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

来源:二三娱乐
浅谈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

发表时间:2013-07-12T08:30:45.14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8月上供稿 作者: 李宏莉[导读] 转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 者。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 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 人文,人文渗透于语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 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 实际。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性质人文性 1 强化语文性质,践行教育理念

1.1 转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 者。课堂上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组织学生发 现、寻找、创造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和营造 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景和氛围;作为指导 者,教师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学习内容 和学习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作为参与 者,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 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观察、倾听和交流,及时 发现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2 构建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 发展为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真正“放下架 子,俯下身子”,要努力构建与学生发展相适 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运用于 教学实际,以凸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 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不是形式上的关注学习方式的变化。 2 强化语言实践,建设训练策略

语言实践主要是指语言的使用。语言作 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为了实现与人交流,传 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 度。课堂上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实现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以达成学习目的。 为了使这种交流更为有效,教师要努力建设 语言训练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 的机会。

2.1 创设语言互动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就是一种倾诉,主要注重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 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倾诉和聆 听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语言实践。在这样一种师生合作互动、生 生合作互动的情境下,课堂就会充满轻松愉 悦、平等和谐的气氛,就能真正实现语言实 践的意义。

2.2 创设语言表演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 特别是高中以下学生喜爱的一种语言实践 方式。饶有兴致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语 言实践的热情,使他们的语言更具个性化特 征。因此,教师因文、因人而异,适时、适度、 适量地进行课堂表演,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的提高。

2.3 创设语言生活情境。语言实践应设计 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 活感知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能 做到得体、适用、有效。如假如我是售货员, 假如我是市长,等等。 3 强化探究意识,形成阅读模式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针对教师包办分析 的一个概念。探究性阅读,教师要舍得把课 堂让给学生。作为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 阅读基础和思辨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 条件独立或合作阅读。这种阅读过程,是学 生自觉能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 立人格,创造阅读的环境,促成阅读的习惯, 点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这种阅读由于体现 了学生阅读的自身要求和求知动机,其产生 的阅读感悟更深刻,阅读效能更强烈。学生 独立阅读的自悟自得,自然会远远超过他们 被动接受老师课文分析所获得的知识。

4 强化问题意识,重视提问技巧

新课程的“问题性”是学习方式的主要 特征。问题性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课堂教学 来讲,发现问题往往是由教师的提问来实 现,或者说教师的提问完善和补充了课堂问 题的发现。而为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提问要遵循的原则和讲究的技巧就显 得尤为重要。

4.1 提问的原则。“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奇闻 轶事等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 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 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主动地去探 索寻求答案。“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 真理的原动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 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 内容产生一种急于求解的心理,因而注意力 倍加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

4.2 提问的技巧。首先,提纲挈领,以纲带 目。阅读的中期目标应该是全文的整体理解 和评价,因此,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应该站在宏观的层面,要用一两个大问题统领起 全文的思想。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就可以提出“作者是怎样通过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 的”。其次,层层剥笋,理清思路。为了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 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勾勒出行文的 线索,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结构图。例如教 学《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写人往往 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的描写来达到 目的,写肖像往往是从正面着笔。但是本文 为什么偏重在写人物的‘背影’,却还能写得 那么感人至深?最后,把握方向,调控课堂。 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不能失去主 导课堂的责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旦放 开,就有可能信马由缰,答非所问。如果教师 能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话题巧设提问,形 成一个新的兴奋点吸引他们,这样纳入正题 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某种 意义上说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面对取 得的成绩,能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能出谋 划策、身体力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是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我们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历了新的课程改革洗 礼的语文课堂,必将描绘出繁花似锦的今天 而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第四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