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统编版语文《土地的誓言》示范课教案

来源:二三娱乐
7土地的誓言

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土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语言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明确:东北!

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接着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

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土的呼

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怀

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故土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土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目标导学二: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家国情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②读后能够谈谈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故土,思念故土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土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土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决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那么线索清晰,结构简单。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儿。

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从文章看来,这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前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确实切含义?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

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冲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样的写法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如何理解第1段最后几句话? 明确: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

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

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

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

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

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

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

样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

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

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

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

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

类的语句呢?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晶莹如

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

露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埋葬〞只用

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

于已经死去的事物,这样想来,用“埋葬〞是

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阔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鼓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目标导学三:体会文本言语形式特色,多角度感受抒情

方式

1.探究:抒情性文章,往往具备突出的抒情性特点,本文的抒情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

明确:(1)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方:“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屡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比方“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白桦林、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奔驰的鹿群等

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加强了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迫近乎呐喊的誓愿,表达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你必须站立〞为例,先是以平静的表达,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别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土的土地上〞到“多么富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土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到达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

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2.拓展延伸:

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写一篇小短文,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真挚的情感。

三、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故土呼唤热爱关东原野 回忆东北产物 热血喷涌跳跃思念 赞美

土地誓言思念故土土地 回忆春秋美景 发出战争誓言忧伤 悲愤思念故土 解放东北

可取之处 ,重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2.重视训练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教会学生多角度去鉴赏。 为了赶教学进度,上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针对提问给出的答复较浅显。 缺乏之处

第二课时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一、温故知新,师生齐声背诵课文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二、品读课文,探究本文说理艺术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符合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那么。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比照、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2〕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后明确:

〔1〕“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那么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那么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说出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答复。教师然后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比照、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

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符合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比照。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比照,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比照,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

教师提问,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开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口语写作,欣赏孟子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思考3分钟,进行口语

训练,同学们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足,尽情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傲慢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六、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

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的精髓,在这个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去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七、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义与利〞,你一定也做过许屡次选择,哪一次对你影响最深呢?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1.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解读重难点的时候,还是通过男女读、分组读及齐读等让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化解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比照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中,通过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通过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通过口语写作,欣赏孟子人格魅力。这些栏目,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深化了主题,同时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