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研政治学导论(杨光斌)预测

来源:二三娱乐


说明:

1.试题结合热点和易难点整合踩点

2.所有知识点会以各种形式灵活出现,不能教条使用本试题

3.注意分值分布及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要领,统筹作答时间

政治学导论预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6分)

1.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2.国家能力 3.行为主义政治学 本 6.治理(国家治理) 7.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 会化 10.社会契约论

二、简答题:(每题10-15分)

1.试析“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联性。

2.简析协商民主理论。

3.略述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相关性。

4.浅析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5.谈谈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基本特点。

4.政治合法性 8.政治文化 社会资9.政治社 5.

6.辨析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7.概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8.简述大众媒体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9.概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

10.简析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5-30分)

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2.公民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区别?

3.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如何认识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

5.什么是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和多元民主主义?

6.如何认识个人主义人权观和集体主义人权观之间的不同?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简答即可)

1.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主要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2.国家能力: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而不是统指公共权威的能力。国家能力可概括为四种能力:第一,汲取能力;第二,调控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第四,强制能力。

3.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政治学界的一种政治学方法与范式,它具有几个基本的特点:第一,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第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第三,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即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第四,行为主义研究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六十年代后,这一流派开始转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4.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统治阶级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 5.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成员在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简单的说,社会

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6.治理(国家治理):治理是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7.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是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在特定国际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某种价值共识,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8.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基于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等的认识、感受以及价值评价和取向等的总和,主要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构成。

9.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10.社会契约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它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个体主义的假设。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人是一切社会价值的依据,是行为的唯一主体、出发点和归宿,各种集体和共同体的存在都是为了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个人自愿的同意。第二,理性假设。理性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评判一切行为合理性的依据,没有理性或理性不健全的人是不正常的,理性的人也意味着一个不断地、千方百计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人。第三,性恶论。即只要有可能,每个人都会不顾他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第四,消极政府的假设。根据社会契约论,成立政府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每个个人的利益,而在一般情况下,每

个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将产生整个社会的繁荣,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消极地维护社会秩序与法律的执行。

二、简答题:(必须解释清楚概念再分析)

1. 试析“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联性。

现代化是获得现代性的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现代化不是线性的,不一定朝一个方向运动,不会自动带来民主,现代化过程潜藏着危机,可能导致政治衰朽。(可再拓展,参考13章)

2.简析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的新领域。协商民主理论源自并超越了自由民主和批评理论。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协商民主有助于矫正自由主义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不同层面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实践。协商民主理论认为,代议民主的上述要素已经与现代公民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同相关的政策问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可取代的。他们积极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并相信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民主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

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略述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相关性。

有关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模式主要分为两类:(1)自由模式 。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对公民要求的反应越敏感,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体制外的暴力形式出现;(2)“差距”模式。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出政治体制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剧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导致政治动荡。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不仅仅涉及政治参与本身的性质、结构和方式,而且与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和特定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4.浅析中国的政府体制。

参见162-163页,总结概括两种观点即可。

5.谈谈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基本特点。

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即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从革命与改革的定义可以看出,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在剧烈程度、彻底性、对政治的影响性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参见336页)

6.辨析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不断的区别与联系中构成了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首先,二者在含义上就存在着区别。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本质上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是一种特定的公共权力;而政治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权力是一种力量,权利则是一种资格。其次,双方在特性上又各有特点。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力量,又是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因此,政治权力具有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和多重职能性等特点。而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因而政治权利就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法定规范性、权力主体的自主性和权利义务的统一性等特点。不同的特点使双方存在着区别,从而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不同方面。再次,含义与特性的不同决定了权力与权利的作用也各有特色。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并且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在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乃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权利是政治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之一。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虽然存在着区别,但也存在着联系。政治权力是实现政治权利的原动力和推进器。而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力的实现形式。政治权利通过利益来实现,政治权力通过强力来实现。政治权力预设了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最终又还原了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利形成的确认和保障。

总之,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国家政治

生活的主要内容。

7.概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论述政治学概念,概括第二章内容。

8.简述大众媒体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简析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详解政治社会化功能(参见236-239页)

9.概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

参见P138-139页

10.简析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参见p164-166页“官僚制理论”

三、论述题(根据理论自由发挥,需要建立完整的论述结构,分点分步作答)

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参加p200页政党适应性理论和中共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论述,需要自由发挥。

2.公民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区别?

参见244-245,自由发挥

3.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见279-281,根据“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自由发挥

4.如何认识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

结合治理理论,以“服务型政府,引导型职能”为题,自由发挥

5.什么是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和多元民主主义?

参见351页,政治民主理论,比较分析,自由发挥

6.如何认识个人主义人权观和集体主义人权观之间的不同?

参见377页,“两种人权观”,结合“中美人权战”,把握主流方向,自由发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