炭出口第一大国,2008年煤炭出口量达2.52亿吨,其出口量占据全球煤炭出口量的26.9%,占亚太地区的出口量的52%。同时,由于运输距离的限制,因此出口相对比较稳定。比如,澳大利亚出口的80%是亚洲,而亚洲出口大国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出口的80%以上是亚洲内部。所以,澳大利亚的煤炭价格可以作为国际上一个重要地区煤炭价格走势的一个风向标。2008年欧洲地区煤炭贸易量达2.97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31.7%。从品种结构看,2008年全球动力煤贸易量6.76亿吨,下降1.2%, 占全球煤炭贸易量9.38亿吨的72.1;炼焦煤贸易量仍然表现强劲,增长9.7%至2.62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7.9%。

2008年分地区全球煤炭贸易量 (表2-1) 单位:百万吨

世界总计 亚太地区 欧洲 非洲及中东 北美地区 拉丁美洲 2007 926 465.5 313 23.7 55.4 44.8 2008 937.8 484.4 297.4 24.9 46.2 27.3 同比增幅(%) 1.3 4 -5 5.2 -16.5 15.3 (来源: 国际能源署《IEA 煤炭信息年报2009》)

(二) 世界主要煤炭出口国

总的看来,国际市场煤炭供给逐步由单一走向分散化,各煤炭出口国竞争激烈,出口国家体系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主要煤炭出口国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中国、哥伦比亚、美国、越南、加拿大和波兰等。另外哥伦比亚、南非、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也是近几年崛起的煤炭出口大国。这些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所生产的煤炭除少量满足国内需要外,主要供出口以换取外汇。南非是世界主要产煤国之一,多年来煤炭产量保持在1亿吨以上,南非煤炭出口主要是动力煤,目前南非煤炭出口的外汇收入仅次于黄金,煤炭工业已成为南非的主要经济支柱。印尼主要出口动力煤,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

不过,早年的煤炭出口大国出口量却开始萎缩。历史上的煤炭出口由美、欧主宰,1900年美国的煤炭工业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并长期居领先地位,只是在1984年以后才被澳大利亚超过。但为了保证资源性产品的国内供应,美国开始有意识的控制出口,出口量开始逐步萎缩。仅在2007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其出口才出现反弹。欧洲国产煤价格高于外来煤价格,产量不断萎缩,目前的西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地区,波兰是东欧煤炭出口的传统国家。

澳大利亚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煤炭出口国,近年来年出口量超过两亿吨,其次为印尼、俄罗斯等。

第 8 页 共 22 页

2008年大多数主要煤炭出口国的煤炭出口量仍呈增长之势,其中哥伦比亚和加拿大增幅最大, 2008年增幅达14.3%。但南非煤炭出口量2008年连续第三年下滑,仅出口6180万吨,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年来世界十大煤炭出口国及出口量 (表2-2) 单位:百万吨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 澳大利亚 印度尼西亚 俄罗斯 哥伦比亚 美国 南非 中国 加拿大 哈萨克斯坦 越南 2006年 231.3 171.4 91.4 62 44.9 68.7 63.2 28 27.4 21.3 2007年 2008年 243.6 252.2 197 202.6 98.1 101.3 64.6 73.9 53.4 73.7 65.8 61.8 53.1 45.4 29.7 31.5 29.5 27.1 31.9 20.7 (来源: 国际能源署《IEA 煤炭信息年报2009》)

(三) 世界主要煤炭进口国

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因资源短缺,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和地区。西欧各国随着产量的萎缩,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煤炭进口区。大部分主要煤炭进口国的进口量2008年依然保持增长。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日本50年代开始进口煤炭,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修改了煤炭工业政策,使外国煤炭免税进入日本市场,日本进口煤炭市场的特点是煤源比较集中,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

韩国煤炭产量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能源需求,是世界上第二大煤炭进口国。中国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煤炭需求旺盛,也是东南亚市场的煤炭进口大户。

虽然英国、德国、波兰等都产煤,但产量逐渐萎缩,远不能满足欧洲的煤炭需求,必须自欧盟外部进口。目前美国、俄罗斯、南非是其主要供应国。欧洲各国采购商各自独立决策的煤炭采购方式,有利于出口国与进口国单线联系,分别达成贸易协议,所以是各国争相竞销的目标。

东欧市场是指独联体(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煤炭贸易市场。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多在本地区内部各国之间交易,只有波兰、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少数国家对外出口。

近年来世界十大煤炭进口国及进口量 (表2-3) 单位:百万吨

排序 1 2 日本 韩国 国家和地区 2006年 179.1 79.7 第 9 页 共 22 页

2007年 187 88.3 2008年 185.6 99.6 3 4 5 6 7 8 9 10 中国台湾省 印度 德国 英国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意大利 57.1 43.1 42.1 50.5 38.1 32.7 25.7 24.6 59.3 49.8 46.3 43.4 51 32.9 23.4 25 66.1 59.8 46.1 43.7 40.3 30.9 25.8 25.1 (来源: 国际能源署《IEA 煤炭信息年报2009》)

(四) 国际煤炭贸易规模及运输

据国际能源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最新统计,2008年全球煤炭贸易总量为9.38亿吨。在世界煤炭贸易中,海运贸易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90%左右。海上远洋运煤的主要流向是:太平洋的主流是从澳大利亚东海岸流向日本、韩国、东南亚。从美国东部向西横渡太平洋流向东北亚和东南亚。从中国东海岸流向日、韩;大西洋的主流是从美国东海岸横渡大西洋流向欧洲;印度洋的主流是:由南非越印度洋向亚洲或由澳大利亚向西至欧洲。除三大洋以外,波罗的海及欧洲北海岸有少量海运。

除海上贸易外,部分国际煤炭贸易也通过内陆边境贸易的方式。此类运输方式主要发生在北美大陆,欧洲大陆各国,前苏联各国之间。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主要通过五大湖然后经由铁路或公路运输到消费地。美国与墨西哥,欧洲各国,俄罗斯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之间主要通过铁路运输。

世界煤炭贸易量分年度统计(表2-4) (单位:百万吨)

年 度 198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总计 274.1 297.2 317.7 339.9 361.9 357.6 421.2 454 464.1 513 556.6 595.1 646.4 679.2 动力煤 海运量 142.6 248.1 271.5 284.8 292.8 302.8 356.9 385.1 407.7 446.3 492.3 532.1 574.8 606.7 总计 185.3 196.4 195.6 201.4 186.9 185.8 187.6 199.9 188.3 205.9 197.3 216.3 222.8 246.8 炼焦煤 海运量 134.7 174.7 175.3 182.4 172 173.1 172 182.1 173.1 190.5 180.1 196.8 204.4 225.6 世界硬煤贸易量合计 总计 459.4 493.7 513.3 541.3 548.8 543.4 608.8 653.9 652.4 718.9 753.9 811.4 869.3 926 海运量 277.3 422.8 446.9 467.2 464.9 475.9 528.9 567.2 580.8 635.8 672.3 728.9 779.2 832.8 第 10 页 共 22 页

2008 676 606.1 261.8 243.2 937.8 849.3 (来源: 国际能源署《IEA 煤炭信息年报2009》)

(五) 亚太地区煤炭贸易格局及发展变化

一直以来,亚太地区始终是国际煤炭市场上最活跃的地区。2008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1.3%,而亚太地区的煤炭消费增长则高达4%。该地区的中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都是世界上的煤炭贸易大国,随着亚太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该地区煤炭需求持续升温,煤炭贸易格局发生这一些新的变化。

1、 从煤炭贸易国别结构看,中、印、韩煤炭进口增长加快,日本煤炭进口增幅减缓

近年来,中国、印度和韩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带动了亚太地区煤炭贸易量的持续增加。日本仍然是亚太地区煤炭进口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核电比例的提高,燃煤需求增长较前几年有所减缓。另外,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随着火电项目的增多,煤炭需求也处于增长之势。

近两年亚太地区主要煤炭进口情况统计(表2-5) (单位:百万吨)

国家和地区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省 印度 中国 2006年 179.1 79.7 57.1 43.1 38.1 2007年 187 88.3 59.3 49.8 51 2008年 185.6 99.6 66.1 59.8 40.3 08年与上年相比变化量 -1.4 11.3 6.8 10 -10.7 (来源: 国际能源署《IEA 煤炭信息年报2009》)

2、 欧美煤炭供应力量日渐向亚太地区转移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随着世界天然气价格的下滑和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实施,欧洲地区煤炭在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或将有所削弱。因此,欧洲的煤炭进口量可能会减少。加上亚太地区煤炭供应趋紧趋势将可能持续,将推动该地区煤价上涨,可能会导致欧美供应力量向亚洲市场转移。煤炭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为缓解供应紧张状况,印度、日韩等煤炭用户已经增加了从南非、加拿大等国的煤炭进口量。俄罗斯也通过东方港扩建和周边其他港口建设增加俄远东地区煤炭资源向亚太市场出口。

3、 亚太地区主要煤炭供应国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对澳大利亚来说,铁路和港口运输瓶颈的制约是限制其出口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在2007年、2008年尤为突出(原定2009年底港口扩容改造将结束,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 目前进度有所推迟)。尽管如此,随着煤炭码头扩建项目于近年内相继完成,以世界煤炭出口第一大国著称的澳大利亚未来依然是亚太地区的主要供应者。

第 11 页 共 22 页

中国、越南、印尼等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需求,都已经或即将采取限制煤炭出口的措施。中国煤炭进出口政策近年来多次调整,目前煤炭进口税已经下调为零,煤炭出口税为10%,焦炭出口税已上调至40%。越南财政部也相继对煤炭出口征收10%的出口税,并决定减少2006-2010年间的煤炭出口量,并据称也将增加电煤的进口。印尼由于国内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加上国内政府部门对煤炭出口摇摆不定,其出口量在目前的水平上也很难继续高速增长。

因此,随着亚太地区这几个煤炭供应大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各国国内煤炭需求的变化,该地区煤炭贸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4、 各国煤炭海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面临亚太地区复杂多变的煤炭贸易形势,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煤炭资源稳定供应,各煤炭进口国除了寻求煤炭进口途径多元化以外,还积极参与海外煤炭资源的开发,预计海外投资在煤炭进口国中的比重也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国有关公司投入巨资参与澳大利亚、印尼、蒙古等煤炭项目的并购和资源开发。随着亚太地区各国在海外投资煤炭资源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该地区煤炭贸易格局亦将发生新的变化。

(六) 国际煤炭市场价格

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有2种——长期协议(长期合同)项下的年度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炼焦煤和无烟煤主要用于钢铁产业,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与对煤炭品质稳定性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炼焦煤的品种替代较难,在国际煤炭市场中的炼焦煤与无烟煤基本上都是长期协议(长期合同)项下的年度价格,现货交易极少。而动力煤在国际煤炭贸易中不仅有长期协议(长期合同)项下的年度价格,而且还有非常活跃的现货市场价格。

1、 国际煤炭年度合同价格

一般来说, 每年11月份左右,有关国际煤炭供需企业便开始接洽协商, 根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煤炭供求情况,商定新一财年的煤炭供需数量和价格,并签订全年煤炭供需合同(亦称长协)。按照惯例,最先签订年度合同价格常常被视为当年度煤炭现货交易的“标杆价格”。多年来, 日澳动力煤和炼焦煤年度合同价格(通常为当年的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合同财政年度)在国际煤炭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图2-2和2-3 分别为近年来日澳、中日动力煤和炼焦煤年度(长协)供应合同价格)。

140120100806040日澳中日2005年5356.932006年51.8552.972007年56.967.92008年125131.42009年69.578.5日澳中日单位:美元/吨第 12 页 共 22 页

图2-2 近年来日澳、中日动力煤年度(长协)供应合同价格

图2-3 近年来日澳、中日动力煤年度(长协)供应合同价格

2、 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

在国际煤炭市场中,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的变化最为活跃。其原因不仅仅是其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产量高,更因为动力煤在同种类之间、动力煤与其它煤种之间都具有可替代性。于是,动力煤的市场供应量与需求量往往会受到动力煤自身的供求变化以及其它煤种供求变化的双重夹击,市场将会因此产生较大的波动。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就是这种波动的及时、生动的反映。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有澳大利亚BJ动力煤价格(指数)、美国普氏(Platts)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和环球煤炭(globalCoal)价格指数等(图2-4为近年来环球煤炭(globalCoal)交易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图2-4 近年来环球煤炭(globalCoal)交易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 3、 动力煤现货市场招标

200180160140120100806040单位:美元/吨3402902401901409040日澳中日2005年1251252006年1151152007年961052008年3003152009年128128日澳中日单位:美元/吨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7年51.0553.6452.8654.4554.1363.266.969.7967.7275.19 85.35 89.16 125.56 126.45 138.31 163.38 184.51 160.90 144.82 106.92 91.36 78.18 2008年90.87129.52 2009年82.6975.0361.3762.5564.2472.475.1273.1468.1671.74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NEWC)第 13 页 共 22 页

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当时世界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日益严重,煤炭价格大幅度降低。这时韩国煤炭用户、中国台湾省动力煤用户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开始减少长期合同数量,增加现货购买,同时大量进行动力煤的招标购入。这样使本来由于供大于求的原因日益下降的动力煤价格,加速滑坡,标准动力煤FOBT价格降到USD20.00/MT以下,已成司空见惯。但是正是这种超低的煤炭价格,抑制了世界资本市场对煤炭产业的投资,消减了煤炭生产正常的增长能力,为2003年以后煤炭大幅度涨价,完成了奠基工作。动力煤现货市场的招标作为一种煤炭贸易形式,一直保留至今,只是其内涵已不再是“超低价格”的象征,相反,有时会高于年度价格水平。尽管煤炭的招标、竞买竞卖有“趁火打劫”之嫌,但公正的招标会反映现实基点的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市场毕竟就是市场,不依人们的好恶而转移。 4、 煤炭期货市场

煤炭期货为煤炭行业提供了一项新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煤炭期货交易有利于煤炭市场交易变得更加流畅和透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出现煤炭的柜台交易市场(OTC),之后,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分别选取动力煤、焦煤等品种,从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角度出发,进行了期货、期权风险管理方面的探索。

动力煤期货交易市场是围绕期货交易所的电煤商品及其衍生品种进行交易的市场,既可以对电煤期货,也可以对其衍生品如电煤价差、和期权等进行交易,具有对冲价格风险和发现价格两大主要功能。

2001年6月,纽约商品交易所经交易所执行委员会批准,于2001年7月12日上市中部阿巴拉契亚(CAPP)电煤期货,成为世界上最早交易的煤炭期货品种。2005年1月,又增加了两个煤炭期货交易合约。2006年,德国莱比锡的欧洲能源交易所(EEX)首次开展在欧洲的煤炭期货交易。同年5月,英国洲际商品交易所(ICE)与环球煤炭交易中心(globalCOAL)合作又推出了两个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为南非的理查德湾港和荷兰鹿特丹港动力煤期货合约,2008年12月5日推出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期货合约。

5、 近年来国际煤炭市场及价格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煤炭市场及价格走势跟世界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石油天然气供应及价格波动、能源产业相关政策和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海运价格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去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煤炭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推动了煤炭价格的飞涨。日本和欧洲进口动力煤到岸价格分别增长了77%和68%;进口炼焦煤价格分别上涨了108%和57%。2008年世界煤炭价格的波动幅度甚至超过石油。欧洲进口煤炭价格指数(API 2)2008年7月份曾高达219.37美元/吨,2009年3月份下降至58美元/吨左右,降幅约73.6%。同期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的降幅为69%左右(BP公司在《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中发布的国际煤炭价格统计情况见表2-6)。

国际煤炭价格统计情况(表2-6)(单位:美元/吨)

年 度 1990 西北欧煤炭价格 美国阿巴拉契亚中部煤炭现货价 43.48 31.59 第 14 页 共 22 页

日本炼焦煤到岸价 60.54 日本动力煤到岸价 50.81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42.8 38.53 33.68 37.18 44.5 41.25 38.92 32 28.79 35.99 39.29 31.65 42.52 71.90 61.07 63.67 86.60 149.78 29.01 28.53 29.85 31.72 27.01 29.86 29.76 31 31.29 29.9 49.74 32.95 38.48 64.33 70.14 62.98 51.12 116.14 60.45 57.82 55.26 51.77 54.47 56.68 55.51 50.76 42.83 39.69 41.33 42.01 41.57 60.96 89.33 93.46 88.24 179.03 50.3 48.45 45.71 43.66 47.58 49.54 45.53 40.51 35.74 34.58 37.96 36.9 34.74 51.34 62.91 63.04 69.86 122.81 (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

三、 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发展变化及政策取向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煤炭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需求的变化将对亚太煤炭市场乃至整个世界市场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亚太地区国际煤炭市场行情及价格走势对我国国内煤炭市场及煤炭进出口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1、 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发展变化

(1)1993-2001年,煤炭出口总体不断上升,其中1997、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波动,煤炭进口与出口相比处于低位,增长相对较慢,净出口持续增加;

(2)2001-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达到历史高位,各年的出口量均在9000万吨以上,煤炭进口也开始加速,快速突破1000万吨,净出口持续增加达到历史最高位;

(3)2003年以后,受国家控制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鼓励进口的政策影响,出口持续下降,进口持续上升,两者水平不断接近,煤炭净出口逐渐缩小。据海关统计,自2004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我国煤炭出口减少4127.39万吨,进口增加2165.64万吨,煤炭净出口减少6293万吨(我国近年来煤炭进出口变化趋势见图3-1和3-2)。

第 15 页 共 22 页

9013940383908666717263305317454351024040Coal Imports10Kt3648198114324192862Coal Exports55073073323037443825261711261110186126612116432220115916721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1 1993-2008年煤炭进口量和出口量

Net Coal Exports10Kt26983326287235772505307121550352898747829368057264455518392299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2 1993-2008年煤炭净出口量

2009年以来,煤炭进出口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由于国际煤炭价格和海运费较低,国内外煤炭价差有所扩大, 导致我国出现了“北煤出口锐减,南煤进口猛增”的局面,中国煤炭贸易格局已实现由净出口向净进口的蜕变。特别是今年6月份,我国煤炭进口达到近年来的峰值, 当月进口达1607.4万吨, 当月净进口就高达1493万吨。今年1-9月份,中国煤炭进口达8572.9万吨,同比增长164.8%,出口1684.8万吨,同比下降52.83%,煤炭净进口6888万吨,而去年同期为进口3237.48万吨,出口3571.9万吨,净出口333.76万吨。两者比较,今年前9个月通过多进少出实现国内煤炭供应增量为7221.76万吨(近年来中国煤炭进出口情况统计见表3-1)。

近年来中国煤炭进出口情况统计(表3-1) (单位:万吨)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1-9月 8670.81 7167.52 6329.73 5316.70 4543.42 1684.8 1868.37 2617.08 3824.76 5101.60 4034.01 8572.91 6802.44 4550.44 2504.97 215.10 509.41 -6888.11 (来源:国家海关总署统计信息中心)

2、 政策和市场是推动中国向煤炭净进口转化的主要因素

纵观近年来国际煤炭市场变化及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基本格局,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

第 16 页 共 22 页

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及价格的变化是推动我国煤炭贸易格局转变的主要力量。

首先是政策影响。我国当前正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统领能源工作,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立足国内、多元发展、国际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控制出口,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就是贯彻这一重大战略在煤炭贸易领域的重要体现。从2006年9月份以来,国家对煤炭产品相继采取了取消煤炭出口退税、征收和提高炼焦煤、焦炭、动力煤出口关税以及降低、取消动力煤进口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中国产的煤炭尽量留在国内,使外国产的煤炭更多地流入国内。通过连续多次的煤炭贸易税收调整,直接导致了煤炭进口的猛增和出口的锐减,使我国煤炭贸易格局发生快速逆转(我国入世以来煤炭相关贸易税收政策调整一览见表3-2)。

我国入世以来煤炭相关贸易税收政策调整一览(表3-2)

(1)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对煤炭出口实行退税; (2)自2004年1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出口退税率由13%调整为11%,焦炭出口退税率由15%调整为5%,炼焦煤出口退税率由13%调整为5%; (3)从2004年5月24日,取消炼焦煤、焦炭出口退税。 (4)从2005年1月1日起,炼焦煤进口关税税率由3%调整为0。同时从2005年4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进口关税税率由6%调整为3%; (5)从2005年5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出口退税率由11%调整为8%; (6)自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动力煤、无烟煤出口退税; (7)自2006年11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进口关税率由3%降低为1%,焦炭进口关税税率由5%降为0。同时对炼焦煤、焦炭征收5%出口关税; (8)自2007年6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的进口关税率由1%降低为0。焦炭出口关税税率由5%提高到15%。 (9)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将焦炭半焦炭出口税率由15%提高到25%。焦煤出口关税维持在5%。煤焦油出口关税将由10%上调至15%。 (10)自2008年8月20日起,我国焦炭出口暂定税率由25%提高到40%;炼焦煤出口暂定税率由5%提高至10%;并且对其他烟煤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暂定税率为10%。 其次是市场推动。当前,我国煤炭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由于煤炭供需呈逆向分布, 加之运输瓶颈制约,我国煤炭市场也常常出现阶段性、区域性和品种性供需矛盾。在我国华南和华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煤炭需求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北方调入,但铁路、海运等运输条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于该地区煤炭需求的增长需要,这在客观上为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国煤炭进入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创造了条件。另外一个中最重要的市场推动力量就是煤炭价格。近年来,随着推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煤炭刚性成本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国内煤炭价格近年来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且与亚太地区国际煤炭价格保持较强的互动(2000-2008年国际煤价与国内煤价的波动情况见图3-1)。当进口煤的价格比较优势优于国内购买价格时,进口煤的增加也就理所当然, 当国际煤价高企时, 煤炭进口就会受到明显抑制。(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价格变动情况统计见表3-3)。

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价格情况(表3-3) (单位:美元/吨)

第 17 页 共 22 页

年度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1-9月 越南煤 进口平均价格 28.67 36.38 31.83 37.8 66.65 51.96 印尼煤 进口平均价格 40.8 41.7 44.14 52.9 85.67 67.81 澳大利亚煤炭 进口平均价格 72.35 94.38 75.86 90.73 150.27 110.18 煤炭进口 综合平均价格 47.73 52.87 42.32 47.47 86.85 84.54 分析显示,当国际煤价较高时,会促使中国煤炭企业加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使得国内的煤炭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促使国内煤价上涨,反之亦然。从图3-1可以看出,两者间的波动态势基本一致。但是相对于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和生产量来说,煤炭进出口量仍然只能作为调剂,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煤炭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费量的1.5%,煤炭出口量仅占国内生产量的1.6%。因此国际煤价的变动对中国国内煤价变动的影响作用比较小。反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煤炭产、需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42.5%和42.6%,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煤炭贸易国,中国煤炭出口数量占亚太地区煤炭贸易量的10-15%,其进出口数量变化对于亚太地区煤炭价格的走势影响不可小视。

yuan/t90075060045030015002000200120022322427080276274543226200320042005200620072008486549Qinghuangdao Port coal priceAverage BJ Steam Coal Price370453465507785128$/t1501251007550250

图3-1 2000-2008年国际煤价与国内煤价的波动情况

注:国内煤价选取的是发热量6000大卡/千克大同优混平仓价,国际煤价选取的是澳大利亚BJ动力煤平均价格。

3、 我国煤炭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煤炭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大势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并行不悖的。首先,煤炭的“奖进限出”政策,可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状况,稳定或平抑中国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资源流向结构,有利于煤炭供应国际贸易合作。其次,我国南方地区的直接从海上增加煤炭进口,也有利于缓解我国北煤南运的

第 18 页 共 22 页

运力紧张状况,从而节约了运力资源,尤其是铁路运力资源。第三,增加煤炭进口,减少出口也有利于缓解我国外汇顺差过大的矛盾。

由于亚太地区煤炭供应增幅有限而煤炭需求持续增长,当前供需之间矛盾依然较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供应能力仍有上升的空间(特别是澳大利亚在2009年交通运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南非虽然也会增加对亚太的煤炭供应,但主要出口到印度、日韩等国,对煤炭产量较大的中国来说,因为国际海运费偏高,对中国煤炭用户吸引力不大。而加拿大出口到亚洲的主要是炼焦煤,且出口能力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就我国煤炭进口而言,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从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等的煤炭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从印尼的煤炭进口量稳中有升,而从越南的进口量将在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将缓慢下降。

就我国煤炭出口而言,受我国当前的煤炭贸易政策和国内市场的双重驱动,预计我国煤炭出口量会进一步萎缩,但仍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日本、韩国从澳大利亚和南非进口煤炭的运输中转周期,大大高于从中国进口煤炭的周期,同期运输成本因为运输距离较长而相应增加,运输效率大打折扣。届时,日、韩面对国际煤炭价格上涨的事实,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从中国的煤炭进口价格,进而刺激中国煤炭企业的出口热情。

就煤炭进出口价格而言,由于供应偏紧、环境治理、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升煤炭开发使用成本,同时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等相关能源价格高企,预计未来几年国际煤炭价格会依然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随着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我国煤炭开发使用的成本明显提高,这将对煤炭价格的走强将形成持续的刚性支撑。因此,可以预见,我国煤炭价格总体上将持续高位运行。国内煤炭价格偏高,将刺激国内煤炭用户,特别是南方地区消费者增加煤炭进口。进口煤的增加又会对国内煤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相对于中国20多亿吨的煤炭产销量来说,每年几千万吨的进口量所占比例较小,因而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根据目前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发展变化,我们建议有关方面在过去调整有关煤炭贸易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进口煤的检验和进口环节的监管,进一步稳定和提高进口煤的质量,增加优质煤和短缺品种的煤炭进口,进一步规范煤炭进口交易秩序。同时,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我国煤炭行业对外投资和并购的力度。特别是对我国周边的蒙古、朝鲜、印尼、巴基斯坦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从而稳定一定量的进口煤源,进而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对于国内煤炭出口企业而言,应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尤其是注重分析世界煤炭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科学调整自身的出口战略。既要兼顾当前国内市场的既得利益,也应考虑国际煤炭出口长期战略利益,尽可能做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平衡发展,保持有限的适当的国际市场份额。

四、 国际煤炭市场及中国煤炭进出口形势展望

自2000以来,世界煤炭业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由于供求变化、地缘政治、恐

第 19 页 共 22 页

怖事件和极端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石油、天然气市场持续偏紧,价格高位震荡,世界能源安全再度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随着煤炭生产和洁净煤发电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煤炭与石油、天然气之间的价格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全球煤炭需求持续走高,世界能源结构重新开始向煤炭回归。尤其是以煤为主的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步伐加快,促使煤炭需求量剧增,煤炭生产的国际化和国际海运市场的繁荣又加速了煤炭国际贸易的发展,致使国际煤炭需求和交易更加活跃。

从近几年的国际煤炭市场来看,集中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世界煤炭需求旺盛,并稳定增长。

二是资源有保障,煤炭供应稳中有升,并按市场的律动科学理性保障供应,煤炭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也会出现间歇似的偏紧或偏松。

三是煤炭交易价格能充分反映资源性稀缺产品的价值、供求关系和现代科学生产的文明成果,维持在相对稳定合理的较高价格水平。

今后几年,随着“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快速崛起、非洲经济的日益复兴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复苏,世界经济将缓慢恢复至上升通道。随着国际煤炭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煤化工等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煤炭业的增长周期仍将持续,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继续向煤炭倾斜。美国能源信息署在其《国际能源展望2009》中更是乐观预测,到2030年,世界煤炭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74%,预计达到100亿吨左右。

(一) 2009-2010年国际煤炭贸易情况分析

2009年,世界动力煤贸易量将下降2%至6.9亿吨。主要是因为日本和欧盟各国煤炭进口量下降,中国、韩国和印度进口量的增长难以弥补该缺口。但2010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动力煤贸易量将增长6%至7.3亿吨。

1、动力煤供需形势分析 ➢ 日本进口量将下降

预计2009年日本动力煤进口量将下降10%至1.15亿吨,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电力消费量下降。另外,日本的核能利用率明显上升,2009年8月份曾达到70%左右。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0年日本的动力煤进口量仍将维持在1.15亿吨的水平。

➢ 韩国进口量持续增长

因燃煤发电能力增加,预计2009年韩国动力煤进口量将增加7%至8100万吨。2009年上半年,韩国进口动力煤3400万吨,同比增加了10%。这主要是因为2007-2008年韩国增加了3370兆瓦的燃煤发电能力,2009年间还将增加1870兆瓦。

2010年韩国的动力煤进口增速将放缓。因为大部分新增燃煤机组将在2009年完成,近期内增量有限。预计2010年韩国动力煤进口量将增加3%至8300万吨。

第 20 页 共 22 页

➢ 经济收缩影响煤炭欧洲进口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欧盟国家煤炭进口量将下降4%至1.76亿吨。不过波兰和西班牙的进口量将适度增加,因为这两个国家国内产量面临下滑。而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进口量都将下降。2010年欧盟经济将复苏,电力需求增长,进而带动电煤需求量的增加。2010年欧盟各国的动力煤进口量将增长3%至1.82亿吨。

➢ 中印动力煤需求保持强劲

2009年,受中国国内产量下降、国际煤价及海运费偏低、补充库存需求等的影响,预计2009年全球中国动力煤进口总量为6000万吨,同比增加69%。受国际煤价偏低,以及中国煤炭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需求下降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中国煤炭出口量下降。但下半年随着中国煤炭产量的增加,出口量将有所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将出口动力煤2500万吨。

因国内供应不足,印度电煤供需一直处于偏紧状态。预计2009年印度动力煤进口量将增长24%至4200万吨。2009年7月份,印度政府称受煤炭短缺影响,2009-2010年间,原计划增加的14.5吉瓦燃煤发电能力中,仅有70%能够完成。大部分新建电站所需煤炭都将来自进口煤,导致2010年印度动力煤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至5000万吨。

➢ 世界煤炭供应量将增加

哥伦比亚:2009年上半年,哥伦比亚出口煤炭约3100万吨,同比下降约10%。这是因为哥伦比亚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洲市场需求表现疲软。2009年全年预计哥伦比亚出口煤炭7000万吨,同比下降5%。2010年随着欧盟及美国经济的好转,哥伦比亚煤炭出口量可能增加6%至7400万吨。

南非:2009年南非煤炭出口量将增加3%至6300万吨。2009年南非对印度的煤炭出口量将显著增长。不过欧洲市场的疲软需求将抑制南非出口量的大幅增加。 预计2010年南非将出口煤炭6500万吨。

印尼:2009年印尼煤炭出口将增加6%至2.05亿吨,2010年再增加2%至2.1亿吨。

澳大利亚:随着莫拉本(Moolerben)、纳拉布瑞(Narrabri)和新奥克兰(New Acland)等项目在2009年末2010年初的投产,2009-2010财年澳大利亚的动力煤产量将增加4%至2.13亿吨。而随着纽卡斯尔港库拉岛煤炭码头和新建煤炭码头建设项目的完成,2009-2010财年澳大利亚动力煤出口量将增加至1.4亿吨。

2、炼焦煤供需形势分析

因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受经济危机影响,钢铁产量下滑。受此影响,2009年国际炼焦煤贸易量预计下降12%到2.07亿吨。2010年全球炼焦煤需求将增加3%至2.12亿吨。

2009年上半年,中国炼焦煤进口量的增加弥补了其他进口国进口量的下滑。预计2009年中国炼焦煤进口量为2900万吨,2010年在资源整合完毕后,小煤矿复产,中国炼焦煤将小幅下降至2200万吨。

2009年,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炼焦煤进口总量将下降23%。随着经济的好转钢铁需求量的增加,

第 21 页 共 22 页

2010年这些国家的炼焦煤进口量将增加7%。

2009年主要炼焦煤供应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供应量都会有所下降。随着需求的增长,2010年国际煤炭供应量也将增长。

(二) 未来中国煤炭进出口分析

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煤炭进出口国,中国煤炭的进出口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亚太市场,应该说这是两个紧密互动的市场,因此中国国内煤价也将始终与国际煤价保持着相互一致的发展趋势。

1)中国煤炭出口预测

中国目前的煤炭出口实行的是配额制,2007年之前配额量始终保持在8000万吨,2008年中国对配额进行了调整,配额量下调到4770万吨,2009年则保持在5100万吨。未来,中国在煤炭出口上仍将实行配额制。而且考虑到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将首先致力于满足国内需要,因此配额量预计也不大可能会有太大的增加。而在配额量下,中国煤炭出口量的变动还将受到国内和国际供需形势的影响。

2)中国煤炭进口预测

由于中国煤炭产需呈逆向分布,“北煤南运”造成的成本较高,因此对于东南沿海一带煤炭资源匮乏的地区,煤炭进口对其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影响中国煤炭进口的因素比较多,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以及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的比价关系等,2009年,受国内煤价高于国际、电煤订货合同未能及时签订电企加大海外购煤、日本等国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煤炭进口大幅增加。从未来的发展态势看,中国仍将实行“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而且中国经济表现将优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较快,加之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大,相应地其煤炭需求量也将增长,且增量和增速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煤炭进口量的增加。

但是考虑到中国煤炭产能足够满足国内需求,况且,中国煤炭质量适合于国内锅炉,国外煤炭只是用于少量调配,不属于刚性需求,因此进口量相对于中国国内的整个煤炭需求量来说,只能是调剂量,未来继续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也相对有限。

进出口平衡,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9年三季度,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已经达到6888万吨,预计全年净进口约在1亿吨左右。2010年之后,在中国“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影响下,预计再出现煤炭净出口的局面比较小。

第 22 页 共 2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