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酒诗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而《登高》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其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语)的确是千古佳作。
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风拂翮羽,徘徊难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吹落叶,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永无尽头,这意境何等开阔!此四句,句句是景,字字是景。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政局不稳。其“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象征意义若此,可以参证。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
“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
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
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专以虚字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句融《楚辞》“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先看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由以上的写眼前景转入抒胸中情,写得凝练而深沉。“万里悲秋”与颔联“无边落木”相承,由落叶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与颔联的“不尽长江”相承,由岁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壮志难酬之感。此联是诗人潦倒半生的生动写照。“‘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八九层可
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无限的感慨!我们非常佩服诗人高度的概括能力。”(肖涤非语)
诗人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就开始携带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华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达成都,后由绵州泊梓州、阆州,大历元年(766)达夔州。十余年间,诗人辗转流徒,到处作客,生活无着,备受折磨,穷愁潦倒,多病缠身。“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卧愁病却废”。(《客居》)“眼复几时暗”(《耳聋》)。诗人耳聋、眼花、脚废,还有消渴症(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现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这两句诗的含意十分丰富:久客他乡,则备尝艰难,这是第一层;艰难自然愁多,是第二层;愁多势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层;艰难、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层;穷愁潦倒,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这是第五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好象意犹未尽。诗人把此时的情怀描述得这样细腻,给读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张燕瑾《唐诗选析》)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基调。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感情,读者依然能感触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
《登高》诗“雄壮高爽”,“故世共推之”,为“古今独步之作。”清施补华评赞曰:“《登高》一首,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山说诗》)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而此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这首诗凝结着诗人壮志难酬、悲愤潦倒的喟叹,字字蕴含着愤慨,加之诗人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故句句流畅自然,如天球石琢,已臻化境,充分体现出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 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 唤取佳人无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看花即索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叶商量细细开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 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 洗盏开尝对马军
【绝句漫兴九首】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 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 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 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 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 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 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 不放香醪如蜜糖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少年行二首】
杜甫
莫笑田家老瓦盆 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 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三绝句】
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 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 客至从嗔不出迎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糜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鱼詹]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诗人与酒之间往往有着不解之缘,我们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并且在诗中自称“酒中仙”,而他的朋友、同为中国诗坛双子星的杜甫留给我们的却是一副严肃刻板的“诗史”印象,但实际上,杜甫对酒的嗜好丝毫不逊色于李白。根据一个简单的统计,李白留下的诗篇中涉到酒的约占百分之十六,而杜甫留下的诗篇中涉及到酒的约占到百分之二十一。当然,诗的数量说明不了问题,但起码说明酒在杜甫的诗文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杜甫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好酒,这是有根据的。他在《壮游》诗里就自述道:“昔年十四五,出游瀚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可见,他在十四五岁时就对酒极有兴致了,并且是常常豪饮。所以,他与李白相遇后的一见如故,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在文
学上的惺惺相惜吧,酒可能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史,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杜甫喝了酒后同样会精神飞扬,非常放达。杜甫曾自称“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他也曾在咸阳客舍中“凭陵大叫呼五白”,这哪里还有文质彬彬的诗史形象?这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形象分明是一个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仙李白的翻版。
杜甫曾任过左拾遗一职,这是一个没什么外快的清水衙门,所以杜甫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不过,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杜甫也舍不得放下他最爱的美酒,身上有几个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约几个朋友喝上几杯。《赠毕曜》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的情况:“街头
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酒在杜甫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在成都他生活最为困顿的时期,他也没有放弃过喝酒。“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一个落魄的、借酒浇愁的形象,正是他在成都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甫出四川到湖南时,一直住在船上,而船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酒了,以至于船上摆满了酒罐。“巾拂哪关眼,瓶罍易满船”,可见,这段时间他是天天与酒为伴的。
杜甫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喝酒,老了反而更能喝了,《曲江》这首诗就刻画了这样一个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年纪已经不小的杜甫每天要把衣服当掉换酒喝,衣服当完了,就四处举债买酒喝,并且一喝就要一醉方休,这与那个“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有什么区别呢?
有趣的是,李白是因为酒后蹈水而死,而他的好朋友杜甫竟然同样也是死在酒上。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杜甫在耒阳遭遇水灾,很长时间没东西吃,后来县令送来酒肉,杜甫非常高兴,一下子喝多了,结果第二天就死了,时年五十九岁。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县令因怕朝廷追究责任而伪造的杜甫死因,但根据杜甫对酒的
嗜好,半月之久未见酒水后饕餮大饮一顿以至伤身是非常有可能的。
酒是个奇怪的液体.其实一开始并不象琼浆玉液一样那么令人喜欢,可是即使不喜欢喝酒的人,喝着喝着就上了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也便罢了,喝酒适量对身体有绝对的好处,可偏偏人这个古怪的动物就是不罢休,喝着喝着非把自己和别人弄醉了才觉得够意思,而且还编排出一些酒外的趣味来.
喝酒喝出了风度当数竹林七贤.他们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建门阀制度与儒家礼法强烈不满,只好向老庄找出路,于是便放浪形骸,酒成了最好的释放与解脱.
阮籍听说步兵橱善酿好酒,就求为校尉,却又蹲着茅坑不拉屎,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终日痛饮不已.说他没有能为吧,可他之前在做东平相时却颇有政声.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地方,
他色胆包天地醉卧到邻妇之侧,匪夷所思的是邻妇之夫竟然不疑有他.更过分的是,他母亲死了也照常食肉喝酒,要说在那以孝治天下的西晋,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非脑袋搬家不可,但大家都认为他是孝子,因为他因母死竟哭得吐血几升.为拒绝司马昭的求婚,他把自己灌得大醉60日,钟会想借问时事以陷害他,他就终日酣醉而不置一词,酒成为他不与当权者合作又可以避祸的最佳方式.虽然也是不同流合污,但是却也不象嵇康那样\"非汤武而薄周孔\想长林而志在茂草\离经叛道,与阴谋腐朽的司马集团针锋相对.嵇康虽坚持了人格独立,却也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个勇者,而阮则是个智者.酒就是应对危局的工具.
阮籍的侄子阮咸因为\"眈酒浮虚\"不见用于司马,不仅不以为迕,反而与猪共饮,真是荒唐得可笑而又可爱了.
刘伶更是个死乞白赖的酒鬼.他妻子要他戒酒,他说须得祭神立誓,其妻真就备酒祭神,结果他照样我行我素,大吃大喝醉得刘夫人徒唤奈何了.他写过一篇<酒德颂>,说什么\"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大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惟酒是务,焉知其余.\"他的车上备着两样东西,一是酒,一是铁锨,什么时候喝死了就就地埋葬,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先快活了.
这之前的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及孔融等建安七子也多是好酒之徒.看看曹操酾酒临江,横搠赋诗的豪迈气概,我真愿为之把盏.可是因为酒,孔融与曹操发生了矛盾.曹操鉴于年荒兵凶百姓嗷嗷待哺的现状,上书献帝颁布禁酒令,孔融写信给曹丞相,\"以酒养德已久,古之明君先哲,上和神灵,下安人心,凭的都是酒,尧不喝千盅,就不能建太平盛世,孔子不喝百斛,不可能成为圣人,郦食其是高阳酒徒,才成为西汉功臣,屈原不喝酒糟,才有在楚的困厄.\"强词夺理几近无理取闹,后遭不幸与孔融留恋花天酒地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无关系.孔融曾对另一个酒鬼后被曹操借刀杀了的祢衡说过一段话,他说父子是什么关系?不过是性欲的结果罢了,母子是什么关系,不过是在肚子里寄存罢了.这样的疯话不是酒后怎会如此胡说八道?\"座上客恒满,
樽中酒不空\"旷世之才的他因为酒而致自己与家人身首异处,亦良可哀也.
无独有偶,其实在更古的时候,大禹早已对自己禁了酒.<辞海>\"仪狄\"注释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商纣建酒池肉林,果然身死国灭,唐明皇沉迷酒色, 招致安史之乱.真是不一而足.
可也正是这酒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故事与传奇.关羽温酒斩华雄,身手何等利落,曹操煮酒论英雄,眼光何等犀利,武松醉酒打虎,功夫何等了得,宋江醉题反诗,胆气何等豪壮......大观园里也是时而是粗鲁的斗酒猜拳,时而是文雅的行令作诗......一部三国一部水浒一部红楼梦,没有酒,这几部小说何来异彩纷呈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对于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浒,没有酒简直是不成书了.宋祖杯酒释兵权,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贵妃醉酒,侍儿扶起娇无力;鸿门一宴,项羽因为错失良机,最终乌江自刎.酒成全了人也祸害了人.
诗酒风流,有酒处多有诗.陶渊明因为闲居寡欢,加上夜长寂寞,一有好酒便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写有二十首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一句诗.他老先生写过一首止酒诗:\"平生不止酒,止酒情天喜,暮止不安寤,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同样爱好山水的王维送别友人只有不停的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边塞诗人身处苦寒之地,酒更成精神与情感的最好慰藉.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则浊酒一杯家万里,酒是有灵魂的水,浇灌着戍边将士焦渴的心.提出抗金大计与恢复中原却遭冷遇的辛稼轩只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屡遭贬谪的苏轼,或举酒瞩客,诵明月之诗,或聊发少年之狂,酒酣胸胆尚开张,或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也许与他的同僚与老师欧阳修一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最神奇的还是诗仙酒仙的李太白,他敢于大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可以直抒胸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酒浇心中快垒真个是恣肆飞扬.不仅醉了
的诗写得最出神入化,而且真性情有魏晋风度.杜甫称赞他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自然不怎么饮酒,但是当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高兴得要放歌饮酒.他专门写了一首<饮中醉八仙>:\"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如阳三都始朝天,道逢鞫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都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十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杜甫妙笔生花,把八个酒徒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反映了他自己的志趣.
酒不仅让人豪气干云,也使人柔肠寸断.晏殊少年得志,做到宰相,政事以外,过着的是\"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虽\"一曲新词酒一杯\却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奉旨填词的柳永求仕失意便在女人堆里寻欢作乐,经常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可怜的是李易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却难浇心头伤离怨别之愁.
有宴必置酒,无酒不成席.\"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吐真言,现在我们谈判,做生意,外交,婚丧嫁娶,都得有酒.酒已经成为人与人以及国与国构建和谐关系最好的载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已经深深融进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杜甫给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其中有300首吟酒诗。他的吟酒诗(包括诗句与篇章),足与李白的吟酒诗等量齐观;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也是其他诗人的吟酒诗望尘莫及的。
杜甫的吟酒诗中有不少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读了,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脉,它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融合在一起:“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以酒后追忆唐玄宗去骊山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之事,委婉地指出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造成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之恶果,于沉郁之中见哀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贫富图,反映出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含泪写尽兵荒马乱之中人民生活之维艰,统治者穷兵赎武之危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获悉官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喜讯后兴奋不已的心怀,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诗人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善于用农民的言行写出农村的风俗习惯与农民憨厚爽朗的性情,吟酒诗因而散发出村酒的芬芳、乡士的气息:“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杜甫吟酒诗内容丰富多彩,除上述具有现实性、人民性与爱国精神的诗外,还有一些缅怀往事,思念亲朋,描述自身与别人生活、性情的作品:“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遣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这些歌咏诗人与李白、高适、郑虔等友人往来,以及饯别亲友的诗,于真率中见深情,于朴素中见厚意。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这是诗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性情之真实写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纪事》),“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屏迹三首》其三),这些诗写诗人穷困潦
倒之生活,流寓他乡之愁苦,颇显“老杜”之风。写他人生活、性情的《饮中八仙歌》堪称其代表作,诗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贺知章等8位酒家狂士的嗜好、醉态及性格。
在杜甫的吟酒诗中,也有一些吟咏放怀畅饮、借酒遣怀之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屏迹三首》其二),“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其四),这些写放怀畅饮的诗句,与李白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竟近在咫尺了!“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绝句漫兴九首》其八),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又是何等相似!“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水槛遣心二首》其二),写诗人借酒浇愁,诗的内容情味,实与老杜生活境遇相吻合。
此外,也有一些喜沾恩赐,希冀归隐,信奉道教之篇什,如“纵酒欲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宵”(《腊日》)与“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便是。这类内容的诗在杜甫吟酒诗中占的比重较小。
杜甫吟酒诗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其成就是多方面的,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时事入诗”:把写诗人自身穷困之生活、潦倒之愁苦,与反映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其遭遇往往在吟酒诗中得到反映。诗人悲叹自己的穷困潦倒,实际上是间接地悲国破,悲民穷。这样,诗人把叙写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与反映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了吟酒诗的思想性。
其次,下笔传神。其吟酒诗,有不少恰似一幅幅传神的人物画。《遭田父饮,美严中丞》一诗,通过叙写老农热情又执意地留住诗人饮酒一事,传神地揭示了老农夫的典型特征——朴实、热情的性格,使老农形象跃然纸上。《饮中八仙歌》写贺知章等8位著名的酒客狂士更为传神。诗人以素描兼漫画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绝妙的酒客狂士群像图。图画中酒客狂士既具嗜酒、狂放不羁的共性,又有身份、醉态各自不同的异处。我们不难看出在其狂放不羁的共性中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譬如,写贺知章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主要突出其醉中骑马、狂而忘身之特点。贺知章不是自号为“四明狂客”吗?写李白则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于醉态描叙之中,突出其蔑视权贵,无视皇帝尊严,狂中带“反骨”的特点。李白自己不是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吗?李子德对《饮中八仙歌》的评语:“似颂似赞,只一二语可得其人生平。妙是叙述,不涉议论,而八公身分自见”①,是颇为中肯的。由于诗人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其传神的特征,因而其笔下的人物,都令人如见其态,如闻其声。
再次,语短情长。杜甫写诗,总是惜墨如金 ,力求诗篇体制小,容量大,以片言只语反映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10个字,便将封建社会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劳动人民的地狱这一实质揭露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多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短短两句,将诗人与友人李白齐饮、共眠、同行这些朝夕相处的生活之景概括得何等精妙,将这两位大诗人亲如骨肉之深情又是发抒得何其真挚动人!
杜甫一生何以留下如此多的吟酒诗?我们认为,这与他嗜酒,与饮酒吟诗的友人李白、高适等互相影响有关;也与他身处逆境,壮志难酬,穷困潦倒,却又不愿趋炎附势之生活境遇、思想性格有关;还跟他推崇历史上的名家,吸取其作品的精华有关。这里,我们想侧重谈论最后一种因素。
就杜甫全集来说,诗人受历史上名家影响是较多的。就吟酒诗而言,恐怕他主要是受陶渊明的影响。杜甫推崇陶渊明这位嗜好饮酒吟诗的名家,在诗里多次提到他:“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至于其诗句“浊醪自初熟”(《泛溪》)则分明是从陶渊明诗句“漉我新熟酒”脱胎换骨而来。杜诗受陶诗之影响由此可见。
杜甫吟酒诗对后世诗人之影响也很大。受其影响突出的有白居易、黄庭坚、文天祥、元好问等诗人。白居易受杜诗影响,写了不少吟酒诗。其《秦中吟·歌舞》无论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内容,还是在运用对比等艺术手法上,都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影响。黄庭坚有一首《登快阁》,此诗形式上显然受杜甫的长律《曲江对酒》的影响。文天祥曾集杜甫的诗句为诗,发抒情感,以至作的诗,他本人也“不知是杜诗是己诗”了。元好问《和白枢判……》一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清朝有味是无能”,其中的第一句便是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原封不动地搬来的。至于清代的沈德潜、邓辅纶等人多少也受杜甫吟酒诗的影响,然而,其诗往往囿于形式,成就不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