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
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在身上了。”
我没理会,却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
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来的雨水打的。”
“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劲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
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出,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滴到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小窝来了。”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示。 1.文中加点词“奇妙”的近义词是( ) A.美妙
B.奇怪
C.怪异
D.美好
2.读完短文后,我认为( )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本文的主旨。 A.水滴石穿
B.滴水成河
C.如石投水
3.当“我”向爸爸提问时,爸爸为什么故意发问?其原因是( ) A.爸爸也不知道石头上有窝窝的原因。 B.爸爸想引导“我”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
1 / 20
C.爸爸想逗“我”玩。
D.爸爸想去查一查石头上有窝窝的原因。
4.本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与(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 阅读理解。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 2.请将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3.蟋蟀不吃出口处的那丛草的原因是( ) A.那丛草好看。 B.那丛草遮阳。
C.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4.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A.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B.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简单,但建造得却很精心。 C.蟋蟀的住宅又向阳又隐蔽。
5.从画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 20
6.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阅读。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这段话出自课文《_____》,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我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有《后羿射日》等
2.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能够找出来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两个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你能够找出来吗? (_________) (_________)
4.联系全文,我们知道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他的双眼变成了__________,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______________,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__________。
5.怀着感恩的心,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阅读。
车把上的纸鹤
毕业的那年暑假,我突然萌发独自去江南一座古城旅游的念头。 古城很美,景色很多,却都分散在各处。我正为此犯愁,旅店的一位阿姨告诉我:“我们这里的一些修车铺里,可以出借自行车,租费极廉。”太好啦!正合一个穷学生的心意。于是,我当即在旅店附近的一个车行里,租借到了一辆七成新的自行车。
3 / 20
我兴奋地骑上自行车,在古城宽阔的大道上一溜烟似的疾驰,心里真像插上了翅膀般的自由、欢愉。只花了一天半时间,城内的几处景点就留下了我“到此一游”的踪迹。
第三天下午,我又兴冲冲地骑车向郊外的一个著名风景区进发,到那里已是三点光景。环顾四周,没有找到寄存自行车的地方,只有在公园对面的那片小树林里,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几辆自行车。我图省事,便将自行车也往那里一放,返身买票进了公园。
景区的面积很大,一路上走马观花游下来已花去不少时间,然后又坐上了驶往湖心岛的游船。心一静下来,才猛地想起自行车好像忘了上锁,一摸口袋,果然不见有车钥匙。我顿时惊出一身大汗,啊,这下闯大祸了!游兴全消,苦苦哀求船工将我放上岸去。船尚未停稳,我就箭一般地窜上岸,拼命朝公园出口处跑。
此时,天色暗下来。远远地朝对面那片林子望去,不好,那里只剩下孤零零的一辆自行车了。我按住自己那颗狂跳不已的心,奔跑过去一看——啊!不禁喜出望外,正是我租来的那辆车呢!可是车却是锁着的。仔细一看,车把的刹车上夹着一只用纸折成的鹤。我涌上一阵莫名的希望:那车钥匙会不会就在纸鹤里呢?取下纸鹤,一摸,硬硬的,在它的肚子里,果然藏着一把钥匙!
我端详着这只可爱的纸鹤,竟发现它的尾部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叔叔,请小心。”激动的暖流顿时传遍全身,这是一位好心的孩子干的。
我多么想当面对他真诚地道一声感谢,然而望着暮色中空寂的周围,从何处觅寻他呢?这纸鹤自然成为我的珍藏,哦,珍藏着这位好心孩子对我的一份关爱,也珍藏着我对他的一份怀念。
1.根据短文,下列正确反映作者心情变化的一项是( )
A.喜出望外→兴致勃勃→大惊失色→心急如焚→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B.兴致勃勃→大惊失色→心急如焚→喜出望外→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C.喜出望外→兴致勃勃→心急如焚→大惊失色→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D.兴致勃勃→心急如焚→大惊失色→喜出望外→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2.你觉得那个孩子将车钥匙放在千纸鹤里有什么好处?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怎样的形象?
4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试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外阅读。
家乡的蒿笋
我的家乡——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蒿笋。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于寻觅它的踪迹了。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云游人间,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心里留恋不舍,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洁白美味的蒿笋。
每年初春,江边的芦苇刚刚发芽,蒿笋便随之探出了小脑袋,到了春夏之交,芦苇在河滩上织成青纱帐,蒿笋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变得白白胖胖了。它们把身子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人们去采集。人们把新鲜的蒿笋剥去了一层外皮,便露出了里面洁白无瑕的笋芯,鲜嫩得仿佛吹弹可破——这便可以用来制作鲜美的菜肴了。
蒿笋的吃法很多,( )每种做法各有各的妙处,( )总少不了鲜、嫩、香、脆这四大特点。
这个季节,正值长江边上又一特产——籽虾上市的时候。于是,蒿笋烧籽虾也就成为家乡的一道名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条托金虾”。瞧,白嫩的蒿笋上托着鲜红金亮的籽虾,红白相间,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扑鼻的浓香沁人心脾,仿佛渗入了每一个细胞,使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夹一段放入口中,只那么轻轻一咬,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股奇特的鲜味从舌尖渐渐扩散开来,一直鲜到心里。
蒿笋( )香浓味鲜,美味可口,( )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的功效呢!
5 / 20
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作客,勤劳淳朴的家乡人们一定会让您尝尝家乡的珍品——蒿笋!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美丽________ 善良________ 隐藏________ 3.蒿笋生长在哪里?请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蒿笋做的菜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区,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怎么办?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他不喜欢麦粑呀!
……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有了。我
6 / 20
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揭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苦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伎重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3.文中的“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请用事例简要说明。(至少三个) (1) (2) (3)
七、 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
7 / 20
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8 / 20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用“~~~~”画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他要感谢那只手
①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②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③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④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
9 / 20
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这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⑤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⑥“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⑦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⑧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别人对你的关爱、给予你的机会。另一个方面,对于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第⑦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结合⑦、⑧段内容,说说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什么。(20 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⑧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从全文看,第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自然段的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老王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
10 / 20
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放下电话。||
||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打了一个大喷嚏。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 1.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忙——(______) 到达——(_______) 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 ( ) A.拉 B.牵涉 C.挂念
4.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母亲的电话 B.父亲的唠叨 C.牵挂 D.电话 6.文中表现老王和老母亲说话时共同特点的一个词语是______。 7.“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期望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
11 / 20
中,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自此就不再让我做家务,只叮嘱我要好好读书。空闲的时候,他便给我讲一些有关伟人的故事……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父亲停住了,他看着我脚上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不愿买,但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买。
我呆呆地立着,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一片浓重的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1.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为什么不自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写出父亲对“我”的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深切期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课内阅读。
《走月亮》节选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辣一声,银光一闪……从
12 / 20
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中的“抱”能换成“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牵牛花娃娃 蒲华清
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
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
艳艳不信。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
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
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
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
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帐(chànɡ zhànɡ)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
13 / 20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
(选自《一分钟床头小故事 太阳》)
1.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说话中断或停顿 C.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突然转换话题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请照样子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牵牛花藤儿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攀爬的植物?请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课内阅读。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节选)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
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鸣啊鸣直叫。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等到幕布拉下,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老师倒没说什么。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你一出场就豁几个虎跳,那就强多了。”我没回答他,可是心里想: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1.“砸锅”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4 / 20
3.“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总算”一词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表演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有删改) 1.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15 / 20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4.“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20
答案
1、 1.B 2.A 3.B 4.A
5.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2、
1. 蟋蟀的住宅 法布尔 2.即使 也 3.C 4.B
5. 向阳 便于排水 门洞隐蔽 6.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特点。 3、
1.盘古开天地
2. 轻 重 清 浊 上升 下降 3. 缓缓 慢慢
4. 太阳和月亮 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江河
5.示例: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4、 1.B
2.将车钥匙放在纸鹤里可以让车主心领神会,却又不会引起旁人的注意。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心灵美好而又聪慧。
3.故事的起因是“我”去郊外的一个风景区游玩,为图省事,我把租借的自行车放在了公园对面的小树林里;经过是游玩时“我”猛然想起自行车未上锁,开始焦急担心,并提前结束了行程朝公园狂奔;结果是“我”的车还在,且车
17 / 20
把上夹了一只纸鹤,取下一摸发现车钥匙就放在纸鹤里,仔细端详纸鹤时,“我”看到了好心孩子的留言,顿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我”将纸鹤珍藏了起来。
4.短文以“车把上的纸鹤”为题有什么好处? 5、
1. 尽管 可是 不但 而且 2. 丑陋 凶狠 暴露
3.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 4.用蒿笋做的菜的特点是鲜、嫩、香、脆。 6、
1.苦涩:通常指生活艰辛或心绪极差。故伎重演:再一次使用已经用过的老办法。 2.三个馒头
3.(1)月提前把学校要发馒头的事情告诉妈妈和妹妹,让她们高兴。(2)实在忍不住馒头的诱惑,只是先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个。(3)看到妹妹狼吞虎咽的吃馒头,因感到愧疚忍不住哭了。 7、
1. 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 忽然、突然。
2.第一段:写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攀登泰山,来到这里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第二段:写在途中我们和挑夫的谈话。
第三段:写我要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崛起,为祖国腾飞而献身。
3.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4.是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挡住的精神。
5.意思是在挑夫精神的鼓舞下,我再也沉不住气,决心肩负革命的重担,为中华崛起、祖国腾飞而献身,所以,觉得全身都是力量。 8、
1.小道格拉斯没有感受到家庭带给他的温暖,但老师的手牵住了他,让他感受
18 / 20
到了关爱。 2.不仅 而且
3. 插叙 总结全文
4.(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必要的帮助。(2)我们应当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精神上的支持)。 9、
1.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2. 赶紧 抵达 3. C
4. 老王牵挂武汉的儿子 ,给他打电话要他注意保暖。 5. C 6. 絮絮叨叨
7. 含义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孩子的温情,却忘了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和问候。 10、
1.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
2.①父亲不让“我”做家务,让“我”好好儿学习。 ②父亲给“我”讲伟人的故事。 ③父亲给“我”买鞋子。
3.“我”能胜过父亲,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11、
1. 在月光下散步 “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2.不能,句中“抱”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3.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的好处是既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联全文的作用。 12、
1.cáo sǎ zhànɡ
19 / 20
2.C
3. 比喻 书籍就像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4.因为植物生长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用肉眼看不到的。 5.葡萄、紫藤、野蔷薇。 13、
1.表演失败了
2.“我”演的老虎太窝囊了
3.“总算”一词说明了时间漫长,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 4.因为“我”表演时十分紧张和无措。 14、 1.D
2.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3.C
4.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