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家“养性”追求心与身的和谐

来源:二三娱乐
道家“养性”追求心与身的和谐

*导读:在道家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

在道家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养性的观念产生于先秦,盛行于秦汉。《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得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汉时人认为,神仙之道与性命有着莫大的关联,养性是追求神仙之道的途径。西晋张华《博物志》载: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养性的痴迷。《博物志》中记载了很多方士,通晓行气、导引、辟谷、黄白等方术,具有鲜明的神仙道教色彩。一些养性典籍也相继问世,如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曾撰《养性之书》十六篇,《抱朴子内篇遐览》记载的《王乔养性治身经》三卷等。

道家对人之性的理解,是道教养性思想的重要基石。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庄子的定义,为生和性做出了区别:性是生的本体与质料,生是性的功用和运动。在汉儒眼中,养生往往偏重于养他人之生,养性则是自我生命的护养和提升。如东汉思想家王符说: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潜夫论务本》)这里的养生是指赡养、维生的意思。对于养性,他则称养性神仙之术。(《潜夫论志氏姓》)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庄子认为,形体与精神互相保持,遵循着各自的法则自然地运行,叫做性。由此可见,性是形与神自然有序的统一,养性既包含

第 1 页

了养形,又包含了养神。在后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养性的观念逐渐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层面,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养天性。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人之性首先表现为天所赋予的天性。《太平经》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人之性得于天地,是元气自然的产物。在元气中天、人本就是一体的,人与天地互相交通感应着。《太平经》又说: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性。(《太平经合校灸刺诀》)知晓人的身体机能与天地万物相应,就可把握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并作用于身体,作为养性的指导。

(二)养情性。关于情和性的关系,《性自命出》认为情生于性。《唐虞之道》则说: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情不只是单纯的心理活动,还是脂肤血气表现出的生命机能。顺应脂肤血气的自然流露,才能养护性命的平正状态,避免夭折和损伤。稷下道家也注意到情、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管子内业》中提到,运用诗、乐、礼等外在教化,以及敬、静等内在修养,对喜怒忧患的情绪进行节制和引导,能使人返回到平正的天性中,身体回归到安定的状态。《周易参同契》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认为在人的身体中,情在外为城郭,性在内为垠堮,构建起了护卫魂魄的层层屏障。正是由于情性的复杂性,养性必须兼养情志和脏腑,精神和身体并举,才能实现周全地养护。

(三)养善性。人性善恶,是战国时思想家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以孟子为代表人物的人性本善论,最终被人们广为接受。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养天赋的善心和善性,是事奉上天的方式。孟子的养性显然有着养善性的意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一篇中也写到,习以成性是养性之大经。他主张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和温习,形成习惯和习性,达到性自为善的状态,自然能够远离疾病和灾祸。孙思邈指出,养性仅靠服食药饵之类的方术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做到德行周备。德行周备,即便不服食药饵也能延年;如果德行欠缺,纵使服用了金丹玉液也不能益寿。

第 2 页

人与天地万物相往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是养性的重要环节。《吕氏春秋》说: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人的天性是长寿的,但当天性被外物所扰乱,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外物是用来供养人的天性的,人们不应当反过来用自己的天性去供养外物。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在追求外物供养时,不自觉地用自己去供养外物。很多人过度追逐物质财富,宁可损耗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无疑是以性养物的典型,尤其需要反思。

人的欲望因物而起,如何正确对待欲望也是养性的重要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人对于滋味、声色、安逸的喜好和追求,是人性自然的表现。但是放任对物欲的追逐,则会走向养性的反面。文子说: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人的天性是喜欢平和的,放纵嗜欲则会使人失去平和。庄子说: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掔好恶,则耳目病矣。对待欲望,人们往往因走极端而陷入两难:过于放纵,性命将会陷于困顿;过于抑制,则身体感官将会陷于困顿。因此,《吕氏春秋》说:治欲者不于欲于性。修治欲望的人不应从欲望入手,而应从产生欲望的根本人的本性入手,以人性为度量对待自己的欲望,就能避免走向极端。

《太平经》说:能养其性,即能养其民。个人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个人的养性能够令自己感通天性、调节情性、回复善性,也能劝勉他人返朴归真、积极向善,使其长寿延年,实现社会和谐。这与儒家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