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美的花篮承载情思
考场作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写出超过45分的作文,是值得高三教师探讨的问题。高考作文,除了引导学生在内容素材方面多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关照心灵,尊重人文情怀,重视哲理思辨外,在结构上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则是引起阅卷人注意、提高作文分数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借鉴
(一)取法于本,揣摩思考。从课文中找出结构严谨的文章,让学生揣摩思考,注重思悟文章的结构脉络。如张洁的《我的四季》,文章以生活的四季喻指生命的四季。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中。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的冬。高考作文题“季节”可借鉴思考这篇文章。
(二)品读美文,借鉴提高。在平时,注重搜集结构谨严的时文美文,让学生去借鉴,去思考。如冰心的《谈生命》,“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选择了“树”“河”为喻体,具体阐释了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将其结构了然于胸,自然会在作文中借鉴运用。
(三)借鉴满分作文,把握精巧结构。从近几年高考作文中选取优秀的文章,分析其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如《冷香飞上语文》。文章开头两段提出“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下文用三个段落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段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大自然中的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溢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鸳,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作者赋予语文以形状,让我们感到它的真实存在。第四、五段写生活中的语文。当你听到歌声时,想记住歌词,看到画时,“想用华美辞藻来形容它”,演讲、组织稿件、主持会议等,这都是语文;同样,古人用千变万化的声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也是语文。总之,文章用“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将三个看似零散的段落贯穿在一起,使它们像穿在一起的风铃,摇曳出悦耳的声音,形象地阐释了语文的内涵,紧扣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从高考满分作文中去体悟思考吧!
二、思考
感悟经典文章,明确角度。学生拿到标题或作文材料,要注重确立写作的角度、切入点。怎么更好的确定几个侧面,快速列出结构提纲则是关键的一步。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从“时间、空间、性质、对象、原因、方法、结果、感觉”等角度去思考。如以“触摸乡村”为题,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可以从性质思考,乡村是秀丽的,乡村是淳朴的,乡村是闭塞的,乡村的渐渐消失引发我们内心淡淡
的忧伤;可从感觉入手,看一看乡村的风貌吧,听一听淳朴的乡音吧,嗅一嗅乡村的风味吧……调动多种感觉,让乡村立体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角度有了,思路开阔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能够汩汩而来。
三、模仿
(一)分侧面、分点训练。将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为二至四个点,即可迅速地将文章结构成文。以“植一朵水仙花在心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从结果角度思考,从认知、情感、行为三点上围绕中心找准三句话列出提纲:植一朵水仙花在心中,让我们的精神更高洁;植一朵水仙花在心中,让我们的思想更深邃;植一朵水仙花在心中,让人的行为更脱俗。但此类文章切忌写成多中心的文章。
(二)对照式结构训练。用正反对比的事例揭示中心。仍以“滴水藏海”为例,从过洋节切入,文章中间主体部分我们可用青少年遇洋节必过与中老年人多过传统节日作对比,揭示现代青少年信仰的缺失,呼吁传统文化教育。
(三)层层深入,不同句式点题训练。文章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将自己的思考层层显示出来。如以“秀”为题,构思文章。秀是展示,是张扬,是个性,这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要展示、张扬自己,表现自我个性?原因有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社会纷繁多变,生活节奏快,人们高度紧张,很少有人去欣赏别人;“怎么办”呢?一要有自知,二要有勇气,三要有纯洁的目的。
另外,还有细节显现,一线穿珠训练(散文、记叙文贵在细节的描绘,用一条线将细节贯穿起来),镜头组接,多角度切入(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让它们统一在一个中心下),借助意象,虚实结合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