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来源:二三娱乐
2.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是临床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输液安全隐患。因此,我院护理部针对这一情况专门制定了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具体介绍如下:(1)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二)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2.1正确评估患者。护士在输液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理和文化背景、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血管,并根据输入药物的名称、功能和浓度选择合适的血管。 2.2输液前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首先用消毒液洗手,戴口罩,检查液体的有效期、剂量及质量,并用输液本对输液条,再用输液条与液体查对,最后用输液条与病人的床头卡核对,核对无误后再给病人穿刺,操作用物要做到一人、一带、一巾(每人用一根止血带一块垫巾)。2.3巡视液体的规范。在输液过程中应当做好巡视工作,建立输液巡视单,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保证输液安全。因此,我院建立了巡视液体规范:

① 穿刺成功或更换液体后,应根据药物性质和疾病变化调整适当的滴注率,并根据液体量和滴注率评估所需时间。

②值班护士要主动巡视液体,巡视液体工作要落实到人,无陪病人要重点巡视,特殊液体要有专人守候,确保病区整体输液让叫率低于10%。③巡视液体时要做到“十查”:查液体有无错误,查液体剩余量,查液体外观有无改变,查病人体位是否舒适,查液体滴速是否合适,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查胶贴固定是否牢固,查输液部位是否红肿,查病人有无输液反应表现,查病人病情有无特殊变化。 2.4液体更换规范

①护士要熟练掌握本科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医嘱提前对液体进行排序。 ② 更换液体时,认真执行“三检七对”制度,确认无误后方可更换液体,更换液体后及时签署更换人员姓名和时间。签名应准确、清晰,避免遗漏签名或位置错误。护士为进修、学习和实习更换的液体应由合格教师检查并签字。③ 更换液体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教育。当患者对液体和药物有疑问时,应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并在更换前向患者解释。

④液体更换完毕,要在病人旁边停留数分钟,观察液体输入情况,确定液体滴入正常且与上一组液体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⑤ 更换液体后,在15分钟内再次巡视患者,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⑥ 进罐操作和观察应符合换液要求。

⑦如出现两组液体的不良反应,要重新更换输液器,必要时重新穿刺,避免发生反应的液体输入病人的体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重点加强巡视,上报科室领导,避免纠纷发生。对换下的液体及输液器要上报科室领导妥善处理,同时将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登记交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5拔出针头并规范患者液体输送后,护士应首先用患者的输液条检查当天的血压 医嘱本,看有无新的医嘱未执行,确定无误后方可拔针。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3~5分钟,防止皮下溢血、淤血。患者或患者家属以及拔针护士双方在输液条上签全名和拔针时间,嘱病人休息片刻再活动。

*规范化输液结果:静脉输液规范化管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我院护理质量 作者的业务素质,降低了输液让叫率,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不但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使医院服务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规范输液管理的探讨:在护理理论和临床上,预防输液问题是护理安全的关键。建立静脉输液规范化管理是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保证。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输液过程中也要做到“四不放过”,即巡查液体时,要到病人床边,禁止透过窗户看液体;更换液体时,要严格检查。禁止写没有名字或错误的名字

液体换给病人;更换液体后要按要求观察,禁止换完液体就走;换下的输液袋、瓶、管等要及时放回治疗室处置,禁止随意放在病房。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输液安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静脉输液的规范化管理不但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还有效地预防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